經(jīng)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作文競賽,看見他們中的一些人往往臨陣磨槍,我心情復雜。
論積極性,孩子們總是耐心地簇擁在辦公室的窗口,一旦發(fā)現(xiàn)我有一點空閑,就小雀似的蹦了進來:“干露姐姐,你看我剛寫的文章,還行嗎?”瀏覽一番后,常有假、大、空的“豆腐塊”被我“紅牌出局”。我知道,不少文章就是沖著競賽突然“誕生”的,倉促得漏洞百出。
一個平時不愛出聲的小姑娘是個例外。她瞅我有空時,遞上一本打印成的文集,也就薄薄的十來頁紙,字號大大的?!案陕督憬悖@都是我平時的周記,你看能挑出合適的文章,再修改一下參加比賽嗎?”我不由得細細看起來。說實話,遣詞造句并不精彩,但是這孩子善于收集并保存自己作品的習慣,深深吸引了我。
比如,有一篇叫《跨欄高手》的作文,耐人尋味。作文寫成的日期,就在劉翔取得奧運會冠軍之后,但她構思目的不在贊頌,而在諷刺,描寫的原來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翻越道路安全隔離欄的現(xiàn)象。妙哉!這分明是一個再貼切不過的反語。
常聽家長跟我埋怨:“老師呀,我孩子內(nèi)向得很,怎么都不吭聲,更別提寫作文了……”我開導他們:內(nèi)向的孩子,就鼓勵他們傾聽;外向的孩子,就激勵他們暢談。殊途同歸,一定要時不時地動筆寫。不要將每一次動筆都當成寫作文,那有完成任務的壓力,會形成抵觸情緒。文字不論長短,但是再“小”的片斷,都爭取要有一處點睛之筆。日積月累,這些片斷不僅是記憶,更是袖珍文庫,讓自己面對各種各樣的作文都有物可寫,從容應對。
有一些主題征文活動,出題者努力發(fā)掘孩子的寫作潛力,主題有很大的包容性。例如《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這個題目,幾乎涵蓋了每一種內(nèi)容的可能性。有的學生重起爐灶尋找全新視角;有的學生精雕細琢打造已有作品。這里都離不開作文的習慣——收集素材。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當大家偏愛生活點滴時,作文就會成為一件極富樂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