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住在大涼山的美姑縣城。它緊鄰大涼山的分水嶺黃茅埂西麓,四周群山環(huán)抱??芍^“背靠青山”,“開門見山”,“左右依山”,“出門爬山”,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山城。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我隨開辟涼山工作的地方工作隊,來到?jīng)錾礁剐牡貐^(qū)的美姑縣,從事農村工作三十多年,直到退休。大涼山的山山嶺嶺,留下了我的足跡,在我的人生歷程中,銘刻著那段難以忘懷的記憶。
大涼山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家第二代三代人,都是生于斯,長于斯,依偎大山的滋養(yǎng),吸吮大山的靈氣成長起來的。他們都是大涼山的后代。
我們這個家庭與大涼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它是我們的養(yǎng)身“阿嫫”;是我們相伴終身的“曲波曲日”(朋友)。
一
大涼山山很美。當你走進大山里,仰望高峰雄峙,俯瞰群山逶迤,山間云霧繚繞,就象走進一幅目不暇接的水墨畫卷之中。每當黑夜將盡,黎明到來之時,只見東方露出一抹紅光,然后由紅變白,口代甫啟一輪朝陽便從東邊山際冉冉升起,頗是壯觀。
記得七十年代,懷著仰慕高山峻嶺的豪情,曾去攀登海拔三千七百公尺的大涼山主峰龍頭山。當我腳踏亂石,披斬荊棘,登上人跡罕至絕壁千仞的山頂時,真切地體味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你看那百里之遙的連綿群山,盡收眼底。如千軍萬馬,奔騰馳聘,氣勢磅礴,氣象萬千。使我感到天地之廣大,宇宙之浩瀚。而我呢,乃滄海一粟,多么渺小啊!
龍頭山高聳挺拔,雄奇壯美,直指蒼穹。在彝族群眾的心目中,它是崇高神圣的象征。但由于山高路險,千百年來,上過頂峰的人很少很少。我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決心,終于站立山頂,振臂高呼,席地而坐暢飲美酒。成為從漢區(qū)來,上過龍頭山的鳳毛麟角者之一,我感到由衷的自豪。有過此番經(jīng)歷,在后來的歲月,我去五岳之首的泰山,險峻聞名的華山,幽深的青城山和秀麗的峨眉山,似乎如履平川,何足道哉。
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在《褒禪山記》中寫道“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正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志存高遠,有勇氣有毅力有智慧的人,才能登上奇山之巔。
二
大山的雄偉渾厚,它以自己特有的性格,哺育和影響著我們,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大山教我謹慎為人。我們身處叢山,既仰望高山之雄偉,也得留神足下溝谷之深處;在山中你吶喊,會激起大山震耳的呼嘯;你悲嗟嘆息,余音會在山野中回蕩不息;你高歌一曲,會在山間掀起歡樂的漣漪。大山包容一切,并報以響亮的回音,你發(fā)出任何聲音,都是會引起反響的。大山的胸懷博大寬廣,大山是歷史的見證,是明晰的鏡子。
大山教我如何走路。大山里的路,大多崎嶇難行。有荊棘叢生的荒路,有蜿蜓曲折的羊腸小路,有在懸崖絕壁,只容一人低頭側身而過的險路,也有較為寬大平直的緩坡路。面對什么路,一般別無選擇,只能勇往直前。走大山路,要堅定信心,不怕困難,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汗,要穿釘鞋拄拐棍把穩(wěn)著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前行,才能到達柳暗花明的平安路。
大山告訴我,有坡連著坡的上山路,也有溜滑的下山路。要學會鼓足干勁,帶上干糧,不停歇地向上攀登,又要有張有馳,不急不躁地穩(wěn)步下行,防止跌倒。大山道路縱橫,岔道不少,甚至有時也會走上絕路。行路人一定要隨時注意辨別方向,發(fā)現(xiàn)走錯了及早回頭,不要怕走一些弓背路,背包路,只要方向正確,意志不衰,縱使是九曲回腸,也定然車到山前必有路,大山并無絕人之路。
大山教我如何成材。大山之上原始森林郁郁蔥蔥,大山是世界的巨人。要在大山成材,一定要有山一樣的氣慨。大山的山風是很強勁的,寒冬的北風,是很凜冽的。樹木想要長得高大,就不要怕山風的搖撼,霜雪的侵襲。白楊就是頂風成材的佼佼者,風越大它的歌聲越高。它不擇地勢隨遇而生,大涼山處處可見它筆直挺拔的身影。更有云杉、樺木以其高大的身軀,百載的樹齡,深深植根于林海雪原之上。然而在茂林之下,也有低矮匍匐的灌木和苔蘚,它們貪圖大山背后大樹底下的蔭涼,難見陽光風雨,最終長成了可笑的侏儒,在一生中無所用場。
三
我來自農村,組織上見我對農村熟悉,于是“量才錄用”,分配我從事農村工作,一干就是幾十年,一直到耳順之年退休。我的青春和中年都獻給了大涼山。由于工作地點是農村,故此終年四季暑往寒來,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已是家常便飯。每當’下村訪寨,一天步行近則二三十華里,遠則七八十華里,工作確實是艱苦的,但我無怨無悔。因為苦中有樂樂在其中?!稗r村是廣闊的天地?,的確能夠有所作為。我對農村工作熟悉,在農村鄉(xiāng)間步行,還可鍛煉身體,觀山望景,陶冶情操。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歐陽修樂在山野鄉(xiāng)村的真情實感,也是我同樣親身感受之樂。爬山走路,呼吸著大自然的新鮮空氣。累了,在山坡上坐地歇息,眺望遠山倩影,俯視田園風光??柿耍纫豢谏介g泉水,餓了,吃…點自帶的干糧,水果。雖然那時的生活,十分簡樸,但卻感覺非常愜意。
由于長期與大山打交道,在農村爬山步行,賦予了我二副強健的身體。退休以后雄風猶在,那年六十九歲的我,曾參加潼南縣環(huán)城長跑十華里競賽,在高手如云酌情況下,我榮獲第二名桂冠。有很多老同志,找我介紹經(jīng)驗,卻被一位同志一語道破:“他是大涼山下來的干部,是長期爬山走路的恩賜嘛”?
報刊上曾有文章說“腳是第二心臟”,“人老先從腳上老嚴,“百煉不如一走”,“百煉不如爬山”。三十多年來在涼山工作,煉就了我一雙鐵腳板,給了我健康的體魄,讓我安享晚年的長壽和幸福。是的,我應躬身拜謝恩重如山的大涼山?“踏破青山人未老”,“青春浩氣走千山”。今年我已七十八歲,不覺老之將至,但我依然爬山不輟,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登山十里步態(tài)輕。我愿借大涼山的靈氣,不斷攀登進取,讓自己的生命,長久保持強健鮮活,讓自己的晚年生活,在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中,得到充實和升華。
四
大涼山美姑縣的農作鄉(xiāng),四十多年前我曾經(jīng)工作生活并在此成家,生兒育女。她也是孩子們的故鄉(xiāng),她與我們全家有著深厚的難以忘懷的情結。離開農作多年來,那里的山光水色,淳樸的父老鄉(xiāng)親,常讓我們魂牽夢縈。在我說來更有“烏近黃昏想歸巢,人到暮年倍思卿”之感。
美好的宿愿終于實現(xiàn)了。在去年初夏時節(jié),我攜家人回到了久別的農作鄉(xiāng)。沿途山坡上,一片片粉紅色的蕎花,開得鮮艷奪目,玉米長得一片綠油油的真是喜人。看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山野的十里香散發(fā)出撲鼻的清香,遠處傳來了牧羊人悠揚的歌聲。這山鄉(xiāng)的美景,使我心靈欲醉,久居城市的人,是享受不到這般獨好風景的。
當我們一行到達目的地時,無數(shù)的彝族父老鄉(xiāng)親們,圍上前來紛紛握手問好。那一張張熱情的笑臉,那一只只爭先恐后伸過來的手,那一句句誠摯親熱的問候和呼喚,真是感人肺腑難以言表,使我想起英國科學家培根說的“友誼使歡樂倍增”。友情是人間感情仁慈的姐妹,它象一縷縷溫暖的陽光,向你撲面而來。
山寨上按彝家風俗習慣,盛情款待我們。有的宰羊,有的推豆腐,有的煮蕎粑,霎時間端來了泡水酒坨坨肉。主人舉杯相敬,不醉不夠朋友,多吃痛飲一醉方休。我本不是陽高酒徒,但也豪飲幾杯。酒香情更濃,不醉也醉了。
時間過得真快,不覺夕陽西下。我們告別主人時,有的送豬頭蕎粑,有的送雞和雞蛋,有的送核桃花椒,有的送早熟的蘋果梨子。我們感謝主人的盛情,再三婉拒禮物。一位性格剛烈的小伙子名叫拉夫,象一匹揚鬃奮蹄的烈馬,氣呼呼地說:“這是我們的心意不收不行?!绷硪晃缓吞@可親的老阿媽,也再三勸說,叫我們一定得收下。她的音容笑貌,好象山間一泓寧靜的湖水,使你感到彝家姐妹純凈美好的心靈,讓你領悟到友情的溫馨和快樂,真是天涯處處是春風,人間處處有真情。
小車緩緩啟動,彝族鄉(xiāng)親們頻頻向我們招手,直到他們的身影消逝在山后暮靄中。
再見了,農作鄉(xiāng);再見了,大涼山。在我有生的年月,不論我走到天涯海角,我都永遠將你們記掛在心間。
望月兩重天
我在幼小時,就喜愛月亮,記得剛滿七歲,就讀過李白的詩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間”。在青中年時代,長期在地廣人稀的大涼山工作,那里天高云淡,白天陽光燦爛,晚上皓月當空,美麗的月色,靜謐的山村,常使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甜蜜的夢鄉(xiāng)。
退休以后,我離開涼山,回到了四川盆地的家鄉(xiāng),在一個縣城的高樓群中居住。繼后又遷人人口密集的重慶市區(qū)。在這些年月,要想見到一輪明月,真是望穿秋水,不見伊人的倩影。月神對于喧鬧的都市,實在太過于吝嗇了。尋常的日子,她總不肯將朗朗清輝瀉下,只是一味地遮遮掩掩,羞羞答答,以“欲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就連一年一度的中秋之夜,她也常常深藏在云層之上,令翹首期盼著賞月的人們好生失望。即使偶爾露出些微微月光,也是淡淡的,仿佛蒙著萬道青紗。都市的中秋月,象貧血少女的臉,實在不如長街上的那些華燈明亮。
我喜愛明月,也贊賞不少騷人墨客吟詠明月的佳作。著名作家高纓曾在《西昌月》中寫道:“瀘山矗翠,邛湖凝蘭,山水十分清麗,落霞剛剛湮滅,蒼山托出月華,恰似一塵不染的水晶盤,掛于墨藍色的天壁,滿天無一絲浮云,純粹是個月。光的世界。不論何處來的游人,步入月光之中,踏過白楊的陰影,心懷怎不豁然開朗”。
他所描繪的西昌月夜淋漓盡致,美不勝收,吸引著我去向往的西昌邛海領略一番月色美景。機會總算來了,我要去普格縣女兒家,途徑西昌,然而由于時間匆忙,沒能在西昌逗留,使我與西昌明月失之交臂。由于住在普格,我想西昌與普格僅一山之隔,這里海拔高緯度低,均屬高原小氣候,也同屬安寧河金沙江氣候帶,縱然有所差異,在普格賞月也應該不錯吧。
在一個雨后初晴的夜晚,我獨自一人,興致勃勃地登上了普格縣后山的最高處。我抬頭望天,天空明月高懸,月圓如鏡,繁星密布,月光似水傾瀉在彝家村寨、森林、草場,而我身上也灑滿了碎銀,變成了畫中人似的,完全成了一個月色的世界。
在月光如水的撫摸下,我陶醉在柔和皎潔的月光中,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施與。淡藍色的天幕里,玉盤似的明月,靜靜地滑行,幾朵白云舒卷輕逸地在飄動;帶給我無盡的遐想。一會兒月亮穿過一片如煙似霧的云彩,又把銀色的美、光明的愛灑向人間,山坡森林、彝家村寨,被照映得如同童話世界中的水晶宮。我的心靈全然溶化在這圣潔的月光里,一切煩惱紛爭都飛到九霄云外。這時我不由自主地從肺腑里唱出了“我的情也真小我的意也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夜已深了,我踏著月色,離開了靜悄悄韻山頭,沿著乳白色的山道,穿過泛著銀光的叢林,’聆聽著林間無數(shù)小生命演奏的大自然之歌,心曠神怡地往家中走。此刻,我仿佛遨游在玉宇珠峰之中;在峰回路轉處讓溶溶月色舞弄我的剪影。美麗的月華,讓我心潮蕩漾,如醉如癡,仿佛進入了人間仙境。
又是一個月、白風輕的夜晚;我來到螺髻山的溫泉山莊。山莊的側邊溪流淙淙,山莊里有一個較大的露天溫泉,可供人們沐浴游泳。哉抬頭望天,見一輪又大又圓橙黃色的月亮;照耀著整個山莊,水池旁邊,有一個十歲左有的小孩,在那里用棍子、戲水,水中的滿月被劃破了,水面上飄散著無數(shù)個銀色的光浪,漸漸水面平靜下來。那無數(shù)個光圈匯集起來,又成了一輪水中滿月。那孩子又用棍子打水,月亮散了又圓圓了又散,我直盯盯傻了眼,心想這固然是自然界不可抗逆的現(xiàn)象,但又似乎是人生的哲理呢。
明月與青水結合,就成了無聲的音樂,浪漫迷人的畫面,增添了詩樣的意境。過去我曾到過桂林,象山水月洞壁上寫有宋代薊北一處士的詩:“月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妙在詩中句句不離水月,文筆自然流暢,詩的意境,耐人尋味
當我即將離開溫泉山莊時,忽見一位年少青春的小姐,身著彝族服裝從賓館款款而出,我猜想是山莊值班咖艮務員吧,會她坐在水池邊的沙灘椅上,悠閑地彈著口弦,只見她情凝嘴邊,意貫指尖,她彈出的音調渾厚而低沉,深沉而柔和;音色是那樣優(yōu)美飄逸,旋律是那樣舒展流暢豐富勁聽。時而孤凄,時而哀怨,時而悠揚激越,時而如泣如訴,像是將一個古老的故事,從口弦中墀娓道來,她那精彩的演奏,吸引我駐足洗耳傾聽,這時的我好象到了美國;夏威夷海灘聽音樂,又好象進入了蘇東坡的前赤壁賦中“羽化而登仙”的境界,久久不愿離去。
夜已深了,我只得同山莊告別,頭上的明月,仿佛在跟著我走,我情不自禁地唱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歌。那位彝家小姐,自然地接聲唱道“嫦娥姐姐快下來,歡迎來飲彝家酒”,不難看出那位小姐智慧聰穎,才華出眾,出口成歌,真稱得上是精言妙語啊!高山流水人間有,但世上的知膏難覓啊。
我離開山莊,沿著溪邊的鄉(xiāng)間小道回家,漣漪輕漾的流水,映在水中被播揉得細細碎碎的月亮,晃蕩著片片金鱗。抬頭望天空,那輪正西去的明月,天上那縷如絲的白云,似乎停止了腳步,路邊的小草,也好象喝了醇酒般醉了。在萬籟俱寂的世界里,這兒沒有荷塘沒有垂柳,也無熏風,惟有灑下如水般清輝的明月,給了我超凡脫俗之感,把我?guī)У搅酥熳郧宓纳⑽摹笆裁炊伎梢韵?,什么也可以不想”的意境中?/p>
夜已深了,我只身踏破月色,走向燈火斕珊處,遠處的燈光星星點點,若明若暗迷茫朦朧,而天上那輪明月,還是那樣的圓,那樣的亮,我凝視遠方,向親人和朋友們默誦心底的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我的生死觀
據(jù)母親說,我是乙丑年陰歷八月初七戌時生。乙丑年就是公元一九二五年,那么今年我就該七十九歲了。
杜甫詩云“人生七十古來稀”,看來我已大大超過古人長壽的標準。盡管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如今已是七十不言老,八十不稀奇,但面對自己一大把歲數(shù),無形中我還是把生死問題的考慮,提到了日程?;厮菔湃サ臍q月,在依稀的記憶中,對于生的降臨和無盡的童趣,我是快樂幸福的,因為一是長子,二是男孩,家里人就把我當掌上明珠,我也有天之驕子般的感覺。
但對于我未來的死,似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恐懼心理,總覺來日苦短,有夕陽沉落之感,亦屬人之常情,不是嗎?古往今來,國人都盡力避諱“死”,于是就創(chuàng)造出很多詞語來?;实鬯懒朔Q“駕崩”,諸侯死了曰“薨”,當代人死了叫“仙逝”,“辭世”,“沒了”,“走了”等不一而足。人世間的確是美好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就意味著永遠與這個熱鬧的世界告別,再也享受不到人間的幸福;再也見不到家中的妻室兒女、親戚朋友,也看不到中央電視臺,每年春節(jié)晚會的精彩節(jié)目,和動人心魄的奧運會、世界杯比賽。因而只要你設身處地地想像一下死亡的滋味,你便會覺得,那是一個寒徹周天的世界,永遠也不想走近它。
然而自然規(guī)律無法違抗,“人生自古誰尤死”。死亡是生命的最后歸宿,一個人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是生的開始,也是死的漸近。生之路長,則死之足亦遠;生之路短,則死之路愈近。生與死是一個軸心連著的兩扇門,推開了這扇門,也就推開了那扇門。從科學的角度講,如《辭?!匪f“死亡是機體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的終止”。
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問題,日出日落,生生死死,人類社會才能不斷發(fā)展前進,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相互依存的,有生必有死,老死換新生,在循環(huán)往復,新舊更替中。試想如果人人長壽永生,那么這個世界里,豈不變成了“老人國”。地球上有限的資源,還能承受得了嗎?又如何發(fā)展進步呢!
生與死是自古以來一道永恒的哲學命題。道家認為死亡是乘云駕霧作仙去了;佛家認為死亡是靈魂的超度,不生不死,不來不往死的只是軀體。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坦然面對死亡,接過毒酒杯時,從容平靜面帶笑容,他的朋友都忍不住大哭起來,“他卻說親愛的朋友,這又何必呢”。列寧病重時,對他夫人講,“如果不能為黨工作,就應該面對現(xiàn)實,坦然結束生命,結束痛苦,安樂死去”。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因中風而腦水腫,自知病重無法醫(yī)治,便對醫(yī)生、家人講:“不要采取特殊手段治療,來延長生命”。醫(yī)生尊重家人意愿,四天后他就離開了這個世界。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死是一個人的旅行到了終點”。英國哲學家羅素說:“老年人的死亡,是一種自然回歸,因年事已老,實屬熟果離枝,瓜熟蒂落,順理成章之事”。
擷取以上名家名人對死亡的論述,以余之見,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昌明,西方人對死亡的觀點是合乎自然法則的,他們以坦然的心態(tài),不驚不畏來看待死亡,從而是那樣的平靜而安詳。我認為人活一生,草木一春,人之死亡,如同冬季的野草枯萎一樣,皆屬自然。
那么死神何時降臨到我的頭上呢?那是無法預知的。從遺傳的角度講,我家祖宗三代,均無長壽之輩,一般都在五六十歲就去世了。我誕生至十八歲,都是過著衣不蔽體,食不飽腹的貧困生活,故身體素質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視力聽力有所減退,但與同一年歲的老人相比,還算是健康老人,還能正常地堅持做家勞和學習。在這欣逢盛世,國泰民安的日子里,物質生活較為充裕的條件下,人們都希望活得長久一些,畢竟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僅只走一遭而已,生命比什么都寶貴。我跟看來日無多,就愈想增加生命的質量。
只想抓緊時間,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讓有限的時光,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生命價值。多年來深藏在我內心里的一個夙愿,就是在離世以前,自出一本散文集(只恨家內發(fā)行)作為留給子女的精神遺產,聊慰自己度過的一生。這件事我要在晚年,抓緊完成,否則就像杜甫對諸葛亮晚年離世后評價“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和感傷。
為了延續(xù)生命,爭取長壽,就要求保持健康,失去健康意味著將失去一切。有人比喻很貼切,健康是一,事業(yè)、金錢、快樂、幸福,都是一后面的零。
重視養(yǎng)生之道,合理膳食,適當鍛煉身體很重要,心理健康也不可忽視,諸葛亮說得好,“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要遠離名利,少些斤斤計較,多些寬容灑脫,富貴于我如浮云,我想官大不如身體好,錢多不如壽命長。老年人儉樸一生,錢夠用就衍了,有道是“大廈千間夜眠八尺,良田千頃日食一升”。幾十年來風風雨雨,酸甜苦辣均已嘗試,紅塵滾滾,蕓蕓眾生也已閱歷。明朝洪應明說得好,“看庭前花開花落榮辱不驚,觀天上云卷云舒來去隨意”,一切要想得開,順乎自然,知足常樂。
我退休后十八年來,每天堅持散步六華里,早晚按摩腹部和腳掌心,喝談茶或開水,膳食營養(yǎng)均衡,生活有規(guī)律,不粘在麻將桌上等死,不泡在餐桌上當陽酒徙。我要力爭活到2008年85歲時,還在電視機前觀看北京奧運會的盛況。
生活的邏輯常常是這樣的,你越畏懼死,死神就是欺負你。你越把死亡不當一回事,死神反倒很有可能退卻讓步,多贈你幾年陽壽?,F(xiàn)代有“七十小弟弟,八十多來兮,九十不稀奇”的流行語,我活一個不稀奇,豈不樂哉。最后用詩人拳戈爾一句話:“生如春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