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
這是孔子觀察人的道理。
講到觀察人的道理,我們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現(xiàn)在很流行。這兩種事,在中國有幾千年歷史,在世界各國,有所謂意大利相法,日本相法等等。由此可見任何國家民族,都很流行。講中國人看相的歷史,那很早了。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多得很,一般而言,中國人的看相,自有一套,包括現(xiàn)在市面上流行的,麻衣、柳莊、鐵關刀,乃至現(xiàn)代意大利、日本人研究出來的手相學、掌紋學,許多新的東西都加上,也逃不出中國相法的范圍。但中國人還有另外一套看相的方法,叫“神相”或“心相”,這就深奧難懂了?!吧裣唷保皇歉鶕?jù)“形態(tài)”看,而是看“神態(tài)”的;還有一種“心相”,是以中國文化的基本立場,絕對唯心(非西洋唯心的哲學),所以有幾句名言:“有心無相,相由心變。有相無心,相隨心轉?!币粋€人思想轉變了,形態(tài)就轉變,譬如我們說一個人快發(fā)脾氣了,是怎么知道的呢?因為從他相上看出來了,他心里發(fā)脾氣,神經(jīng)就緊張,樣子就變了。有人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曾國藩家書,其他的沒有了,其實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看相的學問———《冰鑒》這一部書。它所包涵看相的理論,不同其他的相書。他說:“功名看器宇。”
“功名看器宇”,就是這個人有沒有功名,要看他的風度?!笆聵I(yè)看精神”,這個當然,一個人精神不好,做一點事就累了,還會有什么事業(yè)前途呢?“窮通看指甲”,一個人有沒有前途看指甲,指甲又與人的前途有什么關系呢?絕對有關系。根據(jù)生理學指甲是以鈣質為主要成分,鈣質不夠,就是體力差,體力差就沒有精神競爭。有些人指甲不像瓦型的而是扁扁的,就知道這種人體質非常弱,多病。“壽夭看腳踵”,命長不長,看他走路時的腳踵。我曾經(jīng)有一個學生,走路時腳根不點地,他果然短命。這種人第一是短命,第二是聰明浮躁,所以交待他的事,他做得很快,但不踏實?!叭缫礂l理,只在言語中”,一個人思想如何,就看他說話是否有條理,這種看法是很科學的。中國這套學問也叫“形名之學”,在魏晉時就流行了。有一部書———《人物志》,大家不妨多讀讀它,會有用處的,是魏代劉劭著的,北魏劉■所注,是專門談論人的,換句話說就是“人”的科學。最近流行的人事管理,職業(yè)分類的科學,這些是從外國來的。而我們的《人物志》,卻更好,是真正的“人事管理”、“職業(yè)分類”,指出哪些人歸哪一類。有些人是事業(yè)型的,有些人絕對不是事業(yè)型的,不要安排錯了,有的人有學問,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學問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這種人才不多。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讀書不多,但他從人生經(jīng)驗中,得來幾句話,蠻有意思,他說:“上等人,有本事沒有脾氣;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氣;末等人,沒有本事而脾氣卻大?!边@可以說是名言,也是他的學問。所以各位立身處世,就要知道,有的人有學問,往往會有脾氣,就要對他容忍,用他長處———學問,不計較他的短處———脾氣。他發(fā)脾氣不是對你有惡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病,本來也就是他的短處,與你何關?你要講孝道,在君道上你要愛護他,尊重他。我有些學生,有時也大光其火,我不理他,后來他和我談話,道歉一番,我便問他要談的正題是什么?先不要發(fā)脾氣,只談正題,談完了再讓你發(fā)脾氣。他就笑了。
第二部應該研究的書是什么呢?就是黃石公傳給張良的《素書》,這一部書很難說確是偽書,但它也的確是中國文化的結晶。對于為人處世及認識人物的道理,有很深的哲學見解,也可以說是看相的書,他并不是說眉毛長的如何,鼻子長的怎樣,它沒有這一套,是真正相法。眉毛、鼻子、眼睛都不看的,大概都看這個人處世的態(tài)度和條理。孟子也喜歡看相,不過他沒有掛牌,他是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歡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歡下看的人會動心思;喜歡斜視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問題。這是看相當中的眼神,是孟子看相的一科,也可說是看相當中的“眼科”吧!
孔子觀察人談原則。“視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觀其所由”———知道他的來源、動機,“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做人是安于什么?能不能安于現(xiàn)實。譬如有些人就很難安,有一位七十多歲的朋友,已滿頭白發(fā)了,讀書人,學問蠻好。剛剛退休,太太過世了,在生活上打牌沒有興趣,書法好但沒興趣寫字,讀書人本可看書,但是拿到書,就想睡覺,躺下來又睡不著———講到這里,請青年朋友們注意,老年人很可憐,有幾件事是相反的:坐著想睡,躺下來卻睡不著。哭起來沒有眼淚,笑起來把眼淚笑出來了。講現(xiàn)在的事,當面講當面忘,對過去的事,連小時候的都記得起來。講他好話聽不見,罵他的話馬上聽到了。這是老年人的慘狀———因為他太無聊、寂寞,事事無興趣,只好交了個女朋友,我勸他不必結婚了。他這種現(xiàn)象,就是老年人的無所安,心不能安,這是老年人,但是年輕人也一樣。這是心理上的問題,一個人作學問修養(yǎng),如果平常無所安頓之處,就大有問題。有些人有工作時,精神很好;沒有工作時,就心不能安,可見安其心之難。
孔子以這三點觀察人,所以他說“人焉■哉!人焉■哉!”這個■是有所逃避的意思。以“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三個要點來觀察人,就沒什么可逃避的了??慈魏我粋€人為人處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樣?(前者屬思想方面,后面屬行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養(yǎng),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樂,有的安于貧困,有的安于平淡。學問最難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業(yè)都可以做。因為他不會被事業(yè)所困擾,這個話怎么說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發(fā)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著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所以安心是最難。以這三點觀人,放在《為政》篇中,就是知人勵品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