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平
領導,尤其是有一定層次的領導,就如同場外指導,下屬更像局中人。局中變化萬千,場外指導盡管高明,畢竟難以窮盡局中變數(shù)。無數(shù)事實證明,那種事無巨細,唯恐不能窮盡每一個細節(jié)的指導,常是蹩腳領導所為。真正高明的領導,是拿大主意的,總是給局中人留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隨機應變的余地。心理學家認為,人都有自主的需要,有對事物控制的需要,即對自己授權(quán)范圍的事情有自裁自決的需要,尤其是對于成熟度較高的組織成員更是如此。當這種自裁自決的需要被剝奪或被侵犯時,當事人的反應常常是消極的,甚至是逆反的。
管理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一個有效率的組織是一個學習的組織。一個成熟的領導者應該把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作為首要的目標。要知道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并不是事無巨細指導出來的,而是在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景”下自己悟出來的。領導者的任務是為屬下創(chuàng)設和提供這種問題情景,從而讓下屬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真真切切地去“體悟”。
在問題情景下,領導者可能更早地看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但高明的領導者和蹩腳的領導者的高下之別立判。高明的領導者都是能從旁引導下屬去逼近解決問題的思路,但始終“不說破”,讓下屬歷盡艱辛,甚至是百般挫折后才恍然大悟。而蹩腳的領導者,有的為了炫耀自己的高明,有的則不忍心看到下屬的“陣痛”,于是就保姆般地事無巨細地指導起來,急于一語道破天機。是愛,是害,恐怕會是后者。你可以替代下屬的陣痛,但是你永遠也不能替代下屬的成長。
古代禪宗的修煉方法,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說破”。本來真理是簡單的,說破了就一錢不值了,唯有“自得之”。儒學大師朱熹曾感慨地說,儒學和老莊之所以后繼乏人,而禪學則易得傳人,正因為禪學能冒“不說破”的危險?,F(xiàn)代領導者是否也能從禪學中得到一點啟示呢?要敢于冒“不說破”的風險,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意的下屬,才能建設有創(chuàng)意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