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昌
我是一名有著10年攝齡的愛好者,與大多數影友一樣,也是靠節(jié)衣縮食省下的一點積蓄,才投入到這個“無底洞”里去的。1995年10月,為了給學生拍些運動會的照片,花了將近兩個月的工資終于抱回了第一臺相機——海鷗DF-1,總算擁有一臺夢寐以求的相機了,心里別提有多高興!從此不管刮風下雨,白天黑夜;不管老街小巷,田野山崗,她總是默默地相伴在我的左右,為我留下了一段難忘的時光。到了1999年,為了能在攝影上有所發(fā)展和提高,我又買了臺海鷗DF2000機身+威達28~80mm(微距)鏡頭,感覺成像質量雖有所改善,但還不夠滿意,于是立即退回。但是沒有相機的日子真難熬,不久在朋友的建議下,在相機廣告的誘惑下,第一次花8000元巨資買回了一臺尼康F70D機身外加AF24~120mm鏡頭,心想這下總算達到目標了,可以大干一場。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攝中去,拍了一卷又一卷,覺得成像質量確實上去了,但離別人所拍攝的質量還相差很遠,尤其在清晰度上,似乎就象一場馬拉松長跑,永遠沒有終點,當時真有一種不如意的感覺,要知道這花費了我多少積蓄呀,怎么辦呢?要么接受現實,要么另起爐灶,要么從此“退出江湖”,經過一陣痛苦的思想斗爭后,決定將她廉價處理了,再重新購入二手的哈蘇500CM套機,為什么選擇哈蘇呢?原因有三:第一,120相機比135底片面積更大,再加上蔡司鏡頭的咸像質量作保證。第二,二手相機如果再轉手的話,價格上不會相差很大。后來的事實證明當時的選擇沒有錯,哈蘇相機果然名不虛傳,拍攝的照片成像很清晰,感覺很好。看著自己的作品一幅幅地登上了報刊雜志,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感激。原來用二手的器材也能拍出一流的作品來,從此,我選購攝影器材基本上都走二手的道路,畢竟便宜啊,而且成像質量也不錯。為了能使自己的作品進入網絡,前不久又購入了二手的佳能9900F掃描儀,通過掃描以后,作品就能在網上發(fā)送,大大方便了投稿和比賽,要知道通過電子郵箱傳送作品基本上是零成本,而且速度很快,這點是傳統暗房所無法相比的。盡管120底片面積較135的大,但在一卷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畢竟135底片張數是120的3倍,于是我又重新打起了135的注意,二手購入了尼康FG20機身(為下一次升級到數碼作個鋪墊),外加AlS 80—200mm鏡頭和20mm鏡頭以及哈蘇轉尼康的接環(huán)等等。如今在數碼的大舉進攻下,一些傳統的器材紛紛跳水,讓我等“窮友們”揀了個大便宜。所以我覺得現在是我等“窮友們”采購二手器材的大好時機,請大家不要錯過。
在“二手”的指導原則下,我用較少的資金采購了較豐富的器材,實現了三個兼容:120與135兼容,黑白與彩色兼容,傳統與數碼兼容,個人認為也是比較切合實際的一種器材觀。當然,采購好更要用好她,讓她在自己的手中再次騰飛,再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