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影星(3)
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影星(上)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伴隨著臺灣電影的繁榮,大量優(yōu)秀作品不斷涌現(xiàn),眾多的男女影星應運而出、交相輝映。一批優(yōu)秀演員遵照電影本身的規(guī)律,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力圖豐富而準確地把廣闊的社會生活和多樣的人物性格展現(xiàn)在銀幕上,開始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表演風格,諸如林青霞的細膩、林鳳嬌的激情、楊惠珊的真切、秦漢的平和、甄珍的活潑等等,使影壇呈現(xiàn)出萬紫千紅、燦爛奪目的絢麗景象。
歸亞蕾
歸亞蕾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進入影壇,近四十年來,從少女演到老太太,總是演誰像誰,精確詮釋每個角色,多次獲獎,成為影壇的常青樹、永遠盛開的演藝玫瑰,被臺灣影評界公認為是“臺灣女明星中唯一不倒的藝人”。
歸亞蕾祖籍浙江吳興,1943年出生于臺灣臺北市。她人臺灣國立藝術(shù)專料學校影劇科畢業(yè)后,在盲啞學校任教。
1966年,歸亞蕾應考《煙雨蒙蒙》一片女主角,被選中扮演女主角陸依萍,并因此獲第4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接著,她又參加拍攝了《花落誰家》、《冬暖》、《虎父虎子》、《不敢跟你講》等影片。
1970年,歸亞蕾因主演白景瑞執(zhí)導的《家在臺北》一片,再次奪得第8屆金馬獎和第16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是臺灣女影星中第1個享受“雙料影后”的演員。
1978年,歸亞蕾在《蒂蒂日記》中扮演女主角的母親,奪得第15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歸亞蕾至今出演影片近百部,代表作品還有《葡萄成熟時》、《三朵花》、《庭院深深》、《女兵日記》、《奇跡》、《喜宴》等。
歸亞蕾參加演出的電視劇多不勝舉。1991年,她以電視劇《她的成長》,獲得臺灣電視金鐘獎最佳女演員獎。另外,她還榮獲臺灣勞工楷模金工獎。
歸亞蕾不僅演技純熟、職業(yè)道德好,敬業(yè)樂業(yè),在家孝敬公婆,是位賢妻良母。她的丈夫張夢奎曾在軍隊服役,兩個女兒也都留學美國。她是位生活嚴謹?shù)乃囆g(shù)家,在蕓蕓眾星中,成為最令人敬佩的一位女星。
甄珍
甄珍自1968年因主演白景瑞執(zhí)導的《新娘與我》一舉成名后,在臺灣擁有大量影迷,尤其是青年學生,只要是甄珍主演的影片,風雨無阻,排隊買票,其風靡情景,許多觀眾至今難以忘懷。她是先于林青霞走紅臺灣的著名青春型女星。
甄珍原名章家珍,祖籍浙江江杭州,1948年生于北京。她的父親是退役軍人,母親在偽“滿映”做過電影演員。甄珍1955年隨家人由東京來到臺灣。在臺北私立泰北中學讀書時,她就是個引人注目的活躍分子。學校舉辦英語講演比賽,她曾多次獲取得冠軍;和同學們一起演出話劇《梁祝恨史》,她飾演美麗多情的祝英臺;她還隨專家學過芭蕾舞,并登臺公開演出。
1964年,甄珍考入國聯(lián)影業(yè)公司演員訓練班。她第一次拍片,是在《兔絲花》中擔任配角。她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1966年拍攝的古裝片《天之嬌女》。接著,她連續(xù)主演了《淘氣公主》、《淘氣三千金》、《淘氣夫妻》等影片,以可親可愛、天真淘氣的生動表演,贏得了“小淘氣”的親昵稱號。
1971年,因主演李翰祥編導的《緹縈》一片,獲第17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1974年,甄珍因主演《冬戀》,獲第20屆亞洲影展演技優(yōu)異女主角獎。
1977年,甄珍因主演《煙水寒》獲第15屆巴拿馬國際電影展最受歡迎的女明星獎。
甄珍的代表作還有《窄梯》、《白屋之戀》、《海鷗飛處》、《一簾幽夢》、《黃埔魂》、《英烈千秋》等。
甄珍1974年與香港影星謝賢結(jié)婚,1978年離異后,與臺灣著名導演劉家昌結(jié)婚。1979年,甄珍與丈夫劉家昌在美國定居。
甄珍的名字,從某種意義上說,幾乎代表臺灣電影的黃金時代。她所拍電影,多數(shù)都是賣座極佳的影片;她所合作的導演,如李行、白景瑞、李翰祥、丁善璽、胡金銓等,均屬頂級導演。甄珍享受了臺灣電影巔峰時期的榮耀,留給了觀眾深情的懷念。
上官靈鳳
具有“武俠影后”之稱的上官靈鳳,是臺灣影壇上一位擅演武打片的明星。她從影15年,拍片70多部,其中重要是武俠片,拳來腳往,身上傷痕累累,十分勞累。她在打斗中創(chuàng)出了動作干凈利落、拳拳生威的獨特風格,成為臺灣著名武俠女星。
上官靈鳳原名許智美,祖籍廣東,1949年出生于臺灣首屏東縣,父親是國民黨軍隊的空軍飛行軍,母親歐陽韻如是歌星。少年時代,因父母婚變,她10歲時被送到臺北市外婆家。由于過早失去了父母之愛,她從小養(yǎng)成了倔強、孤僻的性格。在學校期間,她學習成績不好,但卻表現(xiàn)出表演天賦。高二時,臺灣聯(lián)邦電影公司招收演員,她被選中。
1967年,上官靈鳳參加拍攝第一部影片古裝武俠片《龍門客棧》,扮演女俠朱輝,使她一舉成名。
1973年,上官靈鳳因主演《馬路小英雄》,獲第11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從此蜚聲影壇。
上官靈鳳主演的古裝武俠片還有《還春閣風波》、《女拳師》、《鬼面人》、《黑白道》、《尚方寶劍》、《大忠烈》、《呂四娘闖少林》,以及時裝喜劇武打片《五嬌娃》等。
1978年,上官靈鳳演完《車馬炮》一片后,赴美深造。在美國學習期間主演了《五音簫》,受到好評。1980年,她返回臺北,接拍了電視劇《劍的傳人》和電影《苦海女神龍》。1982年結(jié)婚后,她退出了影壇。
徐帆
徐帆早期在銀幕上以冷艷的俠女形象為人所稱道,后又改變戲路“棄武從文”,仍然受到觀眾歡迎。以后,她以自組公司,拍片經(jīng)商,成績不菲,是一位受人敬佩的影界女強人。
徐帆原籍江蘇,1950年出生于臺灣,3歲時當小學教員的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她嫁給徐姓繼父。她幼年家境困難,讀小學時,課余要幫助料理家務,帶領弟妹,中學畢業(yè)后,徐楓考入商業(yè)學校。1966年,她偷著報考電影演員。著名導演胡金銓看中了這位相貌冷俏、衣著簡樸的姑娘,錄取了她。
1967年,徐楓參加拍攝了第一部影片《龍門客?!?,扮演一個女犯人,僅是跑“龍?zhí)住倍选?968年,她主演《俠女》一片,冷艷而英氣凜然、沉默而堅毅果斷的銀幕形象,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從此享有“冷艷俠女”的美譽。
1971年,徐楓因主演《龍城十日》,獲第9屆金馬獎最有希望新女星獎。
1974年,徐楓因主演《大摩天嶺》,獲第20屆亞洲影展演技優(yōu)異女主角獎。
1976年,徐楓因主演《刺客》,獲第13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1980年,徐楓主演巨片《源》中的主角下嫁苦工的富家女江婉,再度贏得第17屆金馬獎影后的桂冠。
徐楓改變戲路的第一部作品是《嬌妻一二三》以及后來的拍的《近水樓臺》、《星期六的約會》、《年輕人的愛》等時裝片、喜劇片,一改冷艷的面孔,變成天真活潑、嬌美嬉嗔的另一類女性,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1983年,徐楓在臺北成立湯臣影業(yè)公司,先后出品了《殺夫》、《蝴蝶夢》、《風蕭蕭》、《好小子》、《滾滾紅塵》、《一個繩子和五個女人》、《霸王別姬》等影片。
徐楓有過兩次婚姻。她與第一任丈夫徐志強離婚后,跟從商的湯君年結(jié)婚,生有兩子。
楊惠珊
楊惠珊從影12年,拍過124部電影,以實力證明了她的戲路廣泛、演技精湛,從而贏得“千面女郎”、“多面夏娃”的美雀。
楊惠珊祖籍湖南,1952年出生在臺灣。父親是軍人,退役后曾在臺北大學任教;母親是廣東人,出身名門,受過高等教育,寫得一手漂亮的英文書寫體。楊惠珊還在臺中靜宜女子文理學院外文系三年級讀書時,已在電視臺主持綜藝節(jié)目,拍攝電視劇。1975年,她棄學從藝,正式加入臺灣“中視”,成為電視臺的基本演員。
1976年,楊惠珊參加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由上官靈鳳擔綱的《五嬌娃》,沒有臺詞,只是“活動布景”。接著,她陸續(xù)拍了《問斜陽》、《小丑》、《大人物》、《魔宮神盒》、《紅粉游俠》、《小妞、大盜、我》等影片,逐漸走紅。一段時間,舉凡影響流行的題材,楊惠珊總能“搶搭巴士”,并成為其中佼佼者?!百€片”風行時,她在《賭國仇城》中化身成為冷艷狡詐的章寡婦;“社會寫實片”當?shù)?,她在《錯誤的第一步》中演活了放蕩不羈的娼 妓女;“喜劇片”捧紅許不了,她又搭檔演出《小丑》,活脫脫就是一個楚楚堪憐的貧弱盲女。許多制片商為了追求高票房,在楊惠珊的名字前冠以“賭后”、“黑市夫人”、“蛇蝎美人”等頭銜,一時間炙手可熱、竄紅臺灣影壇。
1984年,楊惠珊因主演《小逃犯》中一位疏于管教子女的職業(yè)女性,獲第21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以不凡的功力為自己的演藝生涯開拓了新的里程。
楊惠珊的代表作當屬張毅編憤憤的《玉卿嫂》。在影片中,她把一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年輕寡婦的心態(tài)詮釋得淋漓盡致,從而獲得了1984年第29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1985年,楊惠珊在《我這樣過了一生》中主演桂美,演活了這個粗俗的婦女,再次獲第22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楊惠珊出演的影片還有《國父傳》、《悲情城市》、《歡樂龍虎榜》、《霹靂菩薩》、《我的愛》等?;跅罨萆旱亩啻潍@獎及工作表現(xiàn),1986年5月1日,她獲得了臺灣的“模范勞工”的榮譽。
楊惠珊在與導演張毅的多次合作中產(chǎn)生情愫,墜入愛河。張毅已有妻子肖颯,是位作家兼編劇。1986年,在楊惠珊因主演《我的愛》將三度奪取金馬獎影后呼聲甚高,而即將評審之前,前颯的一篇題為《寫給前夫的一封信》的文章,連續(xù)兩天,驟然以全版篇幅刊登于報端,使得原屬私密空間的感情,變成社會公議的話題。在第23屆金馬獎頒獎之夜,楊惠珊以極大勇氣出席。這是接受煎熬的時刻。最佳女主角一獎由張艾嘉奪得后,主持人張小燕在臺上說:“我們希望楊惠珊熬過去……”“楊惠珊站起來……”在掌聲中,在射燈有照射下,楊惠珊站起來,她沒有被噓,沒有被罵,她的演技仍被肯定。一個好演員是不會寂寞的。
面對社會的巨大壓力,為了愛,張毅和楊惠珊雙雙離開了心臏電影事業(yè)。從1987年起,他們投身琉璃業(yè),如今已獲得成功,成為世界琉璃界的一對焦點人物,多次到美國、日本、意大利、德國、新加坡、中國臺北和北京舉行琉璃作品展,開創(chuàng)了藝術(shù)人生的又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