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書力
1974年,也就是筆者進藏工作第二年,我的任職單位——西藏革命展覽館,這塊招牌上有著鮮明時代印跡的文化單位,為紀念西藏自治區(qū)成立十周年,極為熱誠地邀請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和魯迅美術學院的十幾位教師來藏為該館創(chuàng)作一組反映封建農(nóng)奴制下的農(nóng)奴生活并與之抗爭為主題的泥塑群雕。這種主題先行的創(chuàng)作模式,在那個年月是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而對于尚在“五·七”干校勞動改造的一群雕塑家們來講,能擺脫天天讀天天斗的無聊環(huán)境,能來到神奇的西藏體察藏地的民情風俗,又能從事自己熱愛的職業(yè),無異于天上掉下大餡餅的美事。
那時的他們都是四十歲上下的所謂青年教師,人生與藝術的步伐正值奮發(fā)有為的年華。雖然由于高原缺氧反應,由于物質(zhì)嚴重匱乏,更有其中幾位家屬尚滯留于“牛棚”等不利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客觀因素存在,但筆者從旁觀者的視角觀察,他(她)們似乎對此都能坦然處之。而能一心一意地深入到農(nóng)牧區(qū)藏胞現(xiàn)實生活中去,在高原寬闊的天地之間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去諦聽,而決非浮光掠影式的藝術采風。這可從他們每次下鄉(xiāng)帶回的上百張懾人心魄的速寫素描中得到驗證,可從他們娓娓道出的對具體藏地和藏民族藏歷史的近乎剝筍般的認識理解與感動的言談話語中得到驗證,更可以從他們歷經(jīng)數(shù)百個日日夜夜,傾注了極大心力與體力而完成的大型群雕泥塑(一百多個等身體量)“農(nóng)奴憤”本身得到驗證。
“農(nóng)奴憤”完成面世不久,隨著“文革”之終結(jié)而處于冷藏狀態(tài)。所以,它鮮為西藏以外的觀眾知曉,后來就連展覽館及其上峰單位對此也莫名其妙地諱莫如深,好像這組大型群雕根本就不曾產(chǎn)生與存在過一樣,好像領導們當年功勞簿上那濃墨重彩的這一筆竟蒸發(fā)得無影無蹤一般。自然,對于當年那批雕塑家來說,在“文革”后期,能遠避政治喧囂,能參與相對單純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并在其全過程中將自己的藝術觀念和審美理想融入其間,是一大幸事。筆者以為,撇開所謂的主題,僅僅是在那個特殊年月,特殊的地域由一群驚魂未定的中國雕塑家們通力合作完成的群雕本身就該具有諸多意義的,尤其是時代審美與史料紀實的意義。
由于筆者在1975年到1980年間曾供職于西藏展覽館業(yè)務組的緣故,這樣便和“農(nóng)奴憤”創(chuàng)作有著或近或遠的關聯(lián),并且也還曾有幾次被推到前臺來接待參觀“農(nóng)奴憤”各色人等的機會,有些事如今回想起來也還有趣,下面僅就所涉擇其一二述之。
1976年早春時節(jié),新華社西藏分社的記者組織十幾位從舊西藏過來的苦主(苦大仇深者)參觀泥塑“農(nóng)奴憤”后座談,因座談會就在展覽館會議室,所以業(yè)務組領導指令我也去聽聽,受受教育。我記得當時幾乎所有的苦主都做了聲淚俱下的哭訴,差別只是話有長有短,聲有高有低,尤其是幾位老阿媽,簡直就是在抽泣而說不成幾句話。從基層受眾的零距離反應和接受程度上看,“農(nóng)奴憤”至少是部分地忠實紀錄與再現(xiàn)了封建農(nóng)奴制度下的西藏社會面貌,是一組有著較高歷史認知度和藝術感染力的雕塑作品。筆者當時也很為那種哭之訴之談雕塑觀感的場景所感動,并暗下決心,今后也要走這條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路子,只是我最終并未真的走下去罷了。
1976年冬或是1977年春的一天,展覽館員工都去西郊菜地勞動,(因市場幾無供應,各單位均須在郊外建立自己的所謂生活基地,每人每月都要輪換著去掏糞、翻地、拔草),筆者因什么事由被留在館里。那天下午拉薩照例又刮起遮天蔽日的沙塵暴,不過當時還沒有這種科學稱謂,而是被我們戲稱為右傾翻案風。忽然在辦公室值班的小劉跑來猛敲我的房門,說宣傳部電話通知,半小時后英國作家韓素英要來參觀“農(nóng)奴憤”,讓我趕快做準備??蓽蕚涫裁囱??無非是人來時開門開燈而已。那天不知是否宣傳部的人也去菜地干活了,反正是一輛小車把韓女士一個人按時送到展覽館的,記得她高挑挑的個子,穿著一件長長的米色風衣,不中不西的臉龐但能講一口不賴的普通話。小劉推我去陪同并講解,十幾歲的她大概不知道這位經(jīng)常在報端上出現(xiàn)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英籍女作家”本身就是很有鑒賞力的文化人,所以才會想出給韓女士講解的餿主意。我自然不去理會,只是陪同韓素英從頭到尾看完泥塑“農(nóng)奴憤”而已。記得韓女士在序廳的展板前認真地記著舊西藏三大領主與農(nóng)奴、堆窮、朗生的人口比例、財富占有、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等圖表數(shù)字,記得她參觀“農(nóng)奴憤”群雕時很仔細。見多識廣的韓素英話不多,更沒有提什么讓我們?yōu)殡y的問題。參觀結(jié)束時她握著我們的手說:“很好的展覽,很有藝術性。啊!應該介紹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西藏的過去是什么樣的。”記得我事后曾將韓女士的評價寫信告知了北京的雕塑家們。這一晃竟也是二十七八年前的事了。
再把時間倒回去,說說1975年9月10日的事,這是西藏自治區(qū)成立十周年的日子。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華國鋒率中央代表團來館為自治區(qū)建設成就展和“農(nóng)奴憤”泥塑展開幕剪彩并參觀。也不知到底是為了誰的安全,反正館領導命令館屬員工一律在家閉關待命,而不許在館里亂走亂動,好像連哪家養(yǎng)的兩只雞也臨時被監(jiān)管起來。我則知趣地待在宿舍里津津有味地臨摹著吳作人先生的水墨新作“思源圖”,等待午間四菜一湯的節(jié)日大餐。臨近中午時分,辦公室老谷跑來找我借毛筆和硯臺,說請華團長題詞,可館里只準備了冊頁本子而沒準備筆墨。好在我這邊已臨畢,得嘞,趕快拿走!這樣華團長就用這副剛臨完畫的筆硯為西藏各族人們題寫了略帶顏體風格又不失厚重個性的兩折大字,內(nèi)容現(xiàn)已記不清了,無非是祝福與期望之類的官方用語。說句沒深沒淺的話,遙想當年,筆者與華主席還有過同硯之雅的一節(jié)哪。當然此番參觀“奴農(nóng)憤”,華團長一行有無評論?評論如可?筆者全然不知。
當日歷翻到上世紀末葉,為迎辦某個重大慶典事宜,并服從拉薩市政擴建布達拉宮廣場的總體規(guī)劃,原處于布達拉宮宮墻東南端的西藏展覽館搬家遷走,遂包括泥塑“農(nóng)奴憤”在內(nèi)的許多不能與時俱進的展品也就理所當然地被毀之棄之了。這種尷尬情狀的產(chǎn)生固然有許多原因,如沒有場地,沒錢復原,沒有觀眾(如果是真的),但還有一點,就是某些決策者沒有或缺失文化判斷能力。要知道,隨著搬遷被遺棄而又最不應被遺棄的正是那段記述著藏民族在二十世紀前半葉沉重足跡的獨特歷史。筆者是很認同“國人普患健忘癥”這一不那么讓人樂于接受的論斷的。但從“農(nóng)奴憤”雕塑的命運流程中,作為一定程度上的參與者與親歷者,我似乎又讀到了如上悲涼的論斷,也真是無奈。此外,還有同樣悲慘的一例,當年筆者被派到展覽館菜地勞動,想不到那里男女廁所的門簾竟是西藏著名畫家諸有韜先生為紀念自治區(qū)成立慶典而創(chuàng)作的巨幅油畫《百萬農(nóng)奴站起來》的兩大塊局部!乖乖!那時諸老師還在藏工作呢!我祈禱上蒼萬萬不能讓諸老師有不期而遇的機會,那對一個畫家來說將是致命的打擊。嗨!僅僅是十年,一副精心創(chuàng)作的歷史油畫就淪落到這步田地。不知是否與“門簾”刺激有關,反正1975年以后,我再也不想畫什么鬼油畫了,再換位思考一下,在文化只配當革命對象的人的心目中,畫油畫的亞麻布畢竟還可以變廢為用地派上遮風遮雨又遮丑的用途,而泥塑“農(nóng)奴憤”的原材料當然只有回歸大地母親一途了。
藏歷水猴新年前,在美協(xié)團拜會上,筆者見到展覽館藏族雕塑家阿里和林新,話題自然從雕塑轉(zhuǎn)到當年的“農(nóng)奴憤”上。阿里說,搬遷時他將其中的一部分農(nóng)奴做了“斬首行動”,即把一部分他認為非常好的泥塑頭像從高高舉起的鐵錘之下解救出來,并收存于臨時館舍的一處角落。他們兩位告知,又是北京的某位要員前幾年來藏視察時做了應該恢復泥塑“農(nóng)奴憤”的指示,看來,只待資金與復制人員的落實了。不過愚意以為,毀已毀了,即使勉強恢復也終歸是假文物一堆,有什么意義呢。中國有句老話叫“時過境遷”,外國有句時興話“文化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這也真應了李商隱的兩句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枉然”。
以后每當我到城里開會或辦事,每當我回望布達拉宮那高高的乳白色宮墻時,都會不禁想起當年西藏展覽館的人和事,三十載春秋彈指一揮間,展覽館沒了,“農(nóng)奴憤”沒有了,有的人走了,有的人升了,好像還沒有發(fā)的,有的事忘了。而“農(nóng)奴憤”群雕是筆者在館工作七年里經(jīng)歷過的最重要的一檔大事,如今不也是灰飛煙滅了么。
謝天謝地,1975年冬人民美術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曾出版過中英文的《農(nóng)奴憤》畫冊,其中一位姓蘇的編輯還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正是由于他們的先見之明,才算是為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留下了那段特殊年代里漢藏藝術家同心協(xié)力親密合作的成果寫真,繼而也留下了他們用泥塑藝術表現(xiàn)的那段不該忘記的歷史。只是不知遠居瑞士的韓素英女士可曾見過這兩本畫冊。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生不逢時的“農(nóng)奴憤”在今天的讀者與觀眾那里,已近乎是個聞所未聞的過景標題了,它的諸多作者也已相繼步入垂老之境,且又遠離雪域。但筆者以為,西藏人和西藏當代文化應該記住他們的名字:王克慶、曹春生、張德華、張德蒂、司徒兆光、關竟、趙瑞英、郝京平、時宜、李德利、多吉、楊為銘、阿里、郭林新、還有時任展覽館館長的薛以梅和顧問雪康·土登尼瑪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