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漢
書也有種類之分。有一種書,積累的是多數(shù)人所未知的知識,這種書是科學和民主的先行者;而另一種書,往往重現(xiàn)了人們所不了解的真實歷史,這種書能點燃社會的理性之光,并且照亮后來者的坎坷行程。
《鄧小平手跡選》看起來更像是后者。此書匯集了鄧小平從1926年到1992年間工作中親手起草的大量文件、電報、文稿,批閱的無數(shù)公文,寫下的許多書信、題詞,因此它成為了回顧歷史,了解鄧小平一生的重要歷史文獻。
歷史是可以閱讀的,至少在《鄧小平手跡選》一書中如此。每一份批示背后,都存在一個曾經為人知或不為人知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都曾經牽動過數(shù)以萬計直至千萬計的百姓生計。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的可閱讀性,至少讓活著的人們了解逝去者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歷史的可借鑒性,也至少在于此。
美國歷史學家唐納德·凱利就說過:現(xiàn)代歷史學家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從“遙遠過去”的傳說背后找回真實。實際上,即便是發(fā)生在并不太遙遠的20世紀80年代的往事,由于政治政策的特殊性,往往其中的經營和運作難以公開化為人所知。人們總是仰望中南海紅墻,遙想其背后的那一方靜水,以及水邊的人們所做的一切。而《鄧小平手跡選》則找回了這份歷史的真實,并且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
我們可以從本書中看到鄧小平1946年為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創(chuàng)刊的題詞“為人民服務”;讀到他在1952年的批示,“報告太多太長,并非好事”,督促公文進一步講求效率;也可以找到他1986年寫給《高科技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綱要》等文件的首肯意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再到改革開放的歷史發(fā)展,鄧小平是全程參與的。從敵人四處存在的革命黨,到今天現(xiàn)代治理環(huán)節(jié)中的執(zhí)政黨的轉變,其實也一直是鄧小平所思考的,更是今天新一代領導人所身體力行的。盡管兩者在最大限度追求民生福祉的訴求上并無多大區(qū)別,但是,使命的差異使這兩者在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上又截然不同,其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有所區(qū)別。
《鄧小平手跡選》的出版,讓我們看到在這種轉變中,如何對待歷史態(tài)度的更新。這種對以往政策的公開,既是對歷史偉人的尊重,又是對決策透明度的采納,更是對民眾認識的信任。
細細翻閱《鄧小平手跡選》,更讓人深深地感到,社會理性是執(zhí)政黨需要思考的重要內容,而建立在社會理性基礎上的現(xiàn)代治管,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孜孜以求的良性秩序。20多年前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曾經身體力行,他認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推動改革與對外開放的步伐;當這些記錄著歷史足跡的真跡從中南海的紅墻里走到民眾的視野中,無疑是尊重歷史、政務公開的一種諧音。從這個意義上說,一種可以閱讀的現(xiàn)代史甚至是當代史,將是無比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