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下
這些年來,國人的兜兒里有幾個錢兒了,于是,旅游也成了大家最為常見的一種消費。凡是能去的國家,都能看到浩浩蕩蕩的中國人的旅游團隊。前些年,出去的人常常惹一肚子氣回來,說人家總是要問:你是日本人吧?韓國人吧?現(xiàn)在人家不問了,一則是中國人團隊的氣勢大大地壓倒了前面國家的游客,人家已經(jīng)司空見慣;二則,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國人的旅游隊伍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亂過馬路、不懂起碼的禮貌……
這絕不是平白無故地糟踐國人,只要有出國工作和旅游經(jīng)歷的人,都能列舉出不少令同胞們臉紅的精彩事例。一位歐洲的中文導游說,有的歐洲國家的旅店寧可支付違約金,也堅持拒絕中國人入住,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中國人進了酒店就大聲吵鬧,令其他客人不堪其擾;很快就能夠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一地水漬;喝了房間里需要付費的飲料,也不結(jié)賬。據(jù)說,馬爾代夫有兩千多個小島,遍布度假村,但數(shù)以千計的度假村卻只有幾個愿意同中國的旅行社合作,其他度假村也并不是跟人民幣或者美元有仇,但在賺錢和中國人的大嗓門之間比較之后,結(jié)論是:寧可不賺這份錢。從報上還看到因為個別人胡鬧而使得整個旅游團被趕出去的兩個例子。一個是某個中國人在參觀法國盧浮宮的時候,非要抱著一座價值連城的雕塑照相,另一個是在德國的斯圖加特奔馳汽車博物館,一位同胞毫不見外,見到一輛高級奔馳,馬上就拉開車門坐上去,讓人拍照。結(jié)果是大家受連累,全部被轟出來了事。
外國人也逐漸了解了中國人的德行,所以有針對性的服務(wù)逐漸成形。在教堂這類需要保持肅穆氣氛的場所,中國人能夠享受到“小灶”的特殊服務(wù),能夠看到專門給中國人看的漢字:沉默。在男衛(wèi)生間的小便斗前,也有專門提醒中國人的“請往前站”。
以前,人們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扯上什么國家的形象、民族的尊嚴之類的大文章,其實用不著。幾個外國人在中國打了架,罵了人,不值得大驚小怪,他決沒有跟中華民族挑釁的故意,也說不上就丟了他本國的人。幾個中國游客在外國出了點洋相,也都是個案,不大可能丟光了中國人的臉面。哪個國家都有些素質(zhì)不高的人。誰也別笑話誰。問題是,外國人認識中國和中國人,往往不是耐心地閱讀我們自己編寫的圖文并茂的小冊子,而是看這些從他們眼前經(jīng)過的成群結(jié)隊的中國人。這些活生生的人,天天在他們的馬路上和賓館里重復著同樣的毛病,你如果堅持對外國人說,這些人都不代表中國,不代表中國人,那些能代表中國人的人太忙,還沒來呢!不知外國人信不信。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要一些歐洲國家旅游點的人把對中國人的印象扭轉(zhuǎn)過來,也不是短時間內(nèi)能辦到的。
事情很令人費解。一個自己宣稱是“禮儀之邦”的地方,其實沒多少禮儀;一個標榜“文明古國”的國度,文明的火候也差得太多;一個最好“面子”的民族,許多時候言談舉止根本沒面子可言。全世界抓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力度沒有比中國更大的,宣傳隊伍誰也沒有中國的更強大,世界觀改造的工程進行了半個多世紀,黨員有黨章,市民有文明公約,農(nóng)民有鄉(xiāng)規(guī)民約,數(shù)以萬計的媒體每天都在宣傳社會主義乃至共產(chǎn)主義的高尚道德,人們時時有各種文件可以學習,可多年來,收效甚微,連隨地吐痰都改不了,就不要說學會排隊和禮讓了。都嚷嚷北京交通堵塞,仔細觀察一下,低素質(zhì)、不文明造成的擁堵,占了很大的比例。下這么大的力量種地,就是不打糧食,也不知道是誰的毛病。有趣的是,我們沒看見“衣食足而知禮節(jié)”,反倒覺得老毛病沒怎么改,又增添了不少新毛病。
還是回到旅游上來吧。我想起毛澤東的一句偉大教導:辦學習班是個好辦法。是不是在旅游團隊出國前先辦個學習班?把吐痰問題、吵鬧問題,在馬路上不走人行橫道的問題,喝可樂不結(jié)賬的問題,對珍貴的展品動手動腳的問題,都由導游耳提面命一番,大家也都表個決心。這辦法雖說陳舊了點兒,但還能管點兒用,總比人家捂著嘴笑話我們是野蠻人、下等人好得多。當然,這也只是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的臨上轎現(xiàn)扎耳朵眼兒的辦法,應應急的。至于全面的道德教化,擔子太重,還是可憐可憐導游這幾個小肩膀吧。
[原載2004年5月17日《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