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和北京科博會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發(fā)出警告:“我們正在自覺不自覺地回到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低效益的老路上?!?/p>
鄭新立認為,“九五”計劃到“十五”計劃前半期,國家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消耗一度下降。但去年以來,粗放型的增長模式開始回頭。
資料顯示,國家宏觀調控部門對鋼鐵、水泥、電解鋁3個行業(yè)早已亮起紅燈,但這3個行業(yè)的投資增長仍像勒不住韁繩的奔馬。
鄭新立分析說,粗放型增長方式回潮的首要原因是,技術瓶頸卡住了資金投向符合新型工業(yè)化要求的產業(yè)。數(shù)據(jù)顯示,日本和韓國引進技術的投資和用于對引進技術、消化投資的比例是1∶5,而國內企業(yè)的比例是1∶0.07。就是說,韓國、日本花1塊錢引進設備和技術,花5塊錢消化創(chuàng)新,而我們是花1塊錢引進,花7分錢對引進技術消化創(chuàng)新。
市場需求導向也是粗放型增長方式回潮的重要原因。比如一些新建鋼鐵企業(yè)9個月就能收回投資成本。此外,不良的政績觀、民營資本向重化工等領域傾斜,都為粗放型增長方式回潮提供了可能。今年前兩個月,中央項目投資只增長了12.1%,而地方項目投資增長卻高達64.9%,增幅同比提高24.7個百分點。
如何按新型工業(yè)化道路調整投資結構?鄭新立提出,首先要建立產業(yè)、金融、土地等綜合應用的調控體系;其次要設法把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財政資產置換出來,引導和支持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