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禎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各種規(guī)章中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中學階毆,是學生道德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大好時機。教育得當與否,至關重要。
可是中學生的誠信狀況如何呢?雖然大部分中學生都能夠按照誠信的標準要求自己,待人以誠,言行一致,但在少數(shù)學生身上仍有一些不誠信行為,讓我們有必要反思“誠信”教育。這里舉幾件筆者親歷之事:
其一,每次考試,盡管學校三令五申嚴明考紀,但作弊現(xiàn)象依然屢禁不止,一些被發(fā)現(xiàn)的學生還百般狡辯。你聽——
“為什么作弊?”“我沒作弊。”
“這紙條是怎么回事?”“紙條不是我的?!?/p>
“那怎么在你桌上?”“我想對對答案。我沒改,不信你看!”
“知道在考場上傳紙條就算作弊嗎?”“不知道。”
其二,每天總有學生不交作業(yè),有的是拿別的作業(yè)本充數(shù)。教師發(fā)現(xiàn)后再三盤問,學生說謊竟對答如流。你再聽——
“怎么又不交作業(yè)?”“忘在家里了?!?/p>
“做了嗎?”“做了?!?/p>
“為什么忘帶了?“早上起晚了?!?/p>
“能叫家長送來嗎?”‘爸媽都上班了,家里沒人?!?/p>
這些是很多教師會遇到的“瑣屑事情”,也許有人根本不在意,也很少會將它和“誠信”聯(lián)系起來。其實,從這些小事中恰恰反映出“誠信”教育的問題。
學生是成長中的人,一舉一動無不打上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烙印。導致學生有不誠信的行為,表層的原因大抵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同齡人之間的相互仿效。學生中的一些不誠信行為往往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會影響一些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的同學。第二,少數(shù)教師成為學生不誠信的“楷?!?。比如,不讓學生玩電腦游戲,自己卻在辦公室里玩得熱火朝天;要求學生向教師問好,自己卻態(tài)度冷滇;要求學生遵守公共秩序,自己卻在教室里抽煙……第三,學校的某些行為實際上是在提倡不誠信。如一些學校的形象工程,反復演練的公開課,帶有強制性的公益活動,等等。第四,家長一些不正確的教育行為,社會上一些不規(guī)范、不道德的行為,會使學生受到耳濡目染的不良影響。如個別家長對孩子承諾的事不兌現(xiàn);一些家長為讓自己孩子當上班干部,不惜請客送禮;一些人對盜版軟件的熱中和對打擊盜版的漠視。此外,網(wǎng)絡也對“誠信”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這一新的交往模式所帶來的是多種角色表演、各種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各種欺騙手段層出不窮等負面效應,也使學生對社會產(chǎn)生片面認識。
這些表層因素,從整體上構成了一個不需要誠信,甚至覺得講誠信有害無益的環(huán)境,左右著人們的行為選擇和道德養(yǎng)成。
而學生的不誠信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首先就是分數(shù)高于一切的“應試教育”模式。無論家庭、社會、學校,都把學生的成績看得重于泰山,從而使學生壓力重重、心理失衡,被迫采取一些不誠信的行為。其次是學校德育存在著一定的表面化和單向化。表面化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僅限于認知,沒有內(nèi)化為學生的道德要求,更沒有落實到學生的行動中去。單向化是指道德教育往往只針對學生,不針對社會其他群體,甚至教師。某些教師忽視了對自身的道德教育,單純用命令、懲罰來教育學生,而不是用人格去感染,用心靈去交流,最后導致誠信與功利在現(xiàn)實社會中脫節(jié)。誠信是建構社會秩序的基礎,是追求功利必須遵循的游戲規(guī)則。處于變化中的現(xiàn)實社會,誠信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并充分發(fā)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誠信只是一種獨善其身的美德,難以成為社會的普遍追求。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讓學生成為講誠信的人,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絕不是開展一個活動、制定一個措施就行之有效的。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反思這個問題的同時,首先要做的是變革我們的德育觀念、德育方法,審視我們自身的人格力量,以誠信的態(tài)度和方式引領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