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城市創(chuàng)收有奇招
紐約市開展了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命名運動。由于2002年紐約市的預算赤字高達38億美元,所以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準備向出價最高的企業(yè)出售公共場所和城市形象。2003年的預算可以通過增加稅收和緊縮開支實現(xiàn)平衡,不必開展銷售運動。但是,紐約市2004年將再次面臨預算赤字。
市政官員計劃拆掉數(shù)百處舊的綠膠合板報攤,然后搭建帶有廣告的塑料報亭。暢通通信公司將在100個地鐵車站安裝高清晰度廣告屏幕。公交車站和公共廁所將繪制牛仔褲、漢堡包和內衣的廣告。市內25000個垃圾桶也將尋找廣告用途。布魯克林植物園現(xiàn)在有一個聽起來不太具有田園風格的愛迪生池塘,更別提三菱野生濕地了。
出售公共場所的強烈愿望正在成為一種全國現(xiàn)象。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籃球場已經成了耐克的廣告平臺。俄勒岡州東部城市哈夫韋(Halfway)甚至不惜將城市的名字改成哈夫科姆(Half.com), 以換取75000美元和24臺給學校使用的電腦。
布隆伯格并非第一位渴望通過出售城市形象和公共場所獲得源源不斷的收入的城市領導人。戴維.丁金(紐約的第一位黑人市長)領導下的市政府曾經想出了用廣告收入支付公共廁所支出的招數(shù)。
工資收入不高 當官只為理想
德國市長兼職掏煙囪
德國西部杜塞爾多夫市的大多數(shù)市民都有自己的住宅,屋內還有壁爐。每當冬天,大家喜歡在聚會時打開儲油罐取暖。由此,不但居民家里有了必不可少的煙囪,城市里還保留了一個傳統(tǒng)的特殊工種--掏煙囪工。該市現(xiàn)任市長以前就曾是一名掏煙囪工。由于市長的職務補貼少,市長現(xiàn)在不得不兼操舊業(yè)。由于技術過硬,他外出掏煙囪的日程早已排滿了。
在德國其他城市也有類似的市長。他們有的做業(yè)余藝術家,有的去做業(yè)余技工,還有的做博物館的解說員……
正如德國媒體經常引用的官場格言那樣--\"想發(fā)財?shù)膭e當官\",在德國,官員的擔子并不輕,但是卻不會因為當官而變得特別富裕。一個普通官員的平均月工資僅為2705歐元。德國官員們的\"福利\"也很慘:公車不能私用,接待客人自掏腰包,連接受超過30歐元以上的私人禮物也算受賄……所以,市長們就得自己找份兼職工作,按勞取酬,以貼補家用。
新面孔竟是老相識
--美國企業(yè)改名趣談
2004年初,美國法院將召開聽證會考慮安然的重整計劃,屆時法官會看到舊公司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兩家新公司,但它們都不叫\(zhòng)"安然\"。
\"安然\"(Enron)已成為美國企業(yè)做假賬丑聞的一個烙印。為了塑造象征透明與謹守本份的企業(yè)新形象,安然將分為兩家公司--全國能源(CrossCountry)及Prisma能源。被請來為公司命名的品牌公司總裁伊斯特利表示,全國能源代表著公司愿意為股東公司與客戶上山下海走遍全國,而Prisma(棱鏡之意)則意味一家企業(yè)的交易透明公開、遵守企業(yè)治理改革。
有些公司花費不少心力與財力去改名,結果發(fā)現(xiàn)顧客弄不清楚,只好再改回舊名。
近代企業(yè)史上最荒唐的一個企業(yè)改名案例是2002年著名咨詢公司普華會計師事務所試圖改名為\"星期一\",以便與涉及會計丑聞的原公司劃清界線。新的名字飽受嘲弄,而且始終沒有被正式采用,IBM于2002年7月買下普華會計師事務所,成立新單位,名為IBM商業(yè)咨詢服務公司。
2003年改名的美國大公司還有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這家擁有卡夫食品及萬寶路香煙等知名品牌的公司于1月份改名Altria集團。Altria表示,他們改名是希望投資者了解他們不只是一家煙草公司,同時也是奧利奧餅干及麥斯威爾咖啡等食品的母公司,Altria公關主任表示,剛開始客戶與員工都弄不清楚,誤以為公司不想再經營煙草生意,他說,現(xiàn)在大家已逐漸適應新名字,市場調查顯示改名讓投資者不再把Altria當成純粹的煙草公司,對公司聲譽有正面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