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傳統(tǒng)的愛情觀是:“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边@樣一句曼妙無比的話直到今天仍在到處傳揚,實在是無數(shù)多情男女的最終幻想。MM們說起來的時候總是帶著無限向往的神情。同時卻又痛心疾首地感嘆:現(xiàn)在哪里還有這樣的愛情呢?
很多女孩子說:為什么我們父母那一輩就能做到相守一生?為什么我就不能遇到一個對我始終如一的人?“鐘情”狀態(tài)往往是男女雙方的體味吸引,要么就是基因配型有某種契合,或者就是一種免疫互補。然而任何一對情人,在長久的耳鬢廝磨之后,原本的巨大性驅(qū)動力會降低,最終歸于若有若無的平淡境界。所以,就激情本身而言是無法長久的。失去激情的愛人,只能依靠責任和恩情延續(xù)溫存,過去,激情本身是一種蒙蔽,情人眼里出西施,如今,原本存在的激情蒙蔽已經(jīng)消失無蹤,對方的缺點在眼中無限擴大,若此時再對對方失去寬容之心,怨侶便隆重產(chǎn)生。
所以,喜新厭舊本是人類天性。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本來就是對人性最大的背叛。我們的很多前輩之所以能從一而終,并非因為他們的愛情保存得像化石一樣完美,而是他們用責任、道義、忍耐、寬容維系婚姻,經(jīng)營家庭。朱德庸說:“戀愛是享受,婚姻是忍受?!奔彝ナ巧鐣淖钚挝?,從社會利益而言,社會從來都是鼓勵家庭安定團結(jié)的。所以,社會輿論、倫理首先會約束我們蠢蠢欲動的野心,來維系一個家庭的利益。事實上,我們的忍耐也確實可以讓我們獲得我們希望的利益——家庭的穩(wěn)固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有利于家庭經(jīng)濟的建設積累——人是喜新厭舊的動物,但也是渴望安定的動物,在這里,我們的犧牲獲得了回報。
然而,現(xiàn)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已悄悄發(fā)生改變,人們越來越注重自我的感覺而不惜離經(jīng)叛道。九十年代,我們學會了“跟著感覺走”,二十一世紀,我們“過了今夜就分手”,各種愛情空前絕后地生長茂盛,如同雜交水稻般蓬蓬勃勃,我們有了“八分鐘速食愛情”,我們的愛情在熱烈的時代無法保證保質(zhì)期,即使冷凍入冰箱,也無法阻止它產(chǎn)生腐敗的味道。于是,我們?nèi)w變成了蜻蜓,在人生的湖面上,我們的愛情,只是點水而過,不再觸及生命溫暖的心靈深處。于是,在蒼涼中,我們做了速食愛情的饕餮之徒,我們不斷地貪婪食用,卻仍不能免于饑餓。愛情的包裝越來越華美,卻不知道為什么,失去了我們年少時曾享用過的溫情的色、香、味。
當然,說到底,尊重自身的感受并不是錯誤,愛情本身并不是耐用品,當愛情逝去的時候,我們無法強求,只有揮揮衣袖,不說離愁。我們惟一所能做的,大概就是在愛情還在的時候,小心呵護,期待保質(zhì)期的無限延長——那是一個美麗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也許無法實現(xiàn),但,還是有理想的好,那樣比較快樂。
是的,我們可以祈禱永遠,但我們知道,永遠會很遠。
愛情不是耐用品。用的時候,要小心。一旦用壞了,只好隨它去。舊歡如豆腐,倒地難重拾。
無法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