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輻聚思維
又叫統(tǒng)攝思維、求同思維。就是運用已有的信息,朝著一個方向去獲得問題的正確答案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要尋求的答案往往是惟一的,因而思維者的任務就是使思維的具體步驟一步步地指向這個惟一的目標。所謂集中、求同、會聚、復合,都是這個意思。輻聚思維經(jīng)常在材料作文中使用,當提供的材料是兩則或兩則以上時,或同一材料中包含兩個以上內(nèi)容時,往往要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在閱讀、理解材料的基礎上,著力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
例12:一記者在某城市碰到這樣三件事:
在公共汽車上,一女同志包中插著幾支織毛衣針,長長的針尖露在外邊,結果險些把一個人的眼睛給戳破了。
在一家小吃店,端面條的服務員的工作服油膩膩的、黑不溜秋的,還有一股難聞的氣味,使人直反胃。
在百貨商店里買了件羊毛衫,發(fā)現(xiàn)衣袋里還縫了一粒紐扣,這是為何?售貨員告知,這是備用紐扣。
如果要就該記者的這些見聞發(fā)表感想,就要運用統(tǒng)攝思維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從而確立自己的觀點。經(jīng)過思考可以看出:這三件事都是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頭兩件是反面例,第三件是正面例。這樣,觀點就清楚了———要時時想到他人。
運用輻聚思維,要特別注意防止以偏概全和大而無當?shù)拿 ?/p>
例13:請看下面幾則材料:
A、1930年9月,蔣、馮、閻三派混戰(zhàn)中原。馮玉祥、閻錫山預定在豫、魯交界的沁陽會師,聚殲在河南的蔣介石部。然而馮玉祥的參謀長在擬發(fā)作戰(zhàn)命令時,誤將“沁陽”寫成“泌陽”。兩字僅一筆之差,卻使馮軍南轅北轍,急急趕到豫南,結果誤入絕地,陷入孤軍作戰(zhàn)之境,傷亡十萬余人,導致馮閻聯(lián)合倒蔣戰(zhàn)事的失敗。
B、烏魯木齊某單位在境外印制商標,設計者錯將“烏”字寫成“鳥”字,審查者也沒有發(fā)現(xiàn),結果印出的商標全部報廢,使國家蒙受了十六萬人民幣的損失。
C、慈禧太后曾讓一個大臣題扇,那個大臣題的是王之煥的《涼州詞》,由于一時疏忽,將“白云間”的“間”字漏掉了。慈禧太后看了大怒,欲問其欺君之罪。大臣急中生智,忙解釋說這是用王之煥詩意填的詞,當場斷句吟道:“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慈禧聽了,無言以對,只好賜給銀子壓驚。
D、某醫(yī)療器械廠廠長帶領外商參觀車間時,隨意往墻角吐了一口痰。外商認為,醫(yī)療廠的產(chǎn)品關系人的性命,衛(wèi)生要求極嚴;連廠長都隨地吐痰,可見生產(chǎn)必須具備的衛(wèi)生條件難以保證,于是取消了原定對該廠的大筆投資。
如果只要求從A、B兩則材料提煉觀點,可以寫“不能小看錯別字”;加上第三則,范圍就要擴大些,談“寫作不能忽視小地方”,再加第四則,就不能僅僅談寫作了,立意角度就要擴大到“小事不小”上來。
這種歸納,有點像算術上的求最小公倍數(shù)。立意角度不能過大,大而無當;也不能過小,小則以偏概全。例如,僅以A、B兩則材料發(fā)表感想,從“辦事要認真”的角度寫,就顯得過于寬泛;如果就前三則材料發(fā)表感想,寫“不要小覷錯別字”,這就是“以偏概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