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上世紀30年代初出生的人,沒有讀過書,脾氣也十分急躁。從小到大,母親對我們的管教都嚴格得近乎苛刻,這和父親的沉默寡言、慈祥和藹相比,簡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時候,父親一直體弱多病,家中全部生活的重擔(dān)都壓在母親一人的肩上。每天天不亮,母親便第一個起床,打掃裁縫鋪,拆卸鋪板門,接著又要忙著挑水、砍豬草、調(diào)試縫紉機。做完這一系列繁雜的家務(wù)活,父親和我們?nèi)暨€未起床的話,母親便會在堂屋里嘮叨,借責(zé)備父親來教育我們。我們便趕緊起床,煮飯的煮飯,讀書的讀書,各忙各的事情去了。
那時候,我家裁縫鋪周圍的鄰居們,大都是些十分貧苦的農(nóng)民。平日里,鄉(xiāng)親們的衣褲破了、爛了,常拿到裁縫鋪里來縫補,或釘個鈕扣,母親從來都不收他們的錢。每到冬天,母親便會將家中一些半新的衣褲翻撿出來送給鄉(xiāng)親們。有時候,甚至把家中的一些新衣褲都拿去送了人。我們?yōu)榇顺3B裨鼓赣H,母親就嘮嘮叨叨著教訓(xùn)我們,說做人不能太忘本,積德行善才有好報應(yīng)!其實大家都是農(nóng)民,是一家人!
后來,我參加了工作,在老家一所中學(xué)教書。每次一回到家中,母親便會放下手中的活計,不厭其煩地在我耳邊嘮叨:“兒呀,教書要認真,要學(xué)你父親用卷尺量布一樣,一是一、二是二,千萬馬虎不得?。 蔽医?jīng)常不耐煩地敷衍母親說:“我曉得,我曉得。唉呀,媽,你老人家就莫管那么多啦!”
七年前,辛苦了一輩子的父親去世了。母親年紀也大了,我們兄妹四人便商議著接母親去養(yǎng)老。但母親卻執(zhí)意不肯,并嘮叨著說道:“我現(xiàn)在還吃得、動得,就住在老屋里好,如果人走了,屋也就毀壞了!再加上老年人愛嘮嘮叨叨的,你們年輕的聽不慣……”其實,我們都深深地知道,母親不愿跟著我們一起生活的唯一原因,便是怕在經(jīng)濟上拖累我們!因此,至今年過七旬的母親,仍在老家向附近鄉(xiāng)親們要些荒地,種些紅苕、玉米、青菜等等,還飼養(yǎng)了幾頭豬。她天天是風(fēng)里來、雨里去地賣點水果,做點小生意,一直艱難地維持著生計……
現(xiàn)在,我們兄妹四人天各一方,均在忙碌著自己的生計。很多時候,每逢我們在生活中或在事業(yè)上遭遇挫折、歷盡坎坷,甚至遭遇失敗之時,我們便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母親在很早以前對我們的告誡。每每此時,我們便會痛心疾首地感嘆道:“唉,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p>
如今,我已離開故鄉(xiāng)四年有余了,已很難再聽見母親語重心長的教誨了。也不知何時能再回到年邁的母親身邊,再靜靜地聽一聽母親那絮絮的嘮叨。其實那種如沐春風(fēng)般的感覺真的很好,就如冬日燦爛的溫暖陽光,永遠都是那般和煦而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