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那年,我隨父母去了美國的巴爾的摩,在那里開始了自己的異國新生活。
美國的小學和中國的大不相同,教室里不是一排排擺放整齊的桌椅,而是一個個小圓桌,每個圓桌旁圍坐4個小朋友,每個人坐在那里,他(她)的桌子邊上就貼上他(她)的名字。
美國的小學上課的形式也和中國全然不同,每間教室前面都是一塊鋪著地毯的大大的空地,上課的時候大家就圃坐在那里聽課,老師講課的時候,學生也不用整節(jié)課都坐在一個地方,可以換個地方,找自己喜歡的小朋友坐在一起,或者和同學學不出聲地玩,老師也不會批評你。
美國的小學生也沒有課本,老師每天要講什么就把內容打印到—張紙上,發(fā)給同學,讓大家把這張紙貼到—個固定的本子上,回家寫作業(yè)和復習都以這個為準,而那個本子上的內容也挺豐富的,不僅有數學、英語,還有歷史、生物,我們每天上學只帶上那個固定的本子和一兩只鉛筆就足夠了,所以書包也非常輕。
由于我的英語不好,課堂上許多東西都聽不懂,雖然如此,老師還是用手勢、簡單的英浯和插圖來讓我了解所講的知識。
我上學后的第三個星期的星期二,中午下課前老師在我的胸前別了一個漂亮的藍色綢帶結,上面寫著“good student”——好學生,這一天,我被評為全年級表現最好的學生了,真不知道我這個連英語單詞還說不了幾個的人能有什么突出表現?
后來聽說,這是學校為鼓勵學生的上學積極性而設的一個特別獎勵,雖然沒有什么物質上的東西,但卻讓學生在心理上有一種自豪感。類似的獎勵還很多,比如一位同是從中國來的阿姨說,她的女兒就因為上學期沒有缺一天的課而得到了一個獎勵。
轉眼,春天來了,春天的活動很多,其中,我參加了“華盛頓小學第四屆天才晚會”。雖說是天才晚會,其實就是全校同學的表演會,既沒有選拔,也沒有排練,老師鼓勵所有的同學表演節(jié)目,想演什么自己說了算。那個時候我的小提琴拉得并不太好,而且國外也沒有老師指導,所以我只好把很早之前在國內學過的曲子《喂小雞》和《蜜蜂》拿出來演奏。沒想到,同學、老師和家長使勁給我鼓掌,還有人給我拍照呢。后來我發(fā)現很多外國小朋友的節(jié)目還沒有我的節(jié)目好呢,可大家的巴掌拍得也很響?;丶业穆飞?,媽媽說,看來在美國人眼里,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
5年過去了,在美國那段時間我還記憶猶新。我愛美國的教育方式,但我更愛中國,因為這是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