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我發(fā)現(xiàn)其中有相當一些篇目是關于對基層群眾來信的回信或批示,這些材料十分珍貴,讀來猶覺親切,深有所感。
1958年9月,毛澤東收到一封無署名的群眾來信,反映安徽省靈璧縣有些鄉(xiāng)謊報畝產(chǎn),多報種植面積,干部打人,以至造成災情嚴重,餓死人等情況。毛澤東看到這封信,于10月2日批轉給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曾希圣。批語是:“曾希圣同志,是否屬實,請派人去那里查一下,酌量處理?!备鶕?jù)毛澤東的意見,安徽省委即派檢查組專門到幾個鄉(xiāng)進行調(diào)查,結果證明信中反映的問題基本屬實。之后,安徽省委對這一問題作了檢查,并采取相應措施,對問題進行糾正和處理。①
1962年2月12日,上海市工人金祥根寫信給毛澤東,反映當時物價不斷上漲,工人們節(jié)衣縮食、多年積蓄的一些錢一天天地貶了值。在表示難過、不滿心情的同時,金祥根在信中還提出兩項建議:第一,政府應盡努力穩(wěn)定物價,使人民群眾對幣值有充分信心;第二,有關部門應每月公布物價總指數(shù),存款采取保本保值措施等。毛澤東看過這封信后,3月4日即把信批轉給當時任中央財經(jīng)小組副組長、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處理。批語是:“先念同志,請您找?guī)讉€內(nèi)行同志在一起研究一下,看這個文內(nèi)所提的兩項辦法是否可能做到,怎樣做到,何時做到。如有結果,請告我。”②
1972年12月12日,福建省莆田縣城郊公社小學教員李慶霖寫信給毛澤東,反映其孩子下鄉(xiāng)插隊生活困難,口糧不夠吃,以及當?shù)卦谡泄?、招生、招干工作中拉關系、走后門等情況。1973年4月25日毛澤東親自給他回信:“李慶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補無米之炊。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tǒng)籌解決?!敝?,黨中央把李慶霖的信和毛澤東的復信印發(fā)給各省、市、自治區(qū)、各大軍區(qū),要求認真進行傳達、學習,同時要求全國各地對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工作進行一次檢查,發(fā)現(xiàn)類似問題及時解決。1973年六七月間,國務院召開全國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工作會議,擬定并通過了《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若干問題的試行規(guī)定(草案)》,對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工作作出了新的改進。③
1975年8月5日,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給毛澤東寫信,反映她到延安、大寨、紅旗渠等地參觀學習,發(fā)現(xiàn)那里的食鹽很貴,有的地方賣一角一分/斤,有的一角三分/斤,還有的一角六分/斤等。并且說:食鹽、布匹是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售價這樣高,這是對待山區(qū)、老區(qū)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問題。毛澤東看到這封信后,于8月13日作出批示:“印發(fā)政治局在京各同志,并議一下。”根據(jù)毛澤東的批示,這封來信不僅在中央政治局成員中進行了傳閱、討論,而且還作為中央是年9月召開的農(nóng)村工作座談會會議文件印發(fā),以引起全國對這類問題的關注。④
在70年代,有很多在“文革”期間受誣陷、被錯誤拘禁、審查的老干部的家屬、子女給毛澤東寫信,要求解決其父母的問題。對這些來信,毛澤東都認真看過,并一一批轉給有關領導人和有關方面,要求認真核實、解決,糾正冤假錯案。例如,他在一封信上批示:“這種法西斯式的審查方式,是誰規(guī)定的?應一律廢除”,等。正是這些批示,使部分受誣陷、迫害的老干部得到昭雪,并被重新使用。
這些例子充分說明,毛澤東對群眾的來信一貫十分重視。不管是署名的或不署名的,每封信都親自看,并且認真進行處理?;蛑苯犹岢鎏幚硪庖姡蚺D給有關方面調(diào)查核實、研究解決。有的還親自寫回信甚至寄錢給來信人,以幫助其解決困難。作為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若論黨政軍國大事之繁重,可謂無以相比,但他卻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親自受理人民來信,能夠容納人民群眾中的不同聲音,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這種對人民群眾的高度負責精神和崇高的品格,實在令人敬仰。毛澤東經(jīng)常講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要關心群眾疾苦。他以自己的行為,為我們黨的各級領導者樹立了榜樣。
中國共產(chǎn)黨從根本上是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但工作中的錯誤總是難免;又由于中國情況復雜,種種原因造成群眾局部利益受損害的現(xiàn)象,以及個別蒙冤受屈、苦不聊生的事情也會發(fā)生。對此,各級領導如果多關注下情,暢通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虛心聽取不同角度的意見,那樣就有可能使錯誤得到及時糾正,使問題得到解決,從而取得群眾的諒解。也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同群眾之間的矛盾。但在實際工作中,確有少數(shù)領導者,視群眾的來信和意見是一種“干擾、麻煩”,因而采取冷淡態(tài)度,有的讓工作人員、秘書代替受理,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往往落得個石沉大海、杳無音信的下場。有的地方之所以干群關系緊張,與這種官僚主義不無直接關系。對照毛澤東當年親自受理人民群眾來信的做法,不能不是一個深刻的教育和啟發(fā)。
注:
①《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第436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②同上書第10冊第61頁。
③同上書第13冊第349頁。
④同上書第13冊第456頁。
更正:本刊第10期目錄頁蘆焰同志的文章副標題應為“讀劉開基獄中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