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民俗事象能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傳承下來,首要的一點就是民俗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人類社會生活的各種功能,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民俗事象其最初的產生總是帶有某種功利目的。這些功能既體現在物質方面,也體現于精神方面,如教育、歷史、娛樂、交際、調節(jié)等功能。同樣養(yǎng)生健身功能是民俗功能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東鄉(xiāng)族是甘肅省特有少數民族之一,其傳統(tǒng)民俗中延伸的養(yǎng)生健身活動,是東鄉(xiāng)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掘其中豐富的養(yǎng)生健身因素,對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信仰民俗
伊斯蘭教自公元8世紀傳入我國以來,先后有10個少數民族信奉了伊斯蘭教,東鄉(xiāng)族便是其中之一。從東鄉(xiāng)族先民“撒爾塔”人開始,伊斯蘭教的宗教規(guī)定始終是東鄉(xiāng)族信仰民俗的核心內容。
禮拜是包括東鄉(xiāng)族在內的每一個穆斯林所必須進行的一項宗教實踐活動。禮拜的內容分為每日五時之禮(晨禮、晌禮、晡禮、昏禮、霄禮),每星期五的聚禮,以及每年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的兩次大的會禮。禮拜時,禮拜者身體面向麥加城的“克爾白”直立,眼睛平視、雙腳與肩等寬,思想集中,在阿訇的帶領下,依次完成直立、抬手、鞠躬、下跪、叩頭、轉頸、捧掌等一系列禮拜的規(guī)定動作。具體的作法是:直立。將右手放在左手腕上,并用大小拇指捏住左手腕,置于臍下丹田,目視叩頭處,背誦經文;鞠躬。俯身鞠躬,要求上體彎曲90度,雙手掌觸及兩膝蓋,然后直腰站立,誦經;下拜。雙膝下跪,雙手伏地,叩頭時鼻尖觸地,然后靜坐片刻,再作第二次叩頭動作;跪坐。兩次叩頭之間小坐。坐時立右腳,仆左腳,臀坐在左腳上,手放在腿上與膝齊;出拜。跪坐后轉臉看肩頭,先右后左,心念祝安詞。捧掌(祈禱)。跪坐捧兩手與胸前,十指并攏,手心向上,祈禱完后作摸面動作。完成以上這些動作,算作一拜。東鄉(xiāng)族的禮拜活動,除了信仰之外,無疑對身體健康是有益的。在禮拜過程中禮拜者思想集中,摒棄雜念,科學研究表明,禮拜時的這種靜思狀態(tài)可使得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tài),有助于人體身心健康。而且禮拜中的動作和姿勢,對禮拜者的四肢、關節(jié)、頭頸、腰、腹等均得到了很好的鍛練。這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禮拜活動,在客觀上完全起到了養(yǎng)生健身的功效。另外,東鄉(xiāng)族群眾在禮拜前還要進行大小凈?!豆盘m經》中說:“信教的人們呀,當你們禮拜的時候,你們要洗臉,洗兩手至兩胳肘、摸頭、洗腳至踝骨。如果你們失去了大凈,就要洗全身?!睎|鄉(xiāng)族群眾在每日五時之禮前洗小凈,每周五的聚禮前洗大凈。不難看出,這種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不僅有利于身體的生長和發(fā)育、協調排除廢物,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還可以降壓鎮(zhèn)咳,消除緊張勞動、工作之后的疲勞,振奮精神,是一種很好的調節(jié)精神的方法。
2.禁忌習俗
東鄉(xiāng)族的飲食禁忌很大程度上屬于禁污穢物和有害健康的食物,而對污穢物、有害健康的食品在伊斯蘭教中已有明確的規(guī)定?!豆盘m經》第五章第三節(jié)中說“對你們列為禁戒的是自死物、血、豬肉,以及誦非直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野獸吃剩下的動物……”因此,伊斯蘭教的飲食禁忌對東鄉(xiāng)族飲食禁忌的產生、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東鄉(xiāng)族的飲食禁忌中禁食自死物(包括動物、飛禽);豬肉(東鄉(xiāng)族將豬視作一種穢物);同時禁食被勒死、捶死、打死、跌死、觸死、咬死的動物;禁食驢、馬、騾、狗、貓以及所有食肉類的猛禽和異獸;禁食煙酒和麻醉品(包括所有毒品);禁食在宰殺時沒有念真主的名字的動物(主要指非穆斯林宰殺的家禽、牛、羊、駱駝等);禁食長牙齒的水產品、海產品如帶魚、鯊魚等;禁飲動物的血液等。清代著名的伊斯蘭教學者劉智在解釋禁食自死物等規(guī)定時說:“自死物不可食的原因有二:一是凡物自死必有毒。二是一切生物均有二性,本然之性和氣質之性。本然之性對人生有益,而氣質之性是由血氣而生,為貪惡嗜欲之性,有累于人心者也,所以生物必宰而后食,這是為了去其血氣?!笨梢钥闯鲞@種解釋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因為飲食禁忌包含有飲食清潔衛(wèi)生的問題,飲食的不潔可以造成人體疾病、危害健康。東鄉(xiāng)族禁忌習俗中禁食不潔之物,可以減少疾病的發(fā)生,有利于人體的健康。
3.飲食民俗
東鄉(xiāng)族酷愛飲茶,每餐必定有茶,喜用蓋碗泡茶。尤其喜歡用云南春尖和陜青茶。待客時除了茶葉外,還在蓋碗內放上冰糖、桂圓、燒棗、葡萄干、杏干等,俗稱“三香茶”。東鄉(xiāng)族飲茶習俗的產生與其生活的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的,明代河州地區(qū)茶馬交易的繁榮促成了東鄉(xiāng)族飲茶習慣的產生,加之東鄉(xiāng)族的主要飲食品種單調,蔬菜缺乏,因而茶因其助消化、補充營養(yǎng)等特點成為蔬菜的替代品?,F代科學證實,茶葉中含有生物堿、鞣酸、多種維生素、氨基酸、以及銅、鐵、鋅、鈣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作用和藥用價值;茶中的芳香化合物和鞣酸、有收斂、止血、殺菌、中和堿性食物的作用。還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于脾胃消化。東鄉(xiāng)族經常飲茶對人體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此外、東鄉(xiāng)族喜吃手抓羊肉,吃法主要有端全羊、吃平伙等。羊肉在東鄉(xiāng)族的飲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清代伊期蘭教學者劉智在《天方典禮擇要解》中說“凡禽之食谷者,獸之食芻者,性皆良可食”,“惟駝、牛、羊具純性,補益誠多,可以供食”,羊肉成分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維生素,經常吃羊肉,開胃健脾,散寒助陽、益腎補虛,是食療佳品?!侗静菔斑z》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p>
4.游藝民俗
東鄉(xiāng)族民間的游藝活動種類繁多,有適合兒童的游戲,有廣大青少年喜歡的競技比賽,有適合成年人娛樂的健身活動,也有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
當尕達: 漢語意為“打土塊仗”,一般在冬末春初,兩個村子事先約好后舉行,老中青三代均可參加比賽。屆時,或在一個小山頭,或在一塊閑地、荒灘上,比賽開始,雙方立即互擲土塊,也可用自制的甩炮,直至一方守不住敗下陣來,退回自己的村子,方才偃旗息鼓,握手言和。如果雙方相持不下,可繼續(xù)對打,有時可一連玩上好幾天,玩時為避免受傷,禁止使用石頭。
打咕咕杜: “咕咕杜”是一個雞蛋大小的橢圓形木球(長一寸多,粗半寸多),用樹枝削制而成。打“咕咕杜”又叫打“別烈棍”。別烈是指一尺多長的木棒,手握的一頭呈圓形,擊球的一頭略扁,類似棒球棍。打“咕咕杜”多在農閑季節(jié)舉行,參加者為成年人,參與的人數少則雙方各一人,多則不限,雙方相等即可。比賽場地多選在一塊平坦、寬廣的地方。比賽時在場地內劃出一長方形的界限,俗稱崗沿。守方居崗沿內用木棒將球擊出,攻方從得球之地,無論遠近,盡力將球擲入崗沿內,守方以棒迎擊防守,將攻方擲來的球擊得越遠越好,如果攻方將球擲入崗沿內,則要交換發(fā)球權。比賽時,雙方打得很激烈,木球在頭頂上飛來擲去,周圍的年輕人唱著歌謠,吶喊助威。最后以棒量數,以數計分,先滿百棒者為勝。輸方要受“喝通”的處罰,即勝方以棒擊球,輸方從落球之地持球,一口氣跑入崗沿,其間要口喊出聲,不許換氣。否則繼續(xù)處罰。
跳跎跎: 為東鄉(xiāng)族少女喜愛的游藝活動。玩時在空地劃一方塊,然后在大方塊里劃上若干小方塊,后在小格子里扔進一個沙包或石子,然后單腿按順時針順序將石子踢進每個方格,先踢進完所有的方格者為贏方。
拔腰: 是一種比賽體力的活動。兩人面對面站立,然后伸雙臂從雙方身后倒抱腰際,等裁判喊“開始”,雙方發(fā)力,盡力將對方提起,使對方雙腳離地,失去重心。拔腰的方式有單手抱和雙手抱之分。
摔跤: 東鄉(xiāng)族稱為“巴哈邦地”。是在東鄉(xiāng)族中開展最為普遍且受東鄉(xiāng)族青壯年所喜歡的傳統(tǒng)健身活動,多在農閑或婚禮聚會時舉行。摔跤的花樣繁多,諸如“花花抱”、“攬腰抱”、“后腰抱”等,比賽一般采用三局兩勝制。
下方:是東鄉(xiāng)族中老年人所喜歡的一種傳統(tǒng)棋類活動。在東鄉(xiāng)族中流傳較廣的玩法有:“七路”、“大方”、“頂四路”、“圍和尚”、“鉆牛角”、“繃褲衩”等。開始先順地上劃上縱橫五路、七路或玩法所要求的棋路、選用石子、硬幣、火柴棍等作為雙方的棋子。玩時、先將棋子擺滿方,然后行走,以吃完對方的棋子為勝。
此外,還有踢毛牙(即踢踺子)、打秋千、賽馬、鷹獵等民間游藝活動。
東鄉(xiāng)族的這些民間游藝活動,都是極好的健身活動項目。不僅能增強肩臂、腰腹、周身的肋肉力量,增大肺活量,而且還能培養(yǎng)形體動作的協調與靈巧,并借助游藝活動來緩和生活的緊張狀態(tài),調劑他們的生活;東鄉(xiāng)族的民間游藝活動亦能培養(yǎng)青少年勇敢、果斷、機智等素質,人們在民間游藝這種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里增強了他們的群體意識,培養(yǎng)了他們的集體情感,以及人們相互合作觀念。
本文所及東鄉(xiāng)族民俗,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然而,我們足以窺覬到其所蘊含著的許多健身的因素,對其進行整理和發(fā)掘,以期對弘揚東鄉(xiāng)族傳統(tǒng)健身文化,促進全民健身,提高整個民族素質,以及加快“小康”建設的步伐有所裨益。
本文為甘肅社科規(guī)劃項目《甘肅省少數民族宗教民俗中的養(yǎng)生健身行為研究》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