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祖先,蔭澤子孫”是我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習俗。偉人周恩來生前卻從我國地少人多的實際國情出發(fā),大力提倡殯葬改革,自已率先帶頭平祖墳,還耕地,后來又交代火化后骨灰一點不留,撒向祖國的山山水水,回歸大地,為全國人民開殯葬改革的一代新風,留下了永遠值得人們學習的榜樣。
焚香,懷念母親:繞繞不能釋懷
周恩來曾祖輩是從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從紹興遷居淮安定居的。當時土地是私有制,周家也和其他官宦人家一樣,在淮安(今淮安市楚州區(qū))東門外買了約六畝地作為家用塋地,以免萬一家里有人去世時“無葬身之地”。此后,在這塊地上先后安葬有他的祖父、祖母、姨太等十余人。
周恩來在讀書求學和革命征途中,常常惦掛著這塊墳地,因為墳地上安葬著他的先輩,特別是向他傾注過全部母愛的兩位母親?!叭荒贤l(xiāng)關(guān)歸不得,同胞兄弟各西東,又徒傷奈何而已!”“三十八年了,我沒有回過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瀟瀟,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弊掷镄虚g所表達的就是對故土的眷念,對母親的思念。
1918年元月2日,已經(jīng)東渡日本的周恩來在母親去世十周年時在日記里寫道:“我?guī)淼哪赣H(指他的嗣母親陳氏—筆者)親筆寫的詩本打開來念了幾遍,焚好了香,靜坐一會兒,覺得心里非常地難受,那眼淚忍不住地要流下來。計算母親寫詩的年月,離現(xiàn)在整整二十六年,那時候母親才十五歲,還在外婆家呢,想起來時光容易,墨跡還有,母親已去世十年,不知還想著我這個兒子沒有?!睆闹芏鱽砣沼浀膬?nèi)容上看,這時的他如果能來到母親墓前,給母親墓掬上一捧新土,甚至大哭一場都是可能的,這正是當時人們懷念逝去親人的一種傳統(tǒng)觀念和方法。
抗戰(zhàn)結(jié)束后,1946年國民黨“還都”南京。當時還擔任著與國民黨談判的中共首席代表的周恩來也隨之來到南京。1950年他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對一部分高級干部和愛國民主人士作過好土地改革關(guān)的報告時動情地說:“1946年5月,我隨國民黨從重慶到南京。南京離我的老家淮安很近,只有300多華里。在淮安的東門外還有我兩個母親(指周恩來生母和嗣母—筆者)的墳,因此我很想回去看看。”說到這里,他已是熱淚盈眶。
建國前周恩來十分注意和記掛著自己母親和先輩們的墳地。建國以后他雖然工作繁忙,但也未能忘懷。1950年他的八嬸從淮安赴京,待她返回時,他特意交待陪八嬸回淮安的警衛(wèi)員王雨波到淮安打聽一下他家墳地的事。王雨波到淮安后,向淮安縣縣長趙榮洲、秘書長張文高傳達了周恩來關(guān)于他家墳地的的指示:“家里的墳地如果能種,而群眾(又有)要求要分,可讓群眾分去耕種?!备鶕?jù)趙榮洲的回報,王雨波在回京后向周恩來的匯報上寫道:“墳地,能耕種的部分,已在土改時分給了群眾。據(jù)趙縣長說:當時淮安土改有些左,有些能耕種的墳地也分掉了,僅留下了墳?zāi)埂?/p>
平墳深埋,還耕地:破喪葬千年舊俗
1958年6月29日,周恩來致信淮安縣委:“我家的一點墳地,落在何方,我已記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墳,有人認出,請即采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見,我先此函告為證?!?/p>
打那以后,周恩來曾多次對赴京親屬,淮安縣委交待,把他在淮安駙馬巷的舊居拆掉,以免人們?nèi)⒂^;把他在淮安東門外的祖塋地平掉,以免占著生產(chǎn)隊的耕地。
1964年8月2日,周恩來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召來在京親屬,專門向他們講述家史。在說到祖墳地時,周恩來說:“墳地問題一定要解決。中國六、七億人口,只有16億畝耕地,平均一人二畝三分地。將來人口越多,每人平均土地越少。只有兩條出路:一是提高單位面積產(chǎn)量;一是個人增產(chǎn)。即城市可以利用土地為自己補充食品,為國家節(jié)約糧食負擔?!薄霸骈运膲灒思襾硇艈?,已經(jīng)破爛不堪了,準備重修,人家不肯深埋。我告訴他們不準修墳,要平墳,起碼不準修?!蓖瑫r,針對我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習慣,他也指出,“平墳的問題,也不能由我一個決定,以后如有機會到紹興,我要找本家開個會,把墳平了”。后來,紹興的周家還是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紹興的幾處周家祖墳平了,棺木全部就地深埋。
1952年2月,周恩來出訪了亞非十一國后回國途中經(jīng)過重慶。重慶市委書記任白戈向他匯報了擬把小龍坎原南方局的公墓擴建成一處革命公墓。周恩來當即明確表態(tài)說:“兩位老人的墓地是我私人墓地,不能稱為公墓。如建公墓,我的父親和岳母應(yīng)該從墓地移出火化,平墳還耕?!?/p>
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先生和岳母楊振德女士是分別于1942年和1940年在當年的紅巖村去世的。兩位老人為了培養(yǎng)、支持兒女的革命工作,吃了不少苦頭,為革命做過有益的工作或者作出過一定貢獻。他們?nèi)ナ篮缶秃彤斈旯嗜サ囊恍└锩疽黄鸢苍嵊谥貞c小龍坎復元寺紅巖公墓里。當周恩來聽說重慶市委要擴建成紅巖革命公墓時,就于1958年11月委派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兼總理辦公室主任童小鵬等前去重慶處理。行前,周恩來交代童小鵬說:“老人的墳是我私墳,不能放在革命公墓。而且現(xiàn)在都提倡死后火化,不占地,墳?zāi)挂矝]有再保留的必要,應(yīng)平掉深埋,讓出這塊地?!?/p>
據(jù)童小鵬、紫非夫婦1991年10月26日在北京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招待所對筆者回憶說,他們于1958年11月28日和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有關(guān)人員一起來到小龍坎復元寺公墓,讓工人把離該墓地約30米遠的一塊水田里的水放干,挖出一個5米深的墓坑,然后一一挖開墳?zāi)?,從墓穴中挖出13具棺材,再用卡車運到火葬場開棺火化,將骨灰裝入13個罐子中,寫上死者的姓名,運回墓地放入那一個大坑中,蓋上石板,填土夯實,放水還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只在坎邊立了一塊小牌,刻上周懋臣(周貽能的字)、楊振德等13人的名字。
1984年3月,童小鵬去重慶參加一個會議,經(jīng)當時健在的鄧穎超和重慶市委同意,又把小龍坎的13個骨灰罐移往紅巖革命紀念館下面的山溝里,深埋進紅巖革命公墓,讓這些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作出貢獻的人在紅巖這塊熱土上長眠安息!
1965年除夕,受周恩來的特別交代,他的嫡堂侄兒周爾萃回家,會同兄嫂做通了媽媽陶華的思想工作,再向淮安縣委傳達了伯伯周恩來的意見,然后一起前往城郊公社閘口大隊第五生產(chǎn)隊(今淮安市楚州區(qū)淮城鎮(zhèn)閘口村第五居民組)周家祖塋地,把周恩來祖父母、生母等七座土墳挖開、將13口棺木就地深埋到離地面一米以下,以不影響生產(chǎn)隊的機械耕作,平掉土墳包,將墳地還耕于民。事后,周恩來還向該生產(chǎn)隊匯來70元錢作為農(nóng)民平墳時的誤工工資和賠償墳地上青苗的損失費。
至此,周恩來的紹興祖塋、淮安祖塋和重慶父親、岳母的墳?zāi)谷刻幚硗戤叄瑤ь^實踐了他曾經(jīng)說過的“人死了,不做事了,還要占一塊地盤,這是私有觀念的表現(xiàn)”所表達的唯物主義思想,率先倡導了深葬不留墳包的改革新風,打破了我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舊葬俗。
火化撒骨灰:立殯葬改革新風
1956年,中國共產(chǎn)黨從我國的國情出發(fā),以黨中央的名義倡導火化。毛澤東、周恩來等率先簽名響應(yīng)。不久周恩來又與他的伴侶鄧穎超商量,他倆死后,不僅火化遺體,還要撒掉骨灰。周恩來說:“人生是為人民服務(wù)的。生前的工作、勞動是為人民服務(wù);人死后,火化遺體,不占地盤,骨灰撒向山川大地。落在地上的,作為植物的肥料,落到水里的可以喂魚蝦,繼續(xù)為人民服務(wù)。人類的循環(huán)就永遠是生生不滅的?!编嚪f超說:“人類從棺葬留墳樹碑到深埋是一次改革,從深葬到火化又是一次改革,從火化保留骨灰到火化后不保留骨灰是殯葬改革的又一次進步。在殯葬改革這件事上,我是新的夫倡婦隨,完全同意恩來的意見?!?/p>
此后,周恩來最大的擔心就是他倆最后誰先故去。如果鄧穎超先故,他會滿有把握撒掉妻子的骨灰,如果是自己先走一步,就怕鄧穎超辦不成這件事,撒不了他的骨灰。1972年周恩來患病之后以至到他臨終之前曾多次強烈要求鄧穎超在他死后一定要按生前約定,撒掉他的骨灰。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的當天,鄧穎超遵照周恩來生前的遺囑向黨中央打了要求撒掉周恩來骨灰的報告,獲得批準后,鄧穎超在勞動人民文化宮曾抱著盛放周恩來骨灰的骨灰盒,臉腮貼著骨灰盒上鮮紅的黨旗,動情地說:“恩來,你的愿望實現(xiàn)了。”
1976年1月15日,周恩來的追悼大會結(jié)束后,鄧穎超把撒周恩來骨灰的任務(wù)交給了張樹迎、高振普和中央有關(guān)部門負責人羅青長、郭玉峰去完成。他們從鄧穎超手中接過周恩來的骨灰盒,通過人民大會堂的地下通道,隨著夜幕的降臨乘車向東,最后乘一架農(nóng)用“安—2”飛機完成了撒掉周恩來骨灰的任務(wù)。
周恩來是我國第一位死不留灰的人!“他是一個只講奉獻,獻完身就走的人,不求什么紀念的回報和香火的饋餉?!彼m然走了,連一屑骨灰也沒留下,但是億萬人民卻仍在懷念著他。他推動我國殯葬改革的貢獻也將永遠留在人類的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