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民安
土家族人過“趕年”,這已是中外聞名的特別習俗,所謂“趕年”,就是將中國傳統(tǒng)過農歷新年的時間,提前一天,月大過臘月二十九,月小過臘月二十八。
土家族人過“趕年”,有其歷史來由。明朝末年,土王與客王打仗,客王兵多將強,土王兵少糧缺,被包圍在一個小小的山頭上,時間已逼近春節(jié),土王發(fā)誓:破釜沉舟,決一死戰(zhàn)。為了鼓舞將士們的士氣,提前一天吃年飯過除夕。當臘月三十客王忙于過年時,土王率兵強攻,打得客王落花流水,為永久記住土家兒女這光輝的業(yè)績,故年年過年都提前一天進行。
土家人過“趕年”,不僅僅只是時間提前一天,還有許多與當年戰(zhàn)事密切相關的“年俗”:
圍圈、掛枝、置筷。土家人過“趕年”時,要在堂屋里用布圍成一個圈子,在大門口掛一串松柏枝,桌上放一竹簍筷子,松柏枝象征郊野,筷子表示箭,青布圍象征軍營,就是說,隨時警惕敵人來犯。雖說土王與客王的戰(zhàn)事已過去了40。多年,但這歷史的習俗,仍代代相傳。
吃“合菜”。土家人過“趕年”時,家家桌上都有一道“合菜”,所謂“合菜”,就是把豬肉、海帶、香菇、粉條、豆腐、蘿卜、白菜等數(shù)十種菜,混合而蒸或煮的“大雜燴菜”。傳說當時時間緊急,惟恐做起一道一道菜來,時間不夠,將多種菜混合來做,較為節(jié)省時間,日子久了,逐步形成習俗。這種菜由于味道相互滲透,吃起來還別有風味。
深夜吃團年飯。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年三十或二十九的下午,可士家人吃團年飯的時間是在深夜甚至快天明時進行,據說當時過“趕年”時,一方面堅固耐用為時間緊急,必須抓緊進行。另一方面是躲過敵人襲擊。
團年席只坐三方。吃團的飯,不管人我人少,大家圍坐,圖的是團圓,可士家人的團年飯,桌子只坐三方,靠大門的一方始終空著,傳說是為了“觀察敵情,隨時提防不測”。
每人面前放一大塊熟肉。士家人吃團年飯時,每有面前放一大塊熟肉,傳說這也是當年過“趕年”留下的習俗。桌上每人面前放一大塊熟肉,目的是一旦戰(zhàn)事興起,每人可以拿著這塊肉,邊走邊吃,一則不會耽誤時間,二則肚子填飽了好行軍打仗?,F(xiàn)在仍保留這一習俗的現(xiàn)實意義是,一旦外面發(fā)生什么意外,不致于餓著肚子,可以拿著這塊熟肉,邊吃邊做事。
吃團年飯時,大門輪流防守。誰家吃團年飯,誰家門口就站著一個手持刀具的人,據說這也是當年為提防客王入侵,每家門口都有人防守而遺傳下來的習俗,所以土家人只要吃團年飯,一般是不串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