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
當你打開藥瓶,將藥物送人口中時,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劑量合適我嗎?你一定會說,不會錯,我是按照藥物朋(或醫(yī)囑)服用的。你還可能說,藥物在上市前,都經(jīng)過嚴格的臨床試驗,按用法說明服用應該是安全的。然而,來自美國喬治敦大學和歐洲的一些研究最近證實,對大多數(shù)病人服用的大部分處方藥物(尤其是近幾年上市的新藥)而言,用藥的劑量都偏大了!這就是美國近年來嚴重的藥物毒副作用高頻率出現(xiàn)的原因,我國也不例外。那么,緣何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
為了能體現(xiàn)藥物的療效。長期以來,藥品開發(fā)商為了能體現(xiàn)藥物的最大療效,在新藥的開發(fā)與研究,包括上市前的臨床試驗中,常常選擇相對較大,但往往是過大的劑量作為基礎,上市時,也就以這一劑量為標準了。
藥物臨床試驗受到內在限制。藥物在上市前,雖然經(jīng)過臨床試驗,制藥者也可以運用各種先進手段對上市前的臨床試驗資料進行分析,如藥物分子學的實驗室分析,首批使用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等,以便在較早的時候對劑量作出修正。然而,由于臨床試驗一般規(guī)模較小,以身試藥者也多為年輕的健康人,并以男性居多,所以,試驗規(guī)模再大,也無法顯示藥物在正式被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群使用后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如同千人千面的道理一樣,人除了有不同的體重、體型、年齡和代謝模式外,有些服用者還可能同時患有其他疾病,需要同時服用其他藥物,所以,藥物的推薦劑量就顯得“眾口難調”了。
為了獲取最大利潤。大部分藥物的價格是根據(jù)毫克計值的,對開發(fā)商而言,售出的“毫克”越多,獲利也就越大,所以他們不會輕易減少用藥
上市太快,缺乏足夠的臨床試驗。由于藥物毒副作用高達1/5(就美國而言),其中75%的嚴重毒副作用是由服用推薦劑量藥物引起的,所以開發(fā)商對藥品用法說明作出修正的頻率很高,而且修正的幾乎都是過高的用藥劑量,其中新藥比老藥修正的要多得多。喬治敦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1980~1999年新上市的354種處方藥,有21%在上市后不久即作出用法修正,其中80%是降低原先推薦的劑量。老藥修改年限平均在使用16年后,而新藥卻是3年后。所以一些藥監(jiān)部門說,新藥缺乏足夠的臨床試驗,上市太快了。
事實上,對于制藥者來說,對一種新藥的學習、研究和總結是—個長期任務,貫穿于藥物從誕生到消亡的“生命”全過程。在藥物投放市場前,他們不可能掌握一切情況,所以在投放市場后,對藥物的安全評估始終不會停止,這就是說,藥物臨床使用,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更大規(guī)模的“試驗”,這對于進一步修正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但對于我們每一個人而言,如果我們正好屬于這少有的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毒副作用個體,那么損失的將是我們自己的健康或生命。即使沒有那么倒霉,但如果服下的藥物超過你實際需要,對身體也都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我們不應對藥物的用法說明過于迷信,將它看成是一成不變的“金科玉律”。對于許多病人來說,除非疾病緊急,在服用處方藥時應以“最低劑量、每日最少次數(shù)”開始(抗生素除外),并經(jīng)常取得醫(yī)生指導,以便他們根據(jù)你的反應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