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輝
來自湖南祁陽的譚某因患風濕性心臟病聯合瓣膜病變,慕名到湖南某醫(yī)院做了心臟瓣膜置換手術,術后病人恢復很順利,15天后痊愈出院。在家休養(yǎng)的一個月里,單位上的同事、眾親屬都紛紛來家里探望,很多人還提了高檔的營養(yǎng)保健品,譚某吃了兩盒某知名品牌的保健品后,突發(fā)劇烈頭痛、嘔吐,乃至發(fā)展到神志模糊,經檢查確診為顱內腦出血,盡管經醫(yī)生全力搶救還是沒能挽回他的生命。為什么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后不能隨意進補呢,下面請聽醫(yī)生的評說。
大病初愈,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老習慣,常常會給病人進食一些補氣益血的大“補藥”,以讓他盡快恢復元氣,然而,有些手術后的患者卻是不適宜大補的,尤其是心臟瓣膜術后千萬不要隨意進“補”。原來心臟瓣膜術后,由于人工機械瓣膜的影響,血液容易在瓣膜及其附近發(fā)生凝固,從而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像滾雪球般慢慢長大,一旦脫落可以隨著血流游動,形成血管栓塞,并影響到瓣膜的功能。為了防止血栓形成,瓣膜術后的患者通常需要終生服用一種叫華法令的抗凝藥。我們都知道,抗凝藥的劑量需要把握得非常準確,因為一旦過量,我們人體又有導致出血的危險。譚某盡管沒有多吃抗凝藥,但他所服用的補氣益血的中成藥,卻在體內與華法令產生了協同作用,大大增強了華法令的藥效,從而導致了顱內出血的現象發(fā)生。
心臟瓣膜術后的患者在出院后應當注意:1.不要隨意服用“補藥”和成份不明的中成藥或中草藥,因為其中某些成份可能增加或降低華法令藥效,以免引起抗凝作用的增強或不足;2.一旦身體有不適的感覺應盡快去醫(yī)院就診,并在就診時告訴醫(yī)生自己是換了瓣膜的患者,醫(yī)生在用藥時即會考慮藥物對華法令的影響,切勿擅自用藥;3.在服用華法令抗凝期間如出現頭痛、嘔吐、牙齦出血、皮膚青紫,女性出現月經量增多時應立即到醫(yī)院檢查;4.家人和自己最好能掌握一些常用藥在增強或降低抗凝作用方面的情況:起增強作用的藥物有阿斯匹林、磺胺類、液體石蠟、甲青咪胍、酒精、奎尼丁、保泰松、含參類的中藥等,應用這些藥物時抗凝藥要適當減量;起降低作用的藥物有消膽胺、催眠藥、利福平、雌激素、口服避孕藥等,應用這些藥物時抗凝藥要適當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