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靜華
興坪來了一個日本“怪人”
興坪是漓江邊的一個小鎮(zhèn),距離桂林60公里。每天中午,從桂林到陽朔的游船都要經(jīng)過這里。來自國內(nèi)外的游客們偶爾會以這個小鎮(zhèn)的碼頭為背景,拍上幾張照片。但是,沒有人會在這里停留,因為游船的目的地是25公里以外的陽朔縣城。對于小鎮(zhèn)的居民們來說,那一撥撥的游客雖然每一天都經(jīng)過興坪,但他們和這個小鎮(zhèn)的距離似乎很遠很遠。年復一年,小鎮(zhèn)依然是那樣的平靜。直到有一天,一個東張西望的小個子日本人走進小鎮(zhèn),這里的情況才慢慢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這個日本人就是林克之。當時,他是一個旅游者,但是,他不是一個普通的旅游者。說他不普通,是因為1996年11月他第一次到興坪看了風景以后,居然在小鎮(zhèn)上住了下來。
鎮(zhèn)上的老人是第二次看到日本人從自己的家門前走過,上一次是1945年日本軍隊侵占興坪的時候。所以,很自然興坪人把林克之叫作“日本鬼子”。盡管林克之本人和他的父親都沒有在日本軍隊中呆過,但他畢竟知道60年前日本軍隊侵略中國這段歷史,所以,雖然他很不喜歡被叫做“日本鬼子”,他還是能夠理解小鎮(zhèn)居民對一個陌生日本人的態(tài)度。
老寨山,是興坪碼頭邊一座海拔500多米的山峰。山雖然不高,但是,山形險峻,一般人很難爬到山頂。據(jù)說,當年鎮(zhèn)上的居民就是跑到這座山上躲避日本鬼子的。剛到興坪的時候,林克之對這座山的歷史并不了解。他只是覺得,這座山一邊是漓江一邊是古鎮(zhèn),到山頂看風景一定很美。所以,1996年11月中旬,林克之和一位當?shù)叵驅(qū)Ы柚K索,艱難地爬上了老寨山山頂。山上美麗的風景把林克之驚呆了!他沒有想到,還有這樣美麗的山水景色“待在閨中無人識”。就在那個時候,他作出了一個奇怪的決定留在興坪,無償修建老寨山登山路和山頂觀景亭。他想,交口果來興坪旅游的人多了,小鎮(zhèn)上的居民就可以增加一些收入,日子就會過得更好一些。
聽說一個日本人要在老寨山修登山路和觀景亭,興坪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很多人猜測:林克之的父親當年可能參加過侵略中國的日本軍隊,林克之是來替父親贖罪的。由于林克之只能說幾句簡單的中文,興坪人對林克之的初步了解,是在林克之租用的房間里,看到了一篇介紹林克之本人的文章。那篇文章的標題是——
喜馬拉雅的燈光
1946年,也就是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年,林克之在日本的靜岡縣出生。由于家境不太好,林克之在東京二松學舍大學文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又在該大學讀了兩年的研究生便退學了。退學后,林克之做過公司職員和出租車司機。如果不是去了一趟尼泊爾,林克之可能仍舊是成千上萬的日本小職員中的一個,今天我們也不會看到他的故事。日本中學英語教材里有一篇叫做《喜馬拉雅的燈光》的文章,說的是一個日本人為了保護喜馬拉雅山的森林,減少當?shù)卮迕駥α帜镜目撤?,花費了差不多10年的時間,為山腳下的一個尼泊爾村莊建設小水電站的故事。這個日本人就是林克之。那是1979年的事,那一年林克之33歲。拿自己的錢去國外做善事,對于收入不高的林克之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尼泊爾建小水電站的10年里,他不得不半年在日本打工掙錢,半年在尼白爾和村民們一起干活。為此,林克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沒有積蓄,到41歲才結(jié)婚,一直沒有要小孩,甚至遇到生命危險。1987年11月26日,是林克之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日子。這一天,他在山上和村民們架設電線時,不慎從陡峭的山坡上摔了下來,當場就暈了過去,被緊急送回日本治療。一檢查,他的身上總共有13處骨折,林克之在病床上躺了整整三個月才慢慢康復但是,這次意外沒有讓他打退堂鼓,而堅定了他投身環(huán)保事業(yè)的信念,為,他在尼泊爾的義舉,不但受到了泊爾人的歡迎,在日本國內(nèi),也得到了新聞等各界人士的支持,許多民眾在報紙電視上看到有關(guān)他的報道后,非常感動,紛紛向他捐款捐物。也就是從那時起,林克之成為了一個不屬于任何組織的個人國際志愿者。
1990年,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水電站建好了,林克之又去了泰國北部的山區(qū),在那里建立了一個“婦女之家”,幫助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婦女學習刺繡、養(yǎng)殖等技術(shù)。沒想到在這里,他又一次險遭不測。當?shù)匾粋€販毒團伙以為他是有錢人,有一天突然綁架了他,威逼他拿出十萬美元,否則就砍下他的頭。好在林克之在當?shù)厝司壓芎茫腥烁嬖V販毒團伙的頭頭,林克之在日本是—個普通職員,不是大老板,而且,他是來做史事的。那頭頭還算良心未泯,下令把林克之放了。離開泰國后,林克之沒敢再回去,畢竟那里是有名的毒品“金三角”,危險性太大了。
回日本工作一段時間后,1994年11月,林克之來到了離泰國不遠的中國云南的一個叫那洪的小村莊,幫助那里的瑤族群眾修建小水電站。在這期間,林克之自費到昆明云南民族師范學院學習漢語,因此,他可以說幾句簡單的中文。在云南的這段日子里,林克之對中國的了解日益增多,他慢慢地愛上了中國。所以,當他看到興坪的美麗風景之后,毫不猶豫的決定在漓江邊的老寨山上修建—
“友好亭”和“和平亭”
1997年1月,在征得興坪鎮(zhèn)政府的同意后,林克之開始修建老寨山登山道和山上的觀景亭。剛開始的時候,興坪人都把他當成一個“怪人”,因為,一般來說,捐助者捐完錢或物后都會很快地離開。但林克之卻與眾不同,他不但出錢,而且出力,幾乎每天都和請來的民工一起勞動。所以,小鎮(zhèn)上的居民們常??梢钥吹剑@個又黑又瘦的日本人背著一個臟兮兮的背包,步子蹣跚地走過興坪的街道。
由于林克之的資金有限,主要是自己打工的收入和日本朋友的捐助,所以,他平時非常節(jié)儉,甚至可以說很“摳”。他說,自己參加勞動,就可以少請一個民工,節(jié)省一些開支。而且,各種材料的開支,他都要細細核算,希望能夠用最少的錢建好登山道和觀景亭。把水泥背上山,是件非常累人的工作,林克之也親力而為。為此,他專門用木頭做了一個架子,每次可以背15公斤水泥上山。老寨山山形陡峭,一個年輕人即使空手爬上去,也不免氣喘吁吁,何況林克之已經(jīng)是五十多歲的人,還要背著30多斤的重物爬山??吹搅挚酥3獯跤?、汗流浹背的樣子,興坪人被深深地感動了,他們說,人家一個外國人,不在家里舒舒服服過日子,跑到我們這里來無償搞旅游開發(fā),我們應該感謝他、盡力幫助他。鎮(zhèn)上“蓮花旅館”的女老板管小妹主動把林克之的房租降到了最低限度;水泥店的老板給林克之提供了最便宜的水泥,還免費送去了許多沙子;陽朔縣建筑公司免費為林克之提供了觀景亭的設計圖紙興坪鎮(zhèn)政府也為林克之提供了很多方便。最讓林克之感到欣慰的是,再也沒有人叫他“日本鬼子”了,鎮(zhèn)上的男女老幼見到他,都熱情的叫他“林先生”。
經(jīng)過一年多的辛勤工作,老寨山的登山道和山頂?shù)挠^景亭終于建好了。1998年2月3日這一天,林克之和興坪鎮(zhèn)的群眾一起高高興興地給山頂?shù)挠^景亭掛牌。林克之特意給這座觀景亭取名為“友好亭”,表達了他希望日中兩國人民永遠友好相處的美好愿望。興坪鎮(zhèn)政府為了感謝林克之對興坪的無私貢獻,專門給林克之頒發(fā)了榮譽證書,稱他為興坪鎮(zhèn)的“榮譽居民”。興坪鎮(zhèn)政府和當?shù)鼐用竦臒嵴\相待讓林克之心里熱乎乎的,特別是一年多來,他已經(jīng)和居民們建立了十分融洽的關(guān)系,興坪給了他一種家的感覺,他已經(jīng)有點舍不得離開這個小鎮(zhèn)了。因此,友好亭落成不久,他又作出了一個讓大家吃驚的決定:繼續(xù)留在興坪,在老寨山的山腰上再建一個亭子,供游人爬山時休息。說干就千,林克之和民工們又開始了艱苦的勞動,1999年8月,老寨山山腰的亭子也建好了。應林克之的請求,陽朔縣為這個亭子取名為“不口平亭”,并欣然題詞:“中興華夏九州齊奏和平曲,日耀寰宇四海頻開友誼花”,句中包含了“中日和平友誼”的良好寓意。
路修好了,觀景亭也修好了,興坪人民以為林克之會跟興坪說再見了,沒想到,這位倔犟的日本小老頭竟然說不想回日本了,因為他在興坪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林克之說,做好事最好做到底。一下步,他要把興坪的美麗風景介紹給日本民眾,他希望做一個民間的——
興坪旅游形象大使
在林克之租住的房間里,最奢侈的物品是一臺電腦。電腦雖然有點貴,但他買它卻是為了省錢。因為,他與日本朋友的聯(lián)系很密切,不管是打電話還是寄信費用都十分昂貴,女口果用電子郵件聯(lián)系就可以節(jié)省很多開支和時間。在興坪的日子里,他常常利用晚上的時間給日本的朋友發(fā)電子郵件,告訴他們在興坪建登山路和觀景亭的情況,一來匯報他如何使用日本朋友捐助的資金,二來他也希望有更多的日本朋友到興坪來旅游,增力口當?shù)鼐用竦氖杖?;他還在日本的報刊上撰寫文章,介紹興坪的美麗風光和自己在當?shù)厮龅纳剖隆?/p>
日本的多家報刊,如《朝日新聞》、《日本經(jīng)濟新聞》、《三井宏報》、《南日本新聞》、《朝日周刊》等等,還有日本NHK電視臺,都用相當大的篇幅報道了林克之在中國桂林無償修建登山路和觀景亭的善舉,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一時間,興坪突然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zhèn)變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旅游點,一撥又一撥的日本旅游者踏進了這個他們以前從未聽說過的地方,而且,他們都要找到那個叫林克之的日本同胞,都要爬上老寨山留個影。這個時候,林克之變成了一個最佳的導游,這也是他最開心的時候。因為他知道,這次來了5個日本游客,他們回去一宣傳,下次可能會來10個日本游客。來的游客越多,興坪的旅游業(yè)發(fā)展得就越快,他的愿望就能夠越早實現(xiàn)。
林克之的事跡不光在日本傳為美談,在中國也贏得了極高的贊譽,包括《人民日報華南新聞》、《人民日報海外版》、《廣西日報》、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香港鳳凰衛(wèi)視在內(nèi)的眾多新聞媒體相繼報道了林克之的義舉,稱林克之為“洋雷鋒”和“中日民間友好交往的使者”。林克之很歡迎日中兩國新聞媒體對他的報道,因為他明白,報道他本人,也就是報道興坪、宣傳興坪,知道興坪的人多了,來興坪旅游的人就會越來越多。事實也正是如此,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01年到興坪旅游的中外游客達到了5萬人次,而在1997年游客只有幾千人。興坪鎮(zhèn)上“蓮花旅館”的老板管小妹說,林克之修登山路和觀景亭后,來興坪的客人多了,我們的生意也好多了。興坪人高興地說:“林克之是我們興坪民間的旅游形象大使!”興坪的旅游熱起來了,林克之的愿望基本上實現(xiàn)了,他想他也應該回日本去了。但是,這一次,興坪人卻舍不得讓他走了,他們對林克之說——
娶一個中國太太,
留在中國
1987年,41歲的林克之和39歲的報社記者平林千代子結(jié)婚,那也是林克之在尼泊爾修建小水電站的第八個年頭。千代子是一位善良的女性,她理解和支持丈夫的事業(yè),她知道,丈夫離不開尼泊爾的建設工地,所以,她和林克之一起來到了喜馬拉雅山,在那個尼泊爾小村子里度過了他們的蜜月。由于林克之把大部分收入和時間都投入到了尼泊爾的小水電站建設中,他們在隨后的好幾年里都沒有養(yǎng)育小孩的經(jīng)濟能力,再加上千代子的年齡也大了,因此,后來他們一直
沒有要小孩。林克之在尼泊爾、泰國和中國的日子里,千代子就當起了林克之的聯(lián)絡員,負責轉(zhuǎn)寄國內(nèi)外朋友寫給林克之的信函和捐贈的錢物。
1998年,林克之在興坪建好登山路和“友好亭”后,萌發(fā)了在興坪定居的念頭,因為,他的年紀大了,不可能再像當年那樣四處闖蕩了,最重要的是,他已經(jīng)不太適應本國那種雖然舒服但卻平平淡淡的生活。如果留在興坪,他就能繼續(xù)從事他熱愛的事業(yè),繼續(xù)為日中友好貢獻他的力量。林克之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千代子,希望她一起來中國度過晚年。但是,千代子說她從未到過中國,也不會說漢語,恐怕適應不了在中國的生活。這樣,結(jié)婚二十多年后,林克之和千代子不得不面對一個巨大的分歧。經(jīng)過反復的思考,他們意識到分手可能是最好的解決辦法。2000年2月,林克之和千代子正式離婚,但他倆還是好朋友。
如果說林克之離婚前,興坪人讓他娶一個中國太太是開玩笑的話,那么現(xiàn)在,如何找到一位真正愿意和林克之共同生活的中國女性哇則變成了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因為,林克之雖然小有名氣,但他畢竟已經(jīng)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又選擇居住在遠離城市的小鎮(zhèn)里,有誰愿意跟他一塊吃苦呢?盡管熱心的中國朋友幫他介紹了一個又一個的女性,但是,一旦見了面,了解到林克之的具體情況后,來人都一個個搖頭而去。有好幾次,林克之還被不懷好意的人騙去了不少的錢。正當林克之心灰意冷的時候,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使林克之找中國太太的計劃出現(xiàn)了“柳暗花明”的局面。
2002年1月8日,廣西電視臺播出了一部有關(guān)林克之的專題片,片中提到了林克之希望在中國找一位伴侶的情況。這個節(jié)目正好被一位住在廣西欽州市的姑娘看到了,這位姑娘叫董彬才,當年28歲,在街上經(jīng)營一家服裝店。小董看到林克之不遠萬里,來到興坪為當?shù)匕傩兆龊檬?,心里非常感動I她想,這樣的人一定是個好人。因此,當晚小董就給林克之寫了一封信,對他為中國老百姓做的事表示敬佩,同時也委婉的表示愿意跟他交往。林克之收到信后非常高興,因為小董是第一位看中他的人品而跟他聯(lián)系的中國女性。他也馬上給小董回了信,并且附上了自己的電話號碼,希望小董給他打電話。結(jié)果,通了幾次電話后,他倆越談越投機,越談越有感覺,有時候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
時間一晃到了2002年2月13日,這一天是中國的春節(jié)。林克之又給小董打電話,他正式邀請小董到興坪來做客,越快越好,最好是今天就過來。小董說今天不行,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習慣是陪父母在家里過年。林克之就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如果你不馬上過來陪我過春節(jié),我就過去陪你好了,因為我太孤單了。聽到這話,小董的心一下子軟了,征得父母同意后,小董馬上坐火車和汽車趕到了興坪。兩人一見如故,小董就在興坪住了下來,成為了林克之事業(yè)上的得力助手,兩人的感情也日漸加深,很快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用林克之的話來說就是:“我愛她,她愛我”。不過,當時林克之太忙了,可以說是忙得沒有時間結(jié)婚,因為他正在建造——
日中文化交流會館
1999年10月,建好老寨山“友好亭”后,林克之就萌發(fā)了在興坪定居的念頭。要在興坪安家,住旅館肯定不是長久之計。他就想能不能向興坪鎮(zhèn)政府申請一塊地,建一棟房子?一來自己可以長期居住,二來可以把它建成一個“日中文化交流會館”,讓日本來的旅游者更多地了解中國,同時也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日本的文化。正好,從2000年3月起,桂林市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廁所革命”,要求各縣各城區(qū)改造舊的公共廁所,尤其是各旅游點的公共廁所。
老寨山山腳下原來有一座廁所,由于年久失修,無人看管,已經(jīng)變得面目全非,破爛不堪。林克之卻偏偏看上了這座廁所,他想把它拆掉,然后在原址上重新建造一座兩層樓的建筑,一樓是免費公共廁所,二樓是“日中文化交流會館”。經(jīng)過幾個月的審批核查,由于林克之的計劃符合桂林“廁所革命”的要求,2001年4月,陽朔縣人民政府批準了林克之無償修建新的老寨山公共廁所的申請,允許林克之擁有該土地50年的使用權(quán)。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里,林克之又忙開了:請人設計圖紙,找建筑工程隊施工,還要回日本籌集資金,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得操心。所以,小董2001年2月來到興坪幫忙,對林克之來說,的確是雪中送炭。2002年5月,林克之籌建的“日中文化交流會館”已經(jīng)基本上完工了,會館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筑,一樓是免費公共廁所,二樓是有五個房間的小旅館。由于旅游旺季到了,林克之希望盡快和小董結(jié)婚,便于兩個人共同經(jīng)營小旅館。而且,這段時間正好有一位叫齊藤友子的日本女孩義務在興坪幫他們做事,友子答應幫他倆看家,因此,2002年5月20日,他倆專門趕到欽州辦理結(jié)婚登記手續(xù)。由于手續(xù)齊備,在通過婚檢后,欽州市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記處在5月21日給林克之和小董頒發(fā)了結(jié)婚證書。如今,他們兩人正共同經(jīng)營著那家很有日本特色的小旅館,日子過得和和美美。
林克之深情地說:我已經(jīng)老了,但是將來,我不口小董的孩子會繼承我們的事業(yè),繼續(xù)推動日中民間友好交往,讓日中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