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華
事情總是這樣——生活如果平淡無奇時,人們就會想起曾經(jīng)有過的輝煌燦爛,或者為自己錯失過好機會而懊惱不已,要不然就是渴望更好的生活。然而無論是哪種情況,此時的我們已經(jīng)感受不到當下的生命了。我們要善待自己,首先要珍惜現(xiàn)在時的生活。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心理醫(yī)師卡爾·羅杰說:“惟有我們專注現(xiàn)在的生命,生命才會更豐富、更有價值。”教授心理學的克羅進一步闡述羅杰的信念說·“只有當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是非常蓬勃、豐富的時候,才有可能自在地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擁有生活智慧的人,日子會比別人過得更精彩。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就應該從別人的生活故事中去感悟這種智慧。
簡妮的故事·為什么要隱藏真實的自我?
無論到什么時候,我們能夠送給世界的最好禮物就是真實的自我。越能夠做真實的自己,你對生命的體驗就越深刻。
挖掘真實的自我其實很難,因為我們從小就經(jīng)常為此而受挫。簡妮還記得11歲時心靈受傷的感受——在一個同學聚會的晚上,興奮的簡妮成了中心人物,她想出許多煽情的點子,變著花樣和大家盡情嬉樂。她以為自己很棒,把晚會搞得非常紅火。但事后老師卻嚴厲地指責她:“是不是太過分了,你難道不能像一個淑女的樣子嗎?”老師的話意味著什么呢?它意味著簡妮應該停止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覺,意味著不要表示強烈的情感和奇特的思路,而是把它們隱藏在自我的后面。
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幾乎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過那么一刻,在外部的壓力下,決定做出一個偽裝過的樣子來;在壓力下隱藏真實的自我可以一直持續(xù)到成人生活。戴上面具生活是用來表露我們希望別人看見的自己,并且藏起我們不敢揭示的自己,掩遮我們所擔心的、自身不夠可愛的地方。
埃迪的故事:追求不戴面具的生活
猶太裔美籍作家伊利亞科山曾經(jīng)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美國有一個名叫埃迪的男人,在來自上流社會的妻子的幫助下,在事業(yè)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們的家庭生活看起來不錯,其實埃迪深愛著另一個生活在下層的女人,為了這個女人他一度離開了妻子,但受到事業(yè)、金錢和家庭的壓力,他又回到妻子身邊,繼續(xù)嘗試著做—個標準的丈夫,維持著已有的“成功”。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之后,他下決心不再忍受虛假的生活,終于徹底放棄了已有的一切,與相愛的女人結了婚。后來,他們在一個小鎮(zhèn)上開了家雜貨鋪,埃迪還成為一個出色的作家。過上了不戴面具的生活后,埃迪再也沒有不安的感覺了。
埃迪應當感謝他愛的那個女人。由于她沒有受過正統(tǒng)的教育,反而使她性格率直,完全不同于那些出身名校的、滿口名人格言的滔滔不絕的女人;她只談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所有的話都來自內(nèi)心。這讓埃迪感到很放松。
做真實的自己本來是天經(jīng)地義的,卻被我們搞得如此復雜。為什么真實這么難?為什么我們總是企圖將自己變成不是自己的模樣?原因是我們被人為的、虛擬的環(huán)境所包圍著,喪失掉了原本屬于我們的真實的世界。
杜尚的規(guī)則:生活還是簡單一些好
著名畫家杜尚這樣說過:“一個人的生活不必負擔太重,不必做太多的事……我的生活比起娶妻生子的常人輕松多了。我確實過得很幸福,沒生過什么大病,沒有憂郁癥,沒有神經(jīng)衰弱;還有,我沒有什么感到非要做出點什么來不可的壓力?!?/p>
杜尚傳達給我們一個極有價值的信息:解放你自己。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會像童話里那個被老巫婆套上了紅舞鞋的姑娘,只有不停地跳舞了。我們應當擺脫外來的壓力,過簡單一點的生活。
我們應該知道什么對自己是最重要的,決不能放棄的,至于其他就少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一天24小時,多數(shù)人可能用10個小時或更多的時間來工作,如果8個小時用來睡覺、吃飯等,你最多還剩6個小時可以分給家庭責任、別的有關人士、本分外的活動以及你自己……有沒有“新法子”改變這一切呢?有,杜尚找到了,你也能找到的。每天,我們至少要留出一段時間給自己,這樣才能保持平和、健康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