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祥
想起媽媽,就隨之想起了媽媽系了二十多年的那條藍圍裙。由于千百次地搓洗,它已由藍色變成了月白,還補上了幾塊補丁。那兩塊月白色的,想來當初也是藍色的;那幾塊黑色的,一定是由于生活拮據(jù),找不到和圍裙同樣顏色的布料才補上去的。
媽媽的藍圍裙,像一座報時的鐘表:媽媽扎起它時,是清晨;媽媽解下它時,是深夜。爸爸曾在外地做事,田里的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媽媽去主持去操勞。所以,媽媽的藍圍裙,也就承受了滿負荷的使命:春天,媽媽從田里回來,圍裙里兜回了野菜;夏天,媽媽從山上回來,圍裙里兜回了蘑菇或可入藥的蒿草;秋天又兜回了榛子、木耳;冬天呢,媽媽就從倉房里兜回要脫粒的玉米棒放到炕上。夜晚,媽媽撩起圍裙,坐到炕沿上,我?guī)退粋€個地搓起來,然后又把玉米芯一個個兜在圍裙里,扔到灶門前。
我小時候住的那個小山村,有個十月初一撒牲口的習慣。原來由專人放牧的牛馬羊,到了十月初一,便散了群,誰家的田地沒收完,進了牲口,也就無權(quán)去找牲口的主人了。土改前,每年十月初一前幾天,媽媽都領(lǐng)著我到收獲過的田里,把收割時掉下的谷穗、黃豆粒、玉米棒撿到撩起下擺的圍裙里。其實,撿上半天,也撿不到兩碗糧食。媽媽看到我不耐煩時便對我說:“撿吧,扔了怪可惜了的,一粒糧食一滴汗啊!”因為一粒糧食一滴汗,所以吃飯時,我和妹妹誰掉了一粒飯都要撿了吃進肚里。媽媽的這一要求,不僅形成了我的習慣,還由我傳下去影響了我的孫女。現(xiàn)在,孫女只有六歲半,由于我”喋喋不休”地對她說“一粒糧食一滴汗”,還教了古詩《憫農(nóng)》:“鋤禾日當午……”每個家里人,誰掉了飯粒,她都“命令”吃掉。我看她那莊重而嚴肅的表情,我想她對糧食和對別人的勞動成果的愛惜程度比她太奶還勝過一籌。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吃飯時,客人掉了一個飯粒,孫女停下正要夾菜的筷子,睜圓了眼睛瞪那人,臉色也變了。我怕她說出什么,就喊她的名字叫她快吃。我這一說她更氣上加氣,她下了板凳,走到客人身旁指著掉在桌上的飯粒,命令般地對他說:“吃了!”客人聽了像從夢中醒來,看一眼掉下的飯粒,趕忙笑著說:“我吃我吃。”客人撿起飯粒,吃了,還在笑。客人笑出了真誠,可我卻十分尷尬。但我想如果每個人都像我的客人這樣心悅誠服地接受別人的監(jiān)督,我們的社會就好得多了。我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又提議喝了一杯酒。我的孫女又總是以身作則地把碗里的飯吃得干干凈)爭,有時她伸出舌頭去舔,然后她就下板凳去檢查每個人的飯碗,如果碗里留有飯粒,她哭著喊著也叫人家吃干將。她的那種執(zhí)著,也像我對火的喜愛那般的認真。
直到今天,我還喜歡爐膛里燃燒正旺的火焰。我喜歡火源于我的童年。做飯時我常陪伴撩起圍裙的媽媽蹲在灶前。媽媽添上一大把柴,有時壓得火勢變?nèi)趿?,灶膛里暗淡了下來。這時媽媽便把燒火棍插到柴下,扒拉幾下再往上一挑,添進的柴頓時通通燃燒起來,灶膛里紅通通一團。我問媽媽怎么你一捅火就旺了。媽媽說:“人心要實,火心要空。”媽媽的這句話,影響了我的一生。現(xiàn)在想起來,我的童年時代,是在格言教育中度過的。土改前爸爸去世,家境越發(fā)貧寒。家境越貧寒,媽媽就越發(fā)離不開她的補了又補的藍圍裙。借人家驢了馬了的拉碾子推磨,媽媽從腰上解下圍裙蒙到老驢老馬的眼睛上,當了它們的“蒙眼”。我是長子,這時我便十分用心地跟著媽媽去勞作,媽媽也就常常用格言叮囑我。她常說的格言和諺語有:“人窮志不短”吁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吁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遠親不如近鄰”“寧走十里彎,不翻一道山”等等。
媽媽的格言還有很多,遇到了什么事,她順口就說出了一句兩句。當然,媽媽的格言,不都是她的創(chuàng)造,但她——一位含辛茹苦的農(nóng)村婦女,卻能從別人——也許有的是她的長輩——那里學(xué)來、繼承并傳給后代。
土改后,我離家到外村寄宿讀書,不知什么時候媽媽解下了這條寫滿了她的人生格言也浸透了她的淚和汗的圍裙。
媽媽的藍圍裙,像一面給我領(lǐng)路的旗幟,時時都飄揚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