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君
從傳播新聞的及時性方面說,消息無可爭議地是報紙的主角,這是報紙作為新聞紙的特性所決定的。要使消息在輿論宣傳中發(fā)揮好的指導作用,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要努力提高消息的公眾接受度,讓讀者在興趣盎然的閱讀中了解新聞事實,掌握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企業(yè)的法規(guī)制度,接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正確的思想觀點。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消息的公眾接受度呢!筆者以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琢磨讀者的心理
首先,要本著服務群眾的態(tài)度,仔細研究讀者的心理,在紛繁復雜的事件中,捕捉群眾最關心的和群眾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及時加以報道。反之,如果對群眾普遍關心的事不關注,不過問,不反映,勢必使得消息稿因脫離了群眾而變得毫無生機。
其次,寫作中要注意在讀者的“興趣點”上著墨,在稿件中闡述讀者最急于知道的內容,而不是在一些與讀者毫不相干或者讀者不感興趣的東西上做文章,致使其淹沒主題,引起讀者厭倦。如,一項重點工程開工,讀者往往最關心的是它對生活的影響,對經(jīng)濟發(fā)展將產(chǎn)生怎樣的作用,而對施工中具體成立了什么領導小組、項目組負責指揮協(xié)調則沒有多少興趣。
導語要“抓人”
美國新聞學者杰克·海敦說,消息的“導語是促使讀者讀下去的誘餌。如果導語索然無味,讀者看完導語就不往下看了”?,F(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時間對人們來說十分寶貴。面對新聞媒體所提供的各式各樣的新聞信息,人們總是有選擇地吸收,很多時候甚至一目十行地瀏覽。這就要求消息導語要寫得有誘惑力,要能“抓住人”,讓讀者一見傾心,最好達到清代李漁所說的“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的程度。
那么,如何寫出引人入勝的導語呢!重要的是要找出由頭。由頭要力求鮮活生動,富有強烈的現(xiàn)場感,這樣就能一落筆就吸引住讀者。如獲1996年石油系統(tǒng)好新聞評選一等獎的消息《我局41年來新的王牌井誕生了》,導語是這樣寫的:
“11月22日下午4時,石西06水平井的油氣柱一下子噴射出20多米遠,人們驚叫著轉身后撤?!Z的一聲,油氣著火燃燒。頓時,歡呼聲、鞭炮聲和火焰的呼嘯聲交織在一起,響徹井場?!?/p>
導語近乎驚心動魄的現(xiàn)場描寫,具有一種使人對這篇消息不能不讀的吸引力。然后,作者才在稿件的主體部分,介紹了這口井的地質設計、鉆探、產(chǎn)油氣量等狀況。
作為記者,誰都希望自己能捕捉到這樣“蹦蹦跳跳的活魚”。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任何一個新聞單位,一個記者,都不可能把一切新聞統(tǒng)統(tǒng)及時捕捉到手。不少有價值的事件當你發(fā)現(xiàn)時,往往已事過境遷,但是從內容上看,仍有報道價值。報道時機喪失后怎么辦呢!一些記者便運用“最近”、“目前”、“今年以來”、“前不久”等模糊時間的辦法,給新聞“保鮮”。其實,這只能給讀者以陳舊感,降低他們閱讀新聞的欲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善于找由頭“引鮮”,便可給“舊聞”賦予新意。對此可以采取兩種辦法:其一,把工夫下在捕捉事件的新變化上,以“新”帶“舊”。如筆者1994年3月采寫消息《齊所長好事做到底》時,主人公為顧客找到失款的事已過去十來天了。但在我深入采訪后,得知事情又有了新發(fā)展:當日,失主來領了款。我便抓住這個時機,以此為由頭,寫出了消息,使新聞事件舊貌換新顏。
另一種補救辦法是:尋找事物的有機聯(lián)系。我們知道,變化著的事物總是相互關聯(lián)和影響著的,一件有新聞價值的事物的產(chǎn)生,常常會波及和觸動周圍其他事物。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圍事物上,就有可能找到理想的新聞由頭。
中原油田某采油廠規(guī)范化管理搞得比較好,為了宣傳他們的做法,我同做記者的朋友前去采訪。這個廠規(guī)范化管理的做法十分完備,且整體效果明顯,很有典型意義。但是,在廠里采訪廠領導時,問來問去總是找不到新聞由頭。于是,我們決定到基層看看,結果,在這個廠的一個采油礦正巧碰上幾名采油工在談論自己當月將會受到怎樣的獎勵。朋友便詢問他們如何知曉,這幾名采油工說,廠里管理制度很健全,對職工勞動行為的各種獎勵都有明確條文,他們就是據(jù)此算出來的。于是一個新聞便出現(xiàn)了。我們以此為由頭所寫的消息產(chǎn)生了較好的效果。
主體要活潑耐讀
我國當代著名記者穆青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消息就像一個人,導語是人的腦袋,主體是身軀,腦袋精神了,身體再壯實靈巧,就顯出活躍勁來了?!睉撜f,這是很有道理的。導語寫成后,主體要回答導語提出的有關問題,闡明新聞事實發(fā)生的因果關系,并使讀者接受消息企圖說明的觀點,這就要依靠主體部分。主體擔負著支撐全篇“軀干”的重任,要想使讀者在看完導語后,繼續(xù)讀下去,就要完成好消息主體部分的寫作。在消息主體寫作上,要力求避免俗套,盡量運用新的手法。如果報道的內容多,就要凝練一些,并富有文采。
一說到文采,有人就會想到文學作品。好像只有文學作品才可與文采結緣,而消息是與文采毫不沾親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如1997年獲中國石油新聞獎的消息《夫妻井旁于國臣光榮入黨》之所以引人入勝,感人至深,與其主體寫作有文采是分不開的。1990年全國石油報好新聞一等獎消息《勞模攜家屬坐上了主席臺》則巧妙地運用散文風格,在繪聲繪色的描寫中深化了“勞模才是真正的社會精英”的主題,讀來讓人拍案叫好。自然,新聞作品不同于文學作品,新聞要講真實性。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講究消息的表達藝術、寫作美,使其更為群眾喜聞樂見,也是記者應該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