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珍
2003年3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努力使新聞報道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隨后,“三貼近”報道的話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報紙雜志上,成為頗受人關注的新聞理念。
“三貼近”要求新聞報道反映群眾的實際情況,反映群眾的生活和需求,從而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叭N近”報道被認為是深化新聞改革的突破口,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那么,大眾媒體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任何概念都是抽象的,而具體解釋和做法卻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本文試從具體做法這一角度出發(fā),探尋媒體更好地服務公眾利益的途徑。
提供真實信息滿足公眾知情權
社會對各類信息的需求,是媒體得以誕生、發(fā)展和壯大的根本源泉。媒體服務公眾,首先是要清楚:公眾想知道些什么?
這一問題看似簡單,要做到實則不易。比如,2003年初廣東出現非典疫情,這種情況下,公眾想知道些什么呢?有些媒體認為公眾不必知道詳情,只要告訴他們這是一種能防能治的疾病即可;有些媒體認為不能讓公眾獲悉詳情,以免引起恐慌,所以片面地提供此病無關大礙,已得到有效控制的消息;更有些媒體抱著“報喜不報憂”的心態(tài),干脆不提。
媒體不易察覺的一個錯誤是:將它想讓公眾知道的信息,等同于公眾真正想知道的信息。換句話說,媒體提供給公眾的信息,往往是它認為公眾應該知道的,或者是它有義務(特別是政治上的義務)必須提供的。這種觀念實際運行的結果,有時會導致新聞報道的失實,如非典初期的疫情狀況被早早地下了這樣脫離實際的結論:中國局部地區(qū)已經有效地控制了非典型肺炎疫情。從這種做法的層面上看,媒體貼近的不是實際,不是群眾;相反,媒體是高高在上,脫離了實際,脫離了群眾。媒體付出了公信力缺損的代價。
事實證明,非典前期新聞報道中的瞞報、漏報或故意不報的做法,并沒有給社會帶來多大好處,并沒有產生“穩(wěn)定人心”等效果。相反,公眾在不知道確切消息、不明真相的情況下,人心惶惶,容易輕信謠言,使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而非典中后期的新聞報道,大大增加了信息透明度和公開性,公眾在明了所面臨環(huán)境和實際情況下,能夠作出理智的反應,采取必要的措施,從而使整個情勢向好的方面發(fā)展。這里,提及的是公眾知道好,還是不知道好?其實,更重要的問題是:公眾有沒有權利知道?
媒體有時會面臨一種兩難:它明白公眾想知道什么,但它做不到公眾想知道什么就告訴什么。有多種因素在干擾媒體為公眾提供真實信息:怕告訴了會有不良后果是一個因素,真實信息的采集困難和挖掘風險是一個因素,無法判斷某些信息公眾有沒有權利知道也是一大因素。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滿足公眾知情權被認為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媒體賴以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價值所在。知情權是指公民在最大范圍內享有獲取信息的權利,主要被用來對政府機構運作和公眾政策制定過程情況以及社會公共信息的獲悉。
貼近公眾議程傳遞公眾的聲音
關于議程設置的研究發(fā)現,媒體議程和公眾議程之間存在著差距。從傳播理論層面來理解,“三貼近”的一大指向,就是要求媒體議程努力貼近公眾議程。公眾想說些什么?公眾希望媒體傳遞哪些聲音?媒體更好地服務公眾,上述問題不得不認真思考。
媒體如果能大量刊登公眾感興趣的話題,傳遞公眾想表達的愿望,它就能得到公眾的信任;反之,媒體如果不能替公眾說話,而是為某些權力機構或利益團體幫腔,就會導致公眾的不滿和疏離。在2003年第3期的《讀書》雜志上,評論了這樣一則故事:1994年,香港政府發(fā)起了一個名為“滾石行動”的拆屋計劃,決心清除那些建在樓頂上的天臺屋。這些房屋存在,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甚至有部分在香港田土廳登記進入自由買賣。這些天臺屋的住戶全部都是窮人,從事粗俗的勞動,收入微薄。香港政府一刀切的做法,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大禍臨頭”。該區(qū)居民在社工的組織下,召開記者招待會,香港無線電視臺、香港亞洲電視臺等派記者前來。令居民失望的是,當天的新聞,把要拆除的天臺屋,描繪成昏暗、混亂、無序,住在這些天臺屋中的人,不但處在危險之中,而且還會給其他人帶來危險。此時,一幫“希望在主流媒體之外做一些事情”,崇尚小眾傳媒的人,拿起自己的家用攝像機,深入到社區(qū)中,開始重新解構這場輿論不平等的沖突。其作品《大禍臨頭》一舉獲得多個大獎,也徹底打破了松散民間攝影組織從內到外無力量的狀況。①在以上事件中,小眾媒體的可敬之處在于其越過政府議程和主流媒體議程,貼近了公眾議程;《大禍臨頭》一文的可貴之處,在于其傳遞了公眾的愿望,發(fā)出了公眾的聲音。
媒體的話語權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正如報紙的版面、電視的鏡頭和廣播的時段被認為是一種稀缺的社會資源一樣。媒體對這些資源應該善加珍惜,合理使用。在寫給一名主編的信中,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要求道:“每期報紙都提供一個機會和責任:講一些勇敢和真實的話,擯棄平庸和陳腐,講一些令社會上有知識、有教養(yǎng)、有獨立見解的人們敬重的話……”②借此,新聞從業(yè)人員也應該這樣要求自己:承擔起維護公眾利益的責任和義務,多傳遞一些公眾的愿望和聲音。貼近公眾議程,傳遞公眾的聲音,需要擯棄平庸和陳腐,有時更需要敢說真話的勇氣和對公眾發(fā)自內心的真誠關懷。
維護公眾利益推進社會發(fā)展
“三貼近”可以說是深化新聞改革的一個突破口,而新聞改革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發(fā)展情勢相輔相成的。本文前面依次討論了兩個問題:公眾想知道什么?公眾想說什么?此外,對于如何貼近公眾和服務公眾,媒體還需查證明白:公眾想做什么?
在“公眾想做些什么”這一方面,媒體能夠有什么作為呢?媒體的功能有監(jiān)視環(huán)境、聯系社會、傳遞文化和提供娛樂等,其中聯系社會功能是指“新聞媒體將社會的各個部分、各種環(huán)節(jié)、各類因素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以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和應付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的功能。”③具體地說,媒體通過提供信息、解釋和討論社會議題,能夠影響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的制定,以及行動的發(fā)生。從實現自我功能出發(fā),媒體應自覺地承擔起維護公眾利益、推進社會發(fā)展的責任。
近來,許多媒體特別關注自身公信力的塑造。有人認為,媒體公信力,是指媒體值得公眾信任的程度。為此,媒體需要向公眾提供真實的信息,防止新聞報道中的失實現象。筆者認為,僅此還不完全。媒體公信力更應該指媒體能夠獲取公眾信賴的力量。媒體的公信力,應該在媒體替公眾說話、幫公眾達到他們的正當要求的過程中顯示出來。我國媒體在這方面一直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如《新華日報》記者在春節(jié)前到車站采訪回家的民工,寫了《車站問民工,你的愿望是什么?》,民工們反映,他們最大的苦惱就是一年干到頭,回家拿不到工錢,最大的愿望就是老板不要克扣他們的血汗錢。于是《新華日報》抓住這個問題做文章,從幫民工討工錢開始,連續(xù)報道了《與討工錢的民工面對面》、《幫民工討工錢,與執(zhí)法隊同行》、《1400萬民工的血汗錢是怎樣討回來的》等,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關注,促進了問題的解決。公眾想做什么?在此,媒體能夠提供的幫助并不是萬能的,但只要媒體肯盡力而為,所產生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媒體的力量應該表現在維護公眾利益、推進社會發(fā)展上。但是,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和貼近生活,并不意味著媚俗迎合和低級趣味。新聞從業(yè)人員要注意練就慧眼,判斷哪些新聞或題材與公眾利益真正有關,哪些問題和疑難的解決才談得上是社會發(fā)展之道。在1992年美國總統(tǒng)選舉的一次電視報道中,“當節(jié)目主持人千方百計把話題引到關于克林頓的緋聞時,演播廳內的一名婦女提出強烈抗議,要求討論公眾政策,其他的觀眾對這名婦女報以熱烈的掌聲。”④這則小插曲的啟發(fā)是:相對于已被過度渲染的總統(tǒng)緋聞,公共政策的制定,更與公眾利益休戚相關;對公共政策的討論,才是真正地貼近了實際,貼近了生活。
①李學凌《草根新聞》,搜狐科技視線,2003年3月25日。
②《美國新聞史》,〔美〕邁克爾·埃默里、埃德溫·埃默里著,展江、殷文主譯,第205頁,新華出版社,2001年9月。
③李良榮《西方新聞事業(yè)概論》,第86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④趙月枝《公眾利益民主與歐美廣播電視的市場化》,《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