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榮
民國年間,官府為了根治水患,開挖了一條大河。大河流經(jīng)此地,打王氏兄弟兩家中間穿過,將兄弟兩隔開了,老大住河東,老二住河西。
一道大河隔不斷兄弟間的情誼。河邊晃晃悠悠停泊著一只小船,小船隨意系在岸邊歪脖子柳樹上。
老大家有好吃的,站在岸邊朝西喊一聲,老二就會應聲劃著小船過來,兄弟倆吃得有滋有味。老二家有好喝的,往河東招呼一下,老大就高高興興地過去,倆兄弟喝得情深義重。
幾十年過去,這里通過旱改水,鹽堿地變成了米糧倉。老大家人丁興旺,兒孫滿堂,個個撐門立戶后,竟排成一個大莊子。老二家也是子嗣成群,繁衍出幾十戶人家。人們稱老大這邊為東王莊,老二那邊為西王莊。
誰家有個紅白喜喪事,兩個莊子的人全體出動,誰讓是同宗同族呢?況且河兩邊的老祖宗還健在。這時的老大和老二頭發(fā)、眉毛皆白,晚輩們稱為大太爺、二太爺。
有一天,大太爺和二太爺又在一塊喝酒,兩人一邊“滋滋咂咂”呷酒,一邊“咝咝哈哈”吧嗒著長長的煙袋桿。忽然就說起大河隔在兩個莊子中間的諸多不便,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早該建一座橋了。
當天后晌,老哥倆就召集全體族人開會。
大太爺、二太爺端坐在兩把太師椅上,一鍋煙抽完,人也就到齊了。兩位老祖宗往鞋底上磕了磕煙灰,很響亮地咳嗽一聲,嚶嚶嗡嗡的人群立刻安靜下來。大太爺就開了腔,說出要在河上造一座橋的想法,讓各家各戶出錢,大家齊心協(xié)力,盡快建好。大太爺說完,二太爺又作了詳細布置,兩人說完后,也不等大家發(fā)言,就揮揮長煙袋,宣布散會。
大橋很快就破土動工了。
大橋落成那天,橋欄桿上披紅掛綠,人們笑逐顏開,激動無比。建成這一功德無量、惠及子孫的大橋,理所當然要讓兩位德高望重的老祖宗最先通過了。于是,河兩岸的老老少少簇擁著顫顫巍巍的大太爺、二太爺踏上大橋。大太爺、二太爺也十分高興,大太爺從橋東走向橋西,二太爺從橋西走向橋東。兩位老人在中間會合,緊緊擁抱,熱淚盈眶。
也許是過于激動了,當天晚上,兩位老祖宗竟同時駕鶴西去。
河上架了大橋,按說東王莊和西王莊應該來往更加密切。然而,不知是因為兩位老祖宗過世了還是其它原因,兩邊人來往卻漸漸少了。
到了本世紀初,沿河興起了攔河養(yǎng)殖,有養(yǎng)螃蟹的,有養(yǎng)對蝦的,有養(yǎng)野鴨子的。河兩邊人為搶占水面,先是爭吵,后是互罵,繼而打得頭破血流。東王莊人罵西王莊人是“狗日的”,西王莊人罵東王莊人是“驢操的”。有個走村串戶收廢品的外鄉(xiāng)人路過此地,聽了兩岸人家不堪入耳的對罵,不禁搖頭一笑:“還不是罵自己么?”
從此,河兩岸人老死不相往來。
那橋就閑置起來。后來,橋中間被人砸了一個洞,時間久了,洞越壞越大,行人無法跨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