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傳廣
新世紀的第一個夏天,我正在伊拉克。這個夏天分外炎熱,素有“世界火爐”之稱的海灣地區(qū)更是熱浪滾滾,進入6月以后氣溫一直在攝氏50度以上。周邊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國的孩子們,紛紛隨著父母到西方國家或者其它比較涼爽的地方避暑休假去了,伊拉克孩子卻沒這個福分,他們的父母沒錢供他們出國,即使有錢也不準隨便出國。況且,他們必須到夏令營去,不是去休閑玩耍,而是去參加軍事訓練。
根據薩達姆總統(tǒng)的指示:為了迎擊外敵侵略,保衛(wèi)伊拉克,青少年也要參加軍事訓練。從1996年開始,伊拉克教育部每年夏天都要組織1—3萬名12—17歲的少年兒童參加為期20天的“薩達姆童子軍”夏令營活動。夏令營分兩期進行,內容包括編隊操練、實彈演習、體能訓練、愛國主義、文化和宗教教育。據說“薩達姆童子軍”是由薩達姆的長子烏代領導的。1995年,他為青少年軍訓制定了周密的計劃,規(guī)定12—14歲的兒童要參加“童子隊”(稱為“雛鷹”),15~17歲的少年要參加“敢死隊”(被認為是烏代領導的“薩達姆敢死隊”的后備軍)。一到6月中旬,烏代控制的青年電視臺和《巴比倫報》就圍繞這個活動進行廣泛的宣傳、報道,并號召家長督促孩子報名,稱贊參加者將成為“國家的寶藏、希望和勝利的保障”。
“薩達姆童子軍”夏令營十分艱苦,軍營是用單層磚或者泥坯圍起來的土房子,有的干脆就是普通帳篷。負責軍訓的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對薩達姆總統(tǒng)絕對服從的“共和國衛(wèi)隊”的優(yōu)秀軍官們。對待童子軍,他們必須“鐵面無私”地按照現役軍人的標準進行訓練。為了訓練孩子們吃苦耐勞的能力,組織者讓孩子們像士兵那樣全副武裝地在滾燙的沙漠中摸爬滾打,時而匍匐前進,時而翻墻越障。制裁下的伊拉克生活水平很低,孩子體質普遍很差,不少孩子難以承受高溫下的高強度訓練,昏倒在沙漠里,有的甚至死在訓練場上,被授予“烈士”、“勇土”稱號。
童子軍訓練營的嚴酷令伊拉克孩子談“營”色變,對夏令營畏避三分。適齡學生心理壓力很大,有的寧可花錢買通教官。家長如果拒絕孩子參加童子軍訓練,將面臨嚴懲,有的甚至被沒收賴以生存的個人“購物本”,或者忍受斷電、在家里洗“桑拿”的待遇。作為世界上儲油量位居第二的石油大國的公民,經濟上的輝煌曾經讓伊拉克人昂首挺胸地過著不愁吃喝、不思勞作的闊綽日子。他們用地下黑色金礦,從世界各地換回金燦燦、銀閃閃的金銀首飾和貴重器皿,囤積金銀成為家庭富裕的象征。那時的富家新嫁娘可闊氣了,僅身上裝飾的耳環(huán)、項鏈、手鐲、腳鏈、頭飾就不止上萬美元。女人們湊在一塊兒最愛評頭論足,開口閉口都是誰的金銀首飾樣子靚、分量重、成色好。有一位體態(tài)豐腴的貴夫人發(fā)誓要打造一條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項鏈。不久,她就戴著這條“巨無霸”出入各種社交場合。不料,她的脖子實在是不堪重負,被項鏈磨得紅腫起來??墒撬辉诤?,竟然讓傭人用手提著項鏈跟在她身后,一時成為笑談。然而,進入90年代以后,伊拉克陷入戰(zhàn)爭和制裁的深淵,國民經濟每況愈下,一些窮苦的伊拉克人又做起了黃金夢。
以前,金銀店生意火爆,打制首飾忙個不停,一些廢棄的金渣銀屑被店主隨手扒拉到水桶中倒入水溝,順著水溝流入底格里斯河。于是,這幾年出現了一群淘金族。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河畔就出現一些高高低低的人影,大部分是孩子。他們聚到這里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淘金、淘金、淘金。
淘金者專門找與金銀店有關的水溝入河處,用鐵鍬、鏟子挖掘那里的泥沙,邊挖邊目不轉睛地盯著泥沙中是否有閃光發(fā)亮的東西。前幾年,淘金者大部分是孩子。這幾年,前來一試運氣的成年人也多了起來,但大都空手而歸。因為那些有可能埋著金渣銀屑的泥沙早就被淘金老手像篦頭發(fā)似地梳理了好多遍。現在的淘金者想得到一星半點的金銀,真是難乎其難了。不止一個伊拉克朋友對我說,現在的伊拉克兒童大部分都在打工。此話不假,幾乎在我到過的巴格達的所有地方,都見到了童工的身影。
每次到菜市場買菜,我周圍總是圍著一大群孩子。他們推著木制的或者用塑料筐拼綴的小推車,爭先恐后地懇求受雇。為了受雇成功,他們爭先開低價,叫著“我只要2毛錢!”一旦雇用了他,他馬上又會把價碼提到1元。一次,我“盛情難卻”,便指定一個小孩,他樂得顛顛地跟在我身后,殷勤地幫我提東西,把菜裝上他的小推車,運到汽車旁,再把菜倒騰到汽車后備箱里。我看他太辛苦,便給他2元錢,他高興極了,對我千恩萬謝,要求我下次再找他。擁有小推車的孩子是童工中的富有者,而那些兜售塑料袋、要求為我們提東西的只是“有車族”的幫工而已。每次僥幸攬到活兒,利潤分成,幫工們頂多得到幾毛錢。
在一些比較體面的金銀器皿店、古董店、飯店中,也有不少童工,他們大都是白面書生,穿戴整齊,彬彬有禮,動不動還吐幾句英文呢。他們大都因家境困難被迫輟學,也有的白天上學,晚上到店鋪里打工。巴格達的許多店鋪傍晚才開始營業(yè),白天顧客很少,加之購買力低下,店主只雇一個小孩子看門就行了。如果有人買東西,小孩再打電話讓老板過來。這些孩子進入社會早,善于察顏觀色,客人一到,他們便機敏地為客人開車門、拎東西、搬椅子、遞飲料,業(yè)務十分熟練。
伊拉克友人告訴我,現有1/3的學齡兒童失學。伊拉克實施義務教育制,但實際上大量師資外流,校舍年久失修,制造鉛筆的原料也因為“鉛”被美國認為是“雙用途物品”而被聯合國制裁委員會擋在伊拉克國門之外。
伊拉克的小乞丐特別多,幾乎在所有公共場合都有孩子公開乞討,尤其是在十字路口,只要—停車,總會有幾個臟兮兮的小手伸進車窗要錢。因此我的車里、身上總是準備一些零錢。特別是到外面請客吃飯的時候,早就有小乞丐埋伏在飯店附近,見到我們這些老外便一擁而上,死纏硬磨,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如果不把零錢事先準備好,也許會出現難堪的場面。
伊拉克當局為了樹立形象,禁止乞討。如果發(fā)現大街上有人乞討,輕則關押,重則判刑。只是乞討的人多了,管不過來。而小乞丐自有辦法應付管制,他們往往變換方式,例如,手里舉著兩根香蕉、幾盒火柴、一塊糖果什么的,苦口婆心地勸路人買下。實際上,他們賣給你一盒火柴要你6盒火柴的錢,這顯然是一種變相的乞討。遇到這些小乞丐,我干脆直接把零錢散發(fā)了。
(劉誼人摘自《世界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