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出腿講究勁力,集全身力量于一點,全力踢出,由于泰拳踢擊多為弧形發(fā)力,符合力學原理,故威力極大。日本人曾測試過泰拳踢擊的力量,一般泰拳手出腿的力量均為重拳的五倍,出腿最重者,一腿可達500公斤,極為駭人。截拳道中的側(cè)踢迅疾無比,與泰拳的橫掃腿相比,速度更快,但威力卻略遜一籌,泰拳橫掃腿之凌厲可見一斑。
泰拳腿法的另一可怕之處是攻擊的連續(xù)性,若一擊不中,后續(xù)攻擊接二連三,對手如躲閃不及,就算勉強格擋,也會感到肌肉疼痛,體力不支,而精神上的打擊更令對手感到恐懼。泰拳比賽中,??梢姅≌邷喩砑t腫,如同被火燒傷,重傷者甚至喪命,絕非聳人聽聞。所以,泰國人以“火”來形容泰拳的狠辣。
泰國近代拳王亞披勒曾在訓練中一連踢出80腿,將皮制沙袋踢破。他在拳臺上的表現(xiàn)更是不可思議,曾一腿將“左神拳”頌蓬左臂踢斷。
練習泰拳,要想腿法驚人,先要下盤穩(wěn)固。出腿時,時機要把握好,全力以赴出腿,不可猶豫,要有狠勁,同時注意防守。一次完美的出腿,應是位置、方向、力量、角度、平衡的絕佳配合。
泰拳腿法的訓練,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踢沙袋;2.空踢;3.踢腳靶;4.對練。踢擊沙袋是練習泰拳腿法的基本功,沙袋的體積、重量類似真人,可增強踢擊力量,提高踢擊速度,掌握踢擊時的平衡感??仗咭彩翘┤毩曋斜夭豢缮俚恼n程,可以培養(yǎng)踢擊時的靈活性,練習時,應多踢高腿。由于空踢時沒有沙袋可以卸力,就必須控制好力度,故空踢非踢沙袋所能代替。練習時,假想大敵當前,我以各種腿法攻擊敵人,同時注意防守,與中國武術中的“眼前無敵似有敵”有相似之處。腳靶是近代出現(xiàn)的練習工具,訓練泰拳手踢擊活動目標,增強踢擊的連貫性和準確性。陪練手持腳靶位置較高,適合練習高踢,增大了踢擊難度。對練則是兩名泰拳手模擬實戰(zhàn)打斗,雙方點到為止,除可檢驗雙方的實力,對各自的智慧也是考驗。
高踢:是泰拳中頗具特色的腿法,只要被踢中,輕則倒地,重可昏迷。所以,泰拳手非常重視頭部的防守。常見的高踢有以下幾種:
1.突襲??礈蕰r機,猛然以高踢突襲敵頭部,以收奇效。
2.強攻。猛踢敵雙臂,致其雙臂腫痛,難以抬手防護,再以高踢強攻敵頭部。
3.聲東擊西。先以下盤腿法(如掃堂腿)多次試探,待敵習慣雙臂向下格擋時,突然以高踢直襲其頭部。
4.誘離。以組合拳進攻誘敵雙手遠離身體格擋,迅速高踢敵頭部。
日本一名泰拳手在其著作中,對于泰拳高踢有以下描述:“在我的擂臺生涯中,曾兩次敗在泰國拳手的高踢之下,令人惋惜。一次是對手以左腿猛攻我腹部,我習慣地以右臂格擋,想出拳反擊。不料,其左腿突然變?yōu)楦咛撸咧形翌i部,令我飲恨敗北。另一次是我主動搶攻,對方后退時突然停住,引誘我出拳。我左拳剛剛擊出,對手的左腿已踢中我耳根,我當即昏倒。其出腿快如閃電,真是不可思議?!?/p>
泰國著名拳手“飛鷹”巴育的教練認為,運用高腿的秘訣在于引開對手的上盤防守,目的是誘使敵人的注意力集中于中下盤,忽視防守上盤。巴育在以低踢佯攻的同時,視線多停留在對手下身,在敵視線移向下面的一瞬間,猝然發(fā)高腿猛攻其頭部,屢屢奏效。
中盤踢:對手出拳的一瞬間或一拳擊空時,是發(fā)出中盤踢的好時機,此時趁虛而入,可“一腳定乾坤”。一名體育記者這樣描述中盤踢:“一次,我觀看名將亞披勒與對手比賽,對手被亞披勒一腿踢中肋部,竟倒下昏迷不醒,被抬出場外,后不治而亡。原來,其肋骨骨折,斷骨刺入肺部,引起大出血。一腿之力竟能致人死亡,真是銳不可擋?!眮喤兆x后,曾向該記者解釋,出腿的威力,全在以腰發(fā)力,腿借擰腰之力踢出,其力最大。
低踢:低踢與武術中的“掃堂腿”相似,主要攻擊對手腿部內(nèi)外兩側(cè),可踢傷腿部肌肉及關節(jié),令敵喪失戰(zhàn)斗力,或使敵重心不穩(wěn),打擊敵人的信心。對付擅使腿的對手,低踢可牽制其起腿。
低踢因時機不同,有以下幾種攻擊技巧:1.攻擊對方前腳內(nèi)外側(cè);2.攻擊對方后腳內(nèi)外側(cè);3.攻擊對方腳跟(盤根法);4.攻擊對方腳背(踩踏法);5.當對方一腳著地時,攻擊其支撐腿;6.當對方一腿踢空下落時,攻擊其下落腿。以上幾種技巧,意圖都是使其重心不穩(wěn)。對手重心不穩(wěn),移動必慢;移動越慢,被踢中時受傷越重。
其它技巧有:1.猛烈攻擊。20世紀60年代,著名拳手通拜,以精湛的低踢腿法,力挫“亞拉伯皇子”烏沙曼,一鳴驚人。通拜有一招得意技——“推舟”,專攻對手的小腿,很多對手在連續(xù)攻擊之下俯首稱臣。20世紀50年代,“火腳神仙”倉猜以沉重的掃踢聞名,攻擊部位多為對手大腿,可令其雙腿酸軟而喪失戰(zhàn)斗力。
2.上步助力。低踢時,如先向側(cè)前方上步,可以借沖勁帶動腰部發(fā)力,同時調(diào)整距離,所以,低踢成功與否,取決于上步的速度、出腿的準確性和力度等因素。
3.聲東擊西。老練的泰拳手擅長以動作、眼神分散對手的注意力。手部的動作有虛晃、掌按、推壓等,目的是擾敵視線,驚上打下。
“旋風腿”亞披勒腿法精絕,但也曾陰溝里翻船。在亞披勒與“白虎”麟猜的比賽中,亞披勒優(yōu)勢明顯,卻被麟猜以低踢命中腿部,飲恨拳臺,麟猜因此一鳴驚人?!袄咨瘛眾^特1982年赴歐洲比賽,以一記低踢令歐洲冠軍、荷蘭人庇拉曼俯首稱臣。上世紀70年代,日本泰拳高手藤原敏男極擅低踢,掃腿、踩腳、絆腿變化多端,罕逢對手。
蹬技
蹬技在泰語中稱為“貼”,起腿便利,招式很多,屬直線腿法?;镜偶加刑降拧⒆璧?、側(cè)踹、反蹬等,其它如沖蹬、轉(zhuǎn)身后蹬、飛身連環(huán)蹬等,難度和風險很大。在泰拳比賽中,常能見到蹬腿致人重傷或骨折的情形。蹬技主要的作用是削弱敵攻勢,為反守為攻做準備,而且使敵因受挫而喪失斗志,為我方在戰(zhàn)術和心理上取得雙重優(yōu)勢。一般是以腳尖或腳掌踩踏、推撐、蹬擊,或以足外緣蹬踢,或用腳跟彈踢。
在泰國拳壇,20世紀50年代的“踏面將”蓬猜的蹬技變化多端,70年代泰拳高手“泰南彗星”乃佛以蹬技巧妙見長,80年代初的“穿心腿”沙瑪?shù)磐茸詈荨E畈碌牡磐群盟婆浜弦魳饭?jié)拍,常于進退閃躲中突施蹬技,使敵因受擊而急躁,再以重腿敗敵。乃佛技術全面,擅長以退為進,不僅拳法巧妙,蹬技也很多變,其轉(zhuǎn)身后蹬猶如關云長的“拖刀計”,常令敵措不及防。沙瑪?shù)牡偶家院荻局Q,曾將另一高手乃速的膀胱蹬得溢血,并以高腿膝撞配合蹬踢,把美籍世界自由搏擊冠軍湯姆森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眾多泰拳高手的蹬技各有特色,但基本要領都是腳要活、身要穩(wěn)、手勿垂。蹬踢時,一腿蹬地助力,另一腿配合轉(zhuǎn)腰,提膝蹬出。左腿蹬出時,上身略向右偏,右蹬腿方向相反。平時應多做跳繩、跳躍及控腿練習,以提高腿部的彈跳力和準確性,如一腳蹬出后,馬上變?yōu)樘邠?,或由踢擊轉(zhuǎn)為蹬踏。先練習前腳低蹬,反復提膝至與腰部同高,待收放自如時,再逐漸練習高蹬,如踏面、踩肩等。上文提到的乃猜,每天在草場上奔跑,以樹木為假想敵,反復蹬踏,直至純熟。
泰拳以腿法聞名于世,踢擊和蹬技各有所長,現(xiàn)將蹬技分述如下:
探蹬:交手時,以腳尖蹬踏的試探性腿法為探蹬,攻擊、引誘兼?zhèn)?,再見機行事,用于下盤如彈點敵小腹、大腿、小腿、膝蓋,上盤蹬踏以“踏面”最常見,可在各種情況下使用,除正面蹬踏,還可以內(nèi)擺腿或外擺腿掃敵臉部,屬于戰(zhàn)術蹬技,不求一擊必中。
猛蹬:猛蹬時是出腿全力蹬踹對手,攻擊性極強。猛蹬時,側(cè)身轉(zhuǎn)腰發(fā)力,蹬出后立即收腿,防敵反攻,攻擊目標一般為胸部。
阻蹬:敵若出拳、膝撞緊逼,我可蹬踹其胸腹,此為阻蹬。另外,敵欲掃踢時,可搶先蹬擊其中路空當,以后發(fā)先至破其掃踢,其效甚顯。
封蹬:封蹬純屬防守性蹬技,多在敵猛攻時,蹬踏其腹部或下陰,防敵近身,也可防敵膝撞。
反蹬:對手以高腿掃踢或蹬腿后,我速上步貼身,蹬踏其空當,叫做反蹬。
沖蹬:在交手中,突然前沖或縱身,身體在空中,以腳猛蹬敵胸腹,叫做沖蹬。對手如不能及時閃開,必受重創(chuàng)。此招雖異常兇猛,但風險也較大,故須謹慎使用,且落地后要站穩(wěn)。
后蹬:轉(zhuǎn)身提腿向后蹬出,泰語稱為“鱷魚擺尾”,取其“出其不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