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共有10個少數(shù)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其中回族人口最多,而且分布最為廣泛,幾乎在全國每個縣都能看到高聳的宣禮塔和他們做禮拜的身影。就在靠近我國西部邊陲的中亞,散居著回族的一支——東干人,至今他們已在那里繁衍生息120多年。他們是怎樣從國內(nèi)移居境外的呢?讓我們追溯歷史,回望那段悲壯而艱辛的歲月。
明代以來,中國西北就是回族的主要聚居區(qū)。清軍入關以后,實行“護漢抑回”、“以回制回”的民族歧視和分化政策,回族備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之苦。1862年5月17日,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激勵與影響下,終于爆發(fā)了規(guī)模空前的陜甘回民大起義。清政府派左宗棠統(tǒng)領清軍,對起義軍進行殘酷鎮(zhèn)壓。經(jīng)過15年的浴血奮戰(zhàn),義軍終因力量分散,被清軍逐個擊破,起義失敗。清軍采取斬盡殺絕的政策,使?jié)〉牧x軍又不得不四處逃散。在清軍的追殺中,有三支義軍順河西走廊,進入新疆,最終定居于當時已屬沙俄版圖的中亞。一支由馬郁素夫率領,約1100多人,于1877年由阿克蘇進入吉爾吉斯地區(qū),在二道溝安營,主要是甘肅哲合忍耶馬化龍的信徒;一支由白彥虎率領,約4000多人,于1878年由喀什進入俄國,在哈薩克地區(qū)安營,主要是陜西的格底目信眾;此外還有少部分臨洮人,他們多為穆夫提門宦的信眾。
從陜甘到中亞六七千里的長途奔波,給義軍留下了永難清除的痛苦回憶。當時回民義軍往往舉家逃避,拖兒帶女,車拉馬馱,艱難行進。馬背上常常一邊是做飯用的鐵鍋,一邊是放孩子的竹筐。前方目標不明,路途不熟,后面則是追殺的清兵。西出陽關后,條件更加惡劣。茫茫戈壁,荒無人煙,水源極缺,許多人倒斃路旁,更多的則因力乏而掉隊。至今在哈密、昌吉、焉耆、伊寧一帶都有操陜西、甘肅方言的回民,他們是當年義軍的后代。歷經(jīng)千辛萬苦,殘留的義軍終于進入中亞,擺脫了清軍的追擊。義軍饑寒交迫,糧食所剩無幾,生活用具丟棄殆盡。沙俄政府對他們態(tài)度冷漠,當?shù)厝艘欢认腧?qū)趕他們。只因義軍與當?shù)厝送瑯有欧钜了固m教,才慢慢得到認可??恳浑p手和當?shù)匾恍┤罕姷膸椭?,義軍終于度過難關,在那里站穩(wěn)了腳跟。
后來,在1882~1884年又有一批伊犁回民遷居俄國。這樣,前后兩批共有約1萬多人。俄國人稱他們?yōu)闁|干人,意為東邊來的人。在沙俄專制統(tǒng)治下,東干人度過了30多年的艱苦歲月。十月革命后,東干人衷心擁護蘇維埃政府,他們的地方社會經(jīng)濟獲得巨大發(fā)展。蘇聯(lián)解體后,東干人分屬中亞三國?,F(xiàn)在,在哈薩克斯坦有4萬東干人,吉爾吉斯斯坦有4萬人,烏孜別克斯坦有2萬人,共計10萬多人,人口有了較大增長。
至今,東干人在中亞生活了120多年,當年的義軍后裔已到了第四、第五代。雖然時間已很漫長,但清政府的屠殺給東干人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久久難以痊愈,昔日的悲慘經(jīng)歷仍然常常浮現(xiàn)心頭。當年的回民義軍領袖是他們心中共有的英雄。每年的5月17日,東干人都要聚集在一起,誦讀《古蘭經(jīng)》,紀念回民義軍領袖和亡故的義軍戰(zhàn)士。據(jù)說,當年清政府曾懸賞20萬兩白銀捉拿回民義軍領袖,結(jié)果由于義軍的全力保護,圖謀未能得逞。
東干人遠離故土,但仍固守著伊斯蘭信仰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們的語言與陜西、甘肅方言相差無幾,婚喪嫁娶,衣食住行,歲時節(jié)令,民歌民謠等都原汁原味地保留著百年前的陜甘特色。東干人不忘修家譜,寫方志,在有的地方還建了村史博物館。大部分東干人都能說出祖籍在中國內(nèi)地哪個縣。
一代代的東干人長年翹首東望,思念著遠方的故土。當偶爾有內(nèi)地的學者去訪問時,他們無比興奮,熱切地詢問著故鄉(xiāng)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以后,許多東干人來到陜甘,追尋先祖的遺跡。來西安的東干人當?shù)巧瞎懦俏鲏r,無不潸然淚下,當年十幾萬陜西回民起義軍就是從西城門撤走的。
雖然東干人是中亞人數(shù)較少的少數(shù)民族,但他們在當?shù)厣鐣钪邪l(fā)揮著很大的作用。當他們初入俄國時,帶去了栽培水稻的技術與經(jīng)驗,隨之,當?shù)氐乃痉N植面積大幅度增加。東干人極其重視教育,把它視為保存?zhèn)鹘y(tǒng)文化的有效手段。今天,東干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shù)比例遠遠高于中亞其他民族,并從中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他們中有史學博士蘇三洛、人民演員侯塞因,材料工學博士巴克洛夫和曾擔任吉爾吉斯斯坦農(nóng)業(yè)部部長的馬樹海等等。蘇三洛祖籍甘肅平?jīng)?,以研究回族史而聞名于世,曾先后六次訪華。東干人以其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的精神,贏得了當?shù)厝罕姷膹V泛稱贊和尊敬。
東干人遠在中亞,但心系祖國,盼望著“老家”中國更加繁榮昌盛。他們甘為橋梁,以加強中國與中亞三國的聯(lián)系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