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乘坐的“蜀之旅”大巴士清晨即從成都出發(fā),朝西北方向直上,去世界級自然保護區(qū)九寨溝。成都大平原的田野上,油菜花正黃,鋪天蓋地,湖海般的壯觀,與早春的新綠競相裝點大地母親生命的美麗。然而這嫩黃翠綠的主色調(diào)隨著車子進入山區(qū)便旋即消逝,怪石嶙峋的荒禿多了起來。岷江始終在我們腳下流淌,車子沿著江水盤山而上。到了汶川縣,重巒疊嶂,更覺山高勢險,與世隔絕。順著導游指的方向,我睜大眼睛,遙望江對岸谷地上一片建筑群,那是四川阿壩(藏、羌自治州)高等師范??茖W校。我的一個加拿大朋友馬丁·潘吉特正作為志愿者在那里教英文,回程的路上,我要去探訪他。汶川縣面積5000平方公里,人口10萬,車子走了好一會才穿越窄谷里縣城的一條商業(yè)街,接著又進入荒山峻嶺中。我不禁不安起來:馬丁從多倫多大都市一腳踏進這深山峽谷會有怎樣的感受?他能承受如此大的生活落差嗎?
馬丁是我在加拿大工作期間結識的朋友,他當時是加人權委員會官員。多次的交往中,我感到他對發(fā)展中國家、對少數(shù)民族、對社會弱勢群體有著近乎本能的同情和善心。我們彼此真誠相待,六、七年來一直互通信息,其間他還為幫助中國發(fā)展的一個項目付出過可貴的努力。去年他告訴我,他已符合退休條件,決定正式退休,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
馬丁出生在美國,青少年在中東和歐洲度過。他對我說過,當他回美上大學時,巨大的文化差異已使他感到格格不入。大學里多數(shù)學生和老師看問題的偏窄和傲慢使他難以忍受。70年代,他去加拿大攻讀政治學,獲碩士學位。他放棄了美國國籍,成為加拿大公民。馬丁還有令人折服的謙和和耐心,我一直相信他會是個非常好的英語教師。獲悉他有今年亞洲旅行的計劃,我很高興,便建議他乘此行作為志愿者來華試教英語,順便看看中國的大西南。他欣然應允,在四川省友協(xié)的精心安排下,如期赴崗。
三天后,我從九寨溝返成都的途中在汶川告別“蜀之旅”,正要搭上一輛出租車去師專,就看到迎面招呼我的兩位先生和一位女士,其中一位是李剛,師專英語系主任、馬丁的聯(lián)系老師。另一位是主管外事的呂曉南老師。他們開出校車來接我,使我很感動。到了學校不到5 分鐘,校黨委景亞新書記就到住處來看我,他們對馬丁工作的滿意溢于言表,感謝我為學校推薦了第一名外教。那個上午,馬丁有4節(jié)課。接近午時,我們在通向課堂的路上迎見了他,一陣老友重逢的興奮后,馬丁的第一句話是:“苗,我要感謝你送給了我一份最好的禮物,就是讓我來阿壩教書?!苯又咸喜唤^地向我介紹他在師專的教學、生活,特別是他的可愛的學生們:“他們是那樣純樸、厚道、好學,對未來充滿美麗的夢想,和他們在一起天天有好心情,是多么不同于當一個政府官員!”午飯是校方安排的宴請,景亞新書記和他的同事們用熱情的話語和動聽的歌聲表達他們對建校24年后迎來第一個外教的感激心情。馬丁則深情地表示,學校為他做的要遠遠多于他給學生的。我從雙方的言談中了解到,阿壩師專有學生3千多,專為藏、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中學教師。英語系有400名學生,目前除在校外實習的高班生,一、二年級在校生有300多。馬丁的來臨,給學生極大的興奮和期待。為滿足大家都能聽他的課的要求,學校將300名學生分成3個大班,再將他們分成6個小班,安排馬丁每天上午輪流教大小班,下午接待來訪的學生,上自由交談課。這樣,馬丁除了吃飯和睡覺,其余時間幾乎都泡在學生中。馬丁說,他很喜歡這種充實緊張的生活,鑒于他這次試教的時間短,他只想達到一個教學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和自信。事實上他的學生們學外語的熱情和英語表達能力大大超過他的預料,說明地處偏遠的阿壩師專老師的素質(zhì)是高的,教學是成功的。晚飯后,我去馬丁稱之為“宮殿”的他的宿舍,親身感受了校方對一個外籍教師的細致入微的照料。馬丁還告訴我,他每天用餐時都有一個英語系的學生在張羅,周末還有中國同事相邀去家庭聚會。生活一點不寂寞。我翻著他攤在書桌上的備課頁紙,相信他正以默默的勞動開發(fā)自我新潛能、回報他的學生的期待。我們圍坐在電取暖器旁,談天說地,真的很快樂,他為他能有今天這一段生活經(jīng)歷而高興,我為我能了解到他真的不虛此行而滿足。阿壩師專還特地為我們組織了參觀項目,景書記等和我們一起,在汶川桃花坪羌寨普通村民家做客,領略迷宮般神奇古老的碉樓的建筑藝術和羌族同胞生活習俗及文化傳統(tǒng);我們還去了臥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qū),和可愛的小生靈們合影留念。馬丁說這些都將是他終生難忘的美好時刻。我告別他的時候,他說,這次試教后,告別學生將是他十分難過的時刻。他相信自己還會回來。前幾天,我接到他的一份電郵,告訴我他決定明年再去阿壩,在他教過的學生畢業(yè)前再給他們上幾課。不但自己來,還要他的伴侶一起來,因為在四川他們都還有很多精彩的東西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