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啟揚
“六月一日三峽大壩下閘蓄水,庫區(qū)漲潮之前,你想到了什么?”
一位編輯朋友掛電話問我。
我該想什么?放下電話,我開始鄭重地思考這一問題。
我生于三峽,長于三峽。三峽大壩就在家門口,因此也見證于三峽大壩。三峽給我的東西太多,此時,我將怎樣面對這并不突然的喜悅,讓自己的思緒在遐想中碰撞出心靈的火花?
應該說,此時,我想得很多很多。
再過不久,千里峽江,盡成澤國,大半個世紀的夢想終成現(xiàn)實,數(shù)代人描繪的藍圖,一夜之間終于繪就。我作為一個三峽人,面對巍巍大壩,面對就要到來的三峽漲潮,我能不思考嗎?
我的家鄉(xiāng)很美,但并不富足。尤其是在那過去,貧窮總與我的父輩為伍。那時,先輩們在拼盡了他們的體力最終感到無望時,便把那渺茫的希望寄托到三峽能夠出現(xiàn)長江堵塞,水滿三峽的奇跡上來?!耙蔑鰵w興,除非鎖住山崩?!边@一民間傳說如果真有可能的話,那對他們來說并不是福音而是一場災難。但是,他們寧可蒙受山崩水履之苦,也要換一種方式,試圖以此改變故鄉(xiāng)的命運。鎖住山沒有崩,也不能崩,如果真的崩了的話,長江堵塞,那將是一場毀滅三峽也將毀滅大半個中國的災難。然而,當歷史的車輪駛進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鎖住山安然無恙,我的故鄉(xiāng)卻是天翻地覆,面貌則煥然一新。因為,中華民族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奇跡,三峽大壩將三峽那沉重的歷史翻開,嶄新的一頁便交給我們描畫。如今,當我們驅車行駛在寬闊的公路上,當我們置身于滿山遍野的桔林里,當我們徜徉在如花園般的新城新鎮(zhèn)中,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小洋樓里,我們不能不想到那些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們。我想,如果沒有他們那種敢于征服大自然的膽略,沒有他們對理想那種苦苦追求的執(zhí)著,沒有他們那種奉獻祖國建設事業(yè)的情懷,奇跡能夠出現(xiàn)嗎?
峽江兩岸有一道被庫區(qū)人們修飾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的風景線,從大壩一直綿延到千里之外。昔日,這里還是一片生機,今天卻是片瓦不留寸草未生。就是為了今天的漲潮,他們別離故土,義無反顧地走向了另一片空間。他們現(xiàn)在在何處?他們在離開生于斯養(yǎng)于斯的黃土地時捧走的那把熱土放置在哪里,是否也像在故鄉(xiāng)一樣,那捧熱土上也長出金燦燦的橙子?他們是否還記得,在他們臨行之前,跪拜在他們的祖墳前的那種凄楚的情景?還有,在建設大軍還未開進三峽而第一個搬出故居的那位老人,第一個將父母給的零花錢、壓歲錢積攢起來捐獻給三峽工程的那位少年,在漲潮之前,你們是否與我一樣,按捺不住怦怦的心跳,因為,我們盼望的、期待的就是這一時刻的到來。是的,如果沒有他們的奉獻和犧牲,大壩就沒有立足之地,高峽平湖就沒有容身之處。或許,他們不能在那激動人心的時刻同我們一道享受那份喜悅;或許,他們不能像我們那樣,常常漫步在平湖之濱,感嘆庫區(qū)的偉大變遷。但是,我們懂得,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那激動人心的一刻。他們是高尚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能夠留在三峽,親眼目睹世界奇跡的出現(xiàn),此時,我想說,中華民族造就了偉大的工程,偉大的工程也造就了偉大的人民。三峽移民是偉大的。我們作為水庫漲潮、平湖盡成的見證人,在那一莊嚴的時刻,我要拜托峽江清風,請將三峽的特大喜訊帶給他們,并捎去我們對他們的深深祝福。
在壩上庫首,有一條路,秭歸人稱它為幸福之路、希望之路。這里過去并沒有路,而只有懸崖峭壁見證著峽江的驚濤駭浪。秭歸縣城因建大壩便搬遷到了沒有路的茅坪。修筑這條路也就成了秭歸人的“三峽工程”。幾經奮斗,路終于建成了,平坦而寬闊。這條路是秭歸移民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而矗立在這條路上的還有另一座豐碑。一位風華正茂的移民干部為三峽庫區(qū)的建設事業(yè)過早地走了,秭歸人為彰揚他的精神和情懷,在他走的地方也是三峽最險的地方樹起了一塊石碑。這座碑聽得到西陵峽的濤聲,看得見高峽平湖的秀麗,甚至望得見巍巍大壩的雄姿。三峽大壩巍巍屹立,我們的英雄卻長眠峽江岸邊。此時,我真想采一束杜鵑花,摘一片山上的綠葉,然后將它撒向長江,撒向平湖,讓它帶去我們對英雄的哀念,讓它帶去活著的人們對英雄的些許慰藉。
我常常站在與三峽大壩隔湖相望的鳳凰山上,眺望三峽工程工地上的星星和月亮,聆聽峽江里的濤聲和炮聲,那些為三峽大壩崛起的忘我志士,常常使我兩眼潮濕。大壩在他們的智慧與汗水中長高長大,而他們的形象也在我的心目中很快偉岸起來。是的,沒有他們的付出,能有大壩的聳立嗎?沒有他們的艱辛,能有平湖的秀麗嗎?在我們盡情地享受大功告功的那份歡愉,不斷地收獲三峽工程給我們帶來的那份希望的時候,他們很有可能走進了另一片荒地,又開始了他們新的事業(yè)。今天,當我們即將擁抱高峽平湖時,我們怎能不對那些忘我的人們肅然起敬呢?
我還想,在漲潮之前,徒步走一回三峽,在那橫臥大山之間的古橋上,在那塵封已久的峽江古驛棧道上,在那靜躺在峽江岸邊的纖夫石上,找回另一種感覺,感受一下父輩們的艱辛。我還想,用我手中的相機,去拍下西陵峽冉冉升起的太陽,去拍下崆嶺峽夕陽西下的那種即將隱去的雄姿。我想將峽江中我熟悉的每塊石頭、每片黃土、甚至是每棵野草,不管它是美的還是丑的,都攝入我的鏡頭,讓它們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里。因為,即將消失的東西都是值得珍惜的。
此時,我們站在過去與未來的分水嶺,我們還能想什么,還能說什么?失去的并不一定都是美好的。失去就意味著舊的已經結束,另一個嶄新的即將開始。其實,我們放眼千里庫區(qū),庫區(qū)人民在全中華民族的呵護下,早就揭開了三峽歷史新的一頁。
江水似乎已在躁動,我站在長江岸邊,腳下已經感覺到了它的力量。這力量從遠古走來,從唐古拉山走來,從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走來,從十三億多中華兒女的心中走來,它們都在這里相聚,然后都在這里轉換成新的熱能和新的希望。
我的思緒從這里起飛,飛向了遙遠、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