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懷杰
15歲退學。
17歲自己當老板。
18歲步入大學校園讀書。
上學期間,開了全國首家“聊吧”。
2003年7月,開了一家公司,注冊資金50萬。
另類女生:不愛學習愛“生意”
張美英今年21歲,從小獨立性很強。上小學時,她跟著外公賣瓜子、花生,她很會算細賬,一分錢也不差。在學校,她常把從家中帶來的鉛筆、泡泡糖之類“倒賣”給同學,本錢5分她就賣8分,同學們給她起了個綽號叫“生意經(jīng)”。
“生意經(jīng)”并非單純掙錢,而是無形中培養(yǎng)一種潛意識,鍛煉了能力。
初中三年,張美英的學習不怎么樣,不知為什么,她就一心想著工作,想擁有一個自己的空間。父母沒有什么辦法,于是托關系把她送到商丘市一家地毯廠。那時,13歲的張美英虛報年齡16歲,廠方一看就說不行,這哪像16歲的孩子,太稚氣了!
其實張美英的口才挺好,家里人想讓她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律師什么的。老師們也常說:“這孩子腦子好使,特聰明,就是做事我行我素,誰都不放在眼里?!?/p>
1995年,張美英初中畢業(yè),父母把她送到北京的姑姑家。姑姑是北京服裝學院的教授,父母認為北京是大城市,讓孩子在那里接受教育,肯定比商丘強多了。
在北京,張美英進入朝陽區(qū)的一所普通高中。在高一年級幾百名學生中,她是最“另類”的一個,課堂上從不翻書本,更沒有交過一次作業(yè)。姑姑也很失望,耐心教育了好多次,說你應該以你表哥、表姐為榜樣,勤奮學習留學出國。張美英對姑姑的話不以為然:“如果你們尊重我,就讓我退學吧,我可以做生意,照樣掙錢養(yǎng)活自己!”
高中二年級,張美英繼續(xù)混日子。看來真的上學無望了,1997年9月,15歲的張美英高二沒讀一個月,就退學了。
風風火火,經(jīng)商慘敗后想讀書
退學后,姑姑把張美英安排到服裝學院的辦公室,拖地、倒水、抹桌子,收發(fā)報紙和信件,一個月拿200元工資。
辦公室呆板、枯燥,一心想往外飛的張美英就像籠中的鳥兒一樣,沒有自由和空間。學院有工美系、模特系和服裝設計系,她和不少同學交上朋友,跟著人家瞎跑,啥都學,學服裝設計,沒有藝術細胞;又學廣告設計,還是不行。
自己到底能干些什么呢?15歲的張美英開始給自己定位。之后,她一個人來到北京亞運村,找到一家新加坡駐北京的公司。公司主要經(jīng)營高檔蛋糕、奶酪等副食品,領導層大部分是外國人,張美英主動推銷自己,說能不能讓我試用一個月,不行的話就不要工錢走人。領導同意了,讓她做起了導購員。
由于張美英人緣特別好,熱情、細心、周到,許多回頭客都愿意和這個伶牙俐齒的小姑娘打交道。起初,她每個月能掙上3000多元。后來由于誠信,她每個月最高拿到5000元。
不到半年,張美英被一香港服裝公司老板“挖”走。服裝公司的老板覺得,這個女孩清秀活潑可愛,做服裝導購得心應手。在服裝公司,張美英從導購員做起。公司有十來個導購員,張美英是做得最好的一個,沒過一個月就當了領班,基本工資加提成每月拿5000多元。
感覺精力沒有用完,她又私下做了另一家服裝公司的兼職導購,這樣兩家加起來每月收入不菲。當然,做導購員也非常累,她的“站功”徹底練出來了,每天最長站7個小時。能吃苦,踏實肯干,是張美英最大的優(yōu)點。
一直給人家打工不是長久之計,下班后,張美英常常這樣想:這些公司掙錢也太容易了,像新加坡那個公司,一個蛋糕成本也就20元,能賣上200元。還有服裝公司,一件衣服掙好幾百元,利潤空間那么誘人!
1999年7月,17歲的張美英辭職了,她要做自己的老板。
此時,張美英手里已有3萬元錢。在北京西單,她租了一個柜臺賣鞋子,自己當老板也是員工。每天拎著鞋子擠公交車進貨,20多雙鞋子放在一起比她的個子還高,7月的天氣如火烤一樣,她滿頭大汗,好幾次中暑暈倒在地。
生意真難做啊,10公里的進貨路上,有苦,有累,手磨起了泡流了血,更多的是心在流淚。
更使人想不到的是,張美英看上的鞋子款式,顧客卻看不上。貨積成山,兩個月下來賠了一萬多。沒有辦法,她含淚撤下柜臺,把貨擺在馬路邊,邊“狂甩”邊和執(zhí)法人員打游擊戰(zhàn)。
轟轟烈烈的第一次生意失敗后,張美英總結的教訓是:不了解市場,欠考慮,太沖動了。而且,她覺得個人素質需要提高。舉例而言,有好幾次老外來買鞋子,比比劃劃,自己不會英語難以交流,失了不少機會。
面對打擊,回到河南商丘的張美英不免又大哭一場。自己才17歲,黃金一樣的年齡,當初為什么不好好學習呢?張美英第一次感覺自己太欠缺了,外語不好,計算機不好。1999年底,她產(chǎn)生一個強烈的愿望,想上學,學技術學本領。爸爸媽媽非常同意女兒的想法,勸女兒參加全國成人高考,上一所自己喜歡的大學。
考入大學,開了國內首家“聊吧”
重新拾起書本,這一次,張美英的認真是發(fā)自內心的。
學什么專業(yè)呢?張美英向人咨詢。父親說:計算機專業(yè)是潮流與方向,學會計算機能走天下。老師和同學說:以你的個性,最好學文秘或導游。張美英一時拿不定主意。
“各人都有各人的看法,其實只有我最了解自己?!睆埫烙⒄f。之后,她選定了工商企業(yè)管理專業(yè),她相信自己將來還要走經(jīng)商的路子。
2000年9月12日,通過考試,張美英順利地走入鄭州大學的工商企業(yè)管理系。交上第一學期的4000元學費,捧回《高等數(shù)學》、《大學語文》、《市場營銷》等課本,她高興得合不攏嘴。畢竟,圓了今生的大學夢,為自己為親人爭了光。
住進8個人的寢室,一種別樣的溫馨涌上心頭,這比當初在商場打打殺殺的氛圍強多了。她所在的班級有68位同學,張美英性格開朗與人為善,走到哪里都能聽到她的笑聲。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學習。白天,她用心聽老師講課,不懂就虛心求教;晚上,她會背上書包自覺上晚自習,忙碌而充實。
刻苦加上悟性,使張美英的學習成績一直居于前列。第一學期她還拿了150元的獎學金。父母很欣慰地夸道:“孩子真的長大了,懂事了!”
學習盡管忙碌,“生意經(jīng)”張美英做生意的念頭一直沒有放棄。2002年暑假,已讀大二的張美英不“安分”了,先報了一個學開車的學習班,一個月考了駕照后,就無所事事了。
張美英想做個項目,她看中了健身房,想做一個消費層次高的,設備器械一流的,面積不敢說鄭州最大,但要最科學的健身房。這個想法很好,同學王雙峰、李梅很快加盟進來,一起對鄭州市場進行調查,他們還制作了詳細的計劃書,形象推廣方案等。結果不查不知道,按理想設計先期要投入100萬,當時張美英只有3萬元,雖說男朋友愿意拿出一部分資金,但她還是打住了。
健身房計劃流產(chǎn)后,張美英悶悶不樂。失意、壓抑與無奈襲上心頭,很想找個人傾訴一下?!斑@個社會的節(jié)奏真的太快,行人步驟匆匆,如果有個人,把他的快樂給我一些就好了!”張美英說。
一天,她沿著桃源南街向學校走,在離學校400米的地方,她看到兩間出租的房子,100多平方,月租2800元。
“如今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把這兩間房子建成一個精神家園多好,溫馨、舒適,有情調,把快樂相互交流,把憂傷向別人傾訴……”張美英這樣想道。也許開一間聊天室,提供精神服務,比商場還掙錢呢。
想法迅速在張美英心中醞釀成形。
回到學校,她把想法向同學王雙峰、李梅說后,他們都說可行,馬上對市場展開調查,用一個月時間,他們走訪了100多幢寫字樓,300多個居民小區(qū),結果表明:在被調查的近兩萬人當中,16%的人愿意在情緒不好時聊天。
如今網(wǎng)吧、酒吧各種“吧”遍地開花,張美英也愛“吧”,給聊天室起了個溫馨的名字——“聊吧”。這在河南是第一家,在全國也是第一家。
隨后,張美英先期出資兩萬元,交房租,請人幫忙店面裝修,購買設施。大家集思廣益,說“聊吧”和咖啡廳不同,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收獲,要簡單別致,古樸溫馨……
在注冊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的時候,工作人員從沒聽說經(jīng)營以“聊吧”為主,但最后還是按新事物進行了注冊,執(zhí)照經(jīng)營內容一項填的是“聊天”,兼營的項目是“餐飲酒水”。
2000年10月6日“聊吧”開業(yè)。因為是新生事物,新聞性很強,聰明的張美英成功地“利用”了媒體,通過電臺、報紙的宣傳,許多人知道了鄭州桃源南街有一個大學生開辦的“聊吧”,內設吧臺、茶水、信手涂鴉的墻壁等。
人說“萬事開頭難”,但“聊吧”卻是開門紅。房租、水電、稅費、人員工資等每月要6000元,這并不愁人。第一個月持平,第二個月贏利4000元,第三個月竟贏利5000元……這讓張美英興奮不已。
2003年1月到4月,最高的一月能贏利1萬元。“一般每月掙個三五千元,就是在非典時期,學校封校情況下,聊吧也一直在贏利。”張美英對記者說。
回想當初開業(yè)時,那時的張美英壓力還真不小,但她還是心平氣和地走過來了。“聊吧”這個新生事物,少不了一些是是非非。起初,有些人認為是精神陪護,也有人說,到這里的大都是有錢的貴族,是有“想法”的。對此,張美英認為“聊吧”與心理診所不同,這里的聊友只是傾聽,而且經(jīng)營制度很嚴格,工作時間不準出門、不準留聯(lián)系方式等,就是使有壓力的人找到了一個緩解壓力的地方。
商海搏擊,當上公司的總經(jīng)理
“聊吧”贏利,足以證明張美英的眼光獨到,恰到好處的捕捉了商機。“在學校,我的《高等數(shù)學》學得不好,但《市場營銷》還算可以?!睆埫烙⒄f。
從2003年3月起,手頭有一定積蓄的張美英產(chǎn)生“擴軍”計劃,要么把“聊吧”做成連鎖性的,輻射鄭州乃至全??;要么另辟蹊徑,開一個能擺到桌面上的公司。
學業(yè)太忙了,許多想法徘徊在心頭不得實施,21歲的女孩子不免有些苦惱。
2003年6月的一天,在看一本雜志時,張美英忽然發(fā)現(xiàn)“商機”——商務智能電話,這是一種新型電話機,可手寫輸入,可發(fā)電子郵件,有日程提醒,具有辭典功能,總之方便快捷,能高效辦公。雜志上說,目前這種商務智能電話正在全國尋求代理。
在這個信息時代,電腦在步步升級,手機越變越小巧,固定電話也該“革命”了,張美英非常看好這個產(chǎn)品,于是將電話打到北京,得知河南目前還沒有代理商。
雙休日,張美英到北京看樣品,聯(lián)系代理事宜。北京總廠看來了一個風風火火的小女孩,而且還是個大三學生,總廠負責人搖了搖頭,說你很有個性,將來也許能成為商場的經(jīng)理人,但我們不能把代理權交給你。
此時,張美英已認定這個產(chǎn)品的前景,是非做不可了?!拔矣袥]有能力不是憑口說的,還是看我的工作業(yè)績吧?!睆埫烙⒄f。
洽談的最終結果是張美英勝出。
2003年7月18日,正值暑期。張美英忙得不可開交,“聊吧”先交給朋友打理,她注冊了一個公司——鄭州海天紅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注冊資金50萬。張美英說,資金不全是自己的,有親朋好友的相助。至于說公司名字為什么叫“海天紅日”,她說有“海闊天空,蒸蒸日上”之意,這個名字她一連想了好幾個晚上呢。
公司選址在鄭州市金水路上的金源大廈,目前有員工十多個人,張美英任總經(jīng)理,北京總部派過來一個區(qū)域經(jīng)理,下設辦公室主任、文秘、會計、出納等。張美英說,公司的所有人員是從網(wǎng)上招來的,他們都很優(yōu)秀,年齡也都比自己大,但大家都習慣喊自己“張總”。
“張總”這個名詞對一個21歲的大學生而言,是不是有些“刺耳”?張美英笑著對記者說,這其中飽含了一種肯定,一種對人生積極務實的肯定。
作為總經(jīng)理,要擔起責任。目前,公司一個月開支要2萬多元,存有20多萬元的產(chǎn)品。目前,在直銷、經(jīng)銷、代理三種運作方式中,張美英加大了代理力度,目前整個銷售前景看好,在河南省境內,已有信陽、商丘、南陽、濮陽代理這種產(chǎn)品。當然,商場如戰(zhàn)場,面對競爭對手,張美英說要穩(wěn)扎穩(wěn)打,踢出前三腳。
可以說,此時的張美英已是身價百萬。
大三女生當上了總經(jīng)理,這條新聞目前已在鄭州大學校園里傳開,大部分同學心生羨慕,當然也有人表現(xiàn)出了擔憂,張美英將怎樣處理學業(yè)與事業(yè)的關系?
這個問題也讓張美英頭疼,怎么說呢,剛剛坐上總經(jīng)理的“寶座”,就要開學了,而事業(yè)正值起始階段。她先是給班主任老師說了這個難題,老師說:從一開始上課我就感覺你是一個很獨特女孩子,你能有今天的成績老師感到高興。但下一步,要處理好學業(yè)與事業(yè)的關系,真不行了就先暫時休學吧……
張美英對記者說:“其實,我真的想上學,目前我正過英語4級,下一步要過6級,還有一個大目標,讀MBA……學業(yè)上,我不會放棄,我會晚上抽時間學習,抽時間補課?!?/p>
談到下一步事業(yè)的發(fā)展,張美英說,因為公司剛剛創(chuàng)業(yè)尚不穩(wěn)定,等業(yè)務開展趨于正常了一定要“擴軍”,在金水路開第二家“聊吧”。至于說進軍省外,前兩天福州有一女孩子相邀,正考慮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