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興
《外國笑話選》中有這樣一則笑話,讀后或許不會引人發(fā)笑,但卻耐人尋味:父親問他的兒子湯姆:“你知道嗎?林肯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孩子?!眱鹤訙坊卮穑骸笆堑?,爸爸,這一點我知道。而林肯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已經是總統了?!?/p>
做父母的,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于是就常常拿一些有名望、有地位、有成就釣大人物來激勵自己的孩子。就像那位父親,或許感到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或許認為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刻苦,希望孩子能以童年的林肯為榜樣,便會那樣去比。應當說父母用心良苦,但是孩子的一句“反唇相譏”,竟將父母的一片愛心擊個粉碎。當然,兒子的話并不完全正確。老子沒混出個模樣,也不能因此便剝奪他們教育子女的權力。
但教育子女,也確實得講究一點科學,得尋求一個好的方法。拿自己的孩子和大人物的童年去比,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的去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童年時的大人物或別人家的孩子那樣刻苦,那樣聰明,用心雖好,但往往由于對孩子要求過高,而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時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我國有句老話“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這話雖然說得直白,卻有很深的哲理,可惜常常不被人們重視。人的個性差異太大了,有些事不是誰都能做得了的。總統,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像林肯那樣出類拔萃的總統。更是少而又少,任你怎么樣發(fā)憤;怎么樣努力,恐怕也難以達到那樣的境地。所以最好不要拿孩子和那些出類拔萃的人物相比。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長處和優(yōu)點,也不是自己的孩子都能學得來的,所以最好也別和他們去比。
因為這樣的比有很多的弊端。一是容易將孩子比得矮人三分。和杰出的人物比,孩子可能感到自慚形穢;和同齡的孩子比,也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這樣,孩子怎么會有好心境、好情緒呢?而好心境、好情緒,又常常是做人有尊嚴、生活有樂趣、學習有效率的前提。二是容易將孩子比得失去自信。自信心,是孩子最為重要的心理品質,而這又往往是靠著經常體驗成就感培養(yǎng)起來的??床坏胶⒆拥倪M步,不去肯定他們的些微成績,總是數落這也不如別人,那也差人一等,孩子的自信心怎么能真正地樹立起來呢?
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在他的《教育孩子四十條》中,也有這樣一條:“從來不對孩子說,他比別的孩子差?!碑斎唬诤⒆映砷L的過程中,父母出自于內心,讓孩子以出類拔萃的人物為榜樣,向他學習,這對孩子的發(fā)展自然是十分有益的。但這和用挖苦的口氣,拿他人的長處來貶低自己孩子的作法是截然不同的。
想想這則笑話,做父母的也許就會很客觀、很實際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孩子盡心了,努力了,就是好孩子,切不可一味地苛求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