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維涓
法制類報紙報道離不開案件報道。筆者所在的中共廣西區(qū)政法委主辦的《廣西政法報》,除了一些重大案件作為要聞稿發(fā)外,還按案件的不同類型設置不同的報道專欄、專版,如:法制焦點、權益關注、經濟與法、華夏要案、法制生活、律師廣角、律師在線、法海觀潮、以案說法等。
案件,是指有關訴訟和違法的事件。案件報道屬于社會新聞的范疇,是社會新聞中的法制新聞。由于案件報道是曝光社會的假、丑、惡的一方面,其在新聞中的特殊性、重要性,很容易引起社會的強烈關注和震動,以及在新聞實踐中其涉訟新聞侵權的比例的增多,有必要引起法制類報紙的新聞記者特別的注意。
我國對案件的報道有著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和新聞宣傳紀律,一些基本的"游戲規(guī)則"必須遵守,否則不但與新聞宣傳紀律相背,還會觸犯法律法規(guī)構成新聞侵權。因此,法制類報紙的案件報道尤其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即案件報道要"守法"。
一、法制類報紙案件報道的"游戲規(guī)則"
1.從正面入手選擇案例報道
案件報道不宜過多過濫,要為法制宣傳和普法教育服務。1994年3月15日頒布的《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署關于加強管理進一步辦好報紙"周末版的"意見》中規(guī)定:"不允許刊登淫穢、色情和渲染兇殺、暴力等有害讀者身心健康的內容。"1995年2月20日頒布的《新聞出版署、司法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法制類報紙管理的通知》第二條規(guī)定:"法制類報紙在宣傳報道中,要弘揚主旋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要堅持報道宗旨,努力為主管部門的本職工作和本地區(qū)的法制宣傳普法教育服務。要為讀者提供各種學法、守法、執(zhí)法的信息和知識,指導群眾更好地學法、用法。"第三條規(guī)定:"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大力宣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刊登案例要采取正面分析的方法進行正面教育,不得渲染兇殺、暴力,不得進行格調低下的性描寫,不得刊登裸體照片。標題和圖片設計要堅持健康高雅的格調。"這里針對法制類報紙的案件報道的宗旨作了規(guī)定。
2.案件報道不得擅闖法律禁區(qū)
案件報道由于涉及法律問題,涉及罪與非罪問題和公民與法人的權利問題,因此,案件報道必須合法,必須在報道中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要求審查報道內容,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guī)定,注意保護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以及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對法律和法規(guī)規(guī)定了的禁區(qū)不能擅自闖入,比如,對犯罪行為和破案手段不能作過細描寫,對一些特殊案件報道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尤其是一些重大案件、涉及隱私案件,法律上還作了專門的規(guī)定。中央宣傳部1993年曾作出規(guī)定:"新聞報道中對犯罪細節(jié)不要作過細的報道。各種過細的描寫,有傳播、誘發(fā)犯罪的副作用,今后凡涉及犯罪案件的報道,不要披露作案細節(jié)和有關部門特殊手段。"1999年再次規(guī)定:"新聞報道中不要對犯罪行為作過細描寫,過細的報道有傳播、誘發(fā)犯罪的副作用。"對以下兩方面尤其要注意:
一是對涉及未成年人的報道要嚴格遵守有關法律規(guī)定。如:199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條規(guī)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第四十二條規(guī)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決前,新聞報道、影視節(jié)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1991年1月26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試行)》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少年刑事案件的訴訟案卷材料,未經批準,不得隨意查詢和摘錄,不得公開和傳播。"
二是在案件報道中特別要注意對受害人尤其是特殊群體的保護。我國在法律中對受害人尤其是特殊的保護群體如未成年人、婦女、老人、殘疾人等都有對其權益專門的保護法或保障法,在案件報道中如果受害人是這些特殊保護人群就必須注意遵守法律規(guī)定,避免案件報道對他們造成的新聞侵權傷害。
3.案件報道必須尊重司法程序和避免"媒介審判"
案件報道不能干擾司法公正,新聞記者和新聞單位必須按規(guī)定尊重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司法權力。還有一些具體的規(guī)定也必須遵守。比如,1993年頒布的《法院法庭規(guī)則》第十條規(guī)定:"新聞記者旁聽應遵守本規(guī)則。未經審判長或者獨任審判員的許可,不得在庭審過程中錄音、錄像和攝影。"1992年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依法文明管理看守所在押人犯通知》第七條規(guī)定:"各地對外宣傳報道務必嚴格審查,未經批準,任何人不準到看守所采訪、參觀和進行宣傳報道活動。"國家公檢法三家單位1990年下發(fā)的《關于嚴格控制在死刑執(zhí)行現(xiàn)場進行拍攝和采訪的通知》第二條規(guī)定:"嚴禁新聞記者到刑場采訪、拍照、錄像,特殊案件確因宣傳需要,新聞單位要求提供照片和錄像資料的,由法院酌情提供,用完收回,新聞稿須經法院審核。"《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第三條"遵守憲法、法律和紀律"中也規(guī)定:"維護司法尊嚴。對于司法部門審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決之前作定性、定罪和案情的報道;公開審理案件的報道,應符合司法程序。"
記者只能客觀報道案件內容而不能代替法官"審判"案件。在法院未作審判前,記者的報道不能搶先發(fā)表,更不能用上給案件定性的評價和判斷,以此來誘導讀者。
4.案件報道要確保真實性和規(guī)范法律用語
對案件報道尤其要注意對所敘述的內容的真實性。在案件報道中,或者因為記者對案件情況掌握得不詳細,或者對有關司法機關提供的案卷材料寫作時摘錄取舍不當,或者因為語言敘述的感情色彩等,都會被案件涉及的當事人認為侵害其名譽權等,因此在案件報道中要力爭報道內容真實準確,符合事實和法律規(guī)定,并且在報道時就做好證據(jù)的搜集,只有有證據(jù)證明的新聞真實才是法律的真實,才會在訴訟中站得住腳。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證據(jù)有如下幾種: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等。
在案件報道中,還要注意規(guī)范法律用語。一些帶有感情傾向的措詞褒貶案中人,或對案件性質的認定等也會引起案件的當事人的名譽權訴訟。在很多新聞官司案例中,由于新聞用語用了一些諸如"敗類"、"歹徒"、"惡兇"、"罪犯"、"變態(tài)狂"、"勞改釋放犯"、"犯罪分子"、"盜竊犯"、"小偷"等未被法院認定的不規(guī)范的法律用語的稱謂和定性語言,而造成新聞侵權。在法官未作審判前,在案件報道時應注意:只有法院認定的事實才是事實,法院的判決生效后 ,法院認定的"罪犯"才能稱其為罪犯。在此之前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紀檢監(jiān)察機關等部門所認定的事實,如要引用,只能冠以"涉嫌"來處理,并交代出新聞來源的政法機關;其案件當事人也只能是"犯罪嫌疑人",而不能稱其為"罪犯"。要加強對新聞官司的防范,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精力的消耗,避免為新聞官司所累所困,記者采訪和寫作新聞時必須增強法律意識,以便能在履行新聞報道工作和新聞輿論監(jiān)督職責的同時,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二、法制類報紙案件報道的注意事項
為了確保在案件報道中遵守"游戲規(guī)則",我們在法制類報紙的記者在新聞工作中還要對以下事項多加注意:
1.新聞采訪方式的合法化
注意采訪方式的合法化,真正把采訪工作作為記者的職務行為來按規(guī)定履行手續(xù)。新聞記者采訪,必須有完備的采訪手續(xù),如帶好記者證,必要時候還要開好介紹信。一些重大案件的報道,要向所在新聞單位的部主任甚至老總報告征得同意。
除了有完備的采訪手續(xù)外,記者在采訪時還要注意采訪方式的合法性。采訪方式包括索取材料、記錄、錄音、錄像等,都必須以合法的手段取得采訪的材料,不合法的手段所取得的材料不能作為新聞官司中在法庭上出示的證據(jù)。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六十八條規(guī)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jù),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jù)。"這就要求我們新聞記者在采訪活動中,一是不能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方法采訪,如違反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侵犯他人隱私;二是不能以法律禁止性的方法采訪,如擅自將竊聽器安裝到他人住處竊聽。
2.采訪現(xiàn)揚的提留證據(jù)
由于法制類報紙的特性和案件報道的特性容易引起新聞的糾紛,因此新聞記者從采訪的第一步起,就必須注重案件報道時提留采訪證據(jù)。
一是做好采訪記錄。作為記者,記好采訪筆錄是新聞寫作的需要,也是日后為避免新聞官司的第一手證據(jù)材料。采訪筆錄要全面、翔實,字跡要清晰,雖然是記給自己看的,也盡量不要在上面涂來涂去,并且要在每次采訪前記好時間(包括年月日,甚至是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幾時幾分開始,至幾時幾分結束)、地點、在場的有些什么人。這些具體的記錄會幫助日后回憶起來清晰可辨。在做采訪筆錄時,要問清和核實新聞的主要事實,特別是有關時間、地點、人名、職務、職稱、數(shù)據(jù)、主要情節(jié)等。做好采訪筆錄是幫助記者全面采訪的重要手段。有些記者自以為記憶力好,采訪時記錄做得不完全,事后憑著自己的模糊記憶來寫稿 ,這樣很容易出現(xiàn)事實差錯,給日后纏上新聞官司留下隱患。
二是注意采訪錄音、錄像。采訪時,最好要通過明示或暗示的方法,征得對方同意,進行錄音。如果報社記者與電視臺記者同去采訪敏感問題最好,還可借助電視記者錄像。征得同意錄音、錄像,可以作為法庭的證據(jù)。往往有的事情會這樣:開始采訪對象同意接受采訪,而過后報道刊播后或由于自己反悔或由于受到某種壓力或由于其他情況變化,而不承認自己所說過的話,這時錄音、錄像就會起到固定證據(jù)的作用。
三是請被采訪人簽字和單位蓋章。在采訪記錄或寫成的稿件上請被采訪對象簽名同意發(fā)表或有關單位蓋上公章證明屬實,這樣一旦日后打起新聞糾紛,也可作為證據(jù),即使內容有所不實,提供材料的被采訪人或審核蓋章的單位也要負一定責任,從而減輕記者和新聞單位的責任。
四是留存原稿和相關材料。對原稿的保存是應對新聞官司的第一手證據(jù),尤其是在原稿上經采訪對象同意簽字或經有關單位審查核實蓋章,更能成為重要的證據(jù)。與原稿同樣重要的采訪時收集的反映情況的讀者來信和相關材料,如一些內部資料、總結、報表等,都是重要的證據(jù),要與原稿妥善保存?!睹穹ㄍ▌t》第一百三十五條對民事案件的訴訟時效規(guī)定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為兩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因此,對原稿和相關材料的證據(jù)保存至少要保存夠訴訟時效的兩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