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說到散文的現(xiàn)狀,往往會用一個“熱”字來概括。關于散文的話題,人們已經做了不少文章。綜觀現(xiàn)代文學史,幾度出現(xiàn)的散文熱,都和當時的社會變革、思想風尚密切相關,并不僅僅是散文自身演進的結果。和以往出現(xiàn)的散文熱不同的是,以市場為主導的媒體的介入和推動,使20世紀90年代的散文熱具有濃列的商品氣息。這既導致了散文得以打破多年形成的單一模式,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格局,又使散文擺脫不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場法則,形成新的重復和單調。正像一切熱鬧的潮流都具有遮蔽性一樣,被媒體炒熱的散文,也極大遮蔽了其他狀態(tài)下的散文寫作。
“后散文文叢”所關注的正是這樣一些散文——遮蔽在媒體散文后面的散文。它們的作者具有獨立的價值判斷和藝術追求,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堅持這樣的追求。他們的寫作并不迎合媒體的需求,甚至不照顧讀者的傳統(tǒng)閱讀習慣。他們能夠做到的,是保持寫作的尊嚴。他們相信,即便是商品社會,散文的作者和讀者之間,也不應單純是制造商與消費者的關系。他們將讀者視為心靈上的朋友,也把自己看作自己的朋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不需要包裝與叫賣的。他們的文字,原本存在于私我與友朋之間,只是偶然的機會,才進入公眾的視野。透過他們慣常使用的詞語——細草、夜晚、池塘、黃昏等等——多少能夠感覺到他們潛在的生存狀態(tài)與寫作狀態(tài)。正是這種潛在的狀態(tài),注定了他們被遮蔽的命運,也使他們的文字,在這眾聲喧嘩的世界,保有一股難得的清寂之氣。
無論怎樣,“后散文文叢”的出版至少證實了這樣一種判斷:優(yōu)秀的散文不只熱在報刊上,鬧在評獎中,它們還以各種方式存在于民間。散文是無需悲觀的,繼續(xù)發(fā)現(xiàn)它們,舉薦給讀者,是我們出版工作者的使命。
“后散文文叢”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3.1
在細草間 沉河著 17.00元
夜晚灼燙 黑陶著 18.00元
恐懼的斷片 蔣浩著 12.50元
漫游的燈盞 汗漫著 16.50元
靈魂的地址 陳洪金著 14.00元
云南黃昏秩序 雷平陽著 14.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