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聲/編譯
1815年6月18日是個令人難忘的日子,歐洲經歷了23年的戰(zhàn)爭之后,英國、荷蘭和普魯士的軍隊集結在滑鐵盧,拿破侖的軍隊面臨滅頂之災。晚上10點,戰(zhàn)斗結束,法國人戰(zhàn)敗,傷亡慘重,戰(zhàn)場上留下了5萬死傷者。但有人卻暗自額手稱慶,他們就是大發(fā)戰(zhàn)爭橫財的牙醫(yī),戰(zhàn)爭給他們帶來了滾滾財源。
19世紀初,牙齒有殘缺的有錢人都愿意出高價獲得一顆堅固完好的假牙,最理想的假牙材料莫過于從戰(zhàn)場上得到的人牙。人的牙齒,特別是門牙的市場需求很多時候供不應求,連年的戰(zhàn)爭填補了牙齒的供應短缺,滑鐵盧之戰(zhàn)對于當時的牙醫(yī)們來說不啻是天上掉下來的意外之財,不但足以供應整個歐洲,還漂洋過海,越過大西洋,遠銷世界其它地方。
滑鐵盧之戰(zhàn)對于某些人來說,真是一個絕好的時機。戰(zhàn)爭結束之時,夜幕已籠罩大地。對那些“清掃”戰(zhàn)場的人來說,他們所干的一切都可以在人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進行,黑夜中人影憧憧在滿地的死尸中來回轉悠,收集著士兵的武器,從陣亡士兵染滿血跡的制服里尋找著值錢的東西。在這之后,來了最后一批褻瀆死者的人,他們找尋著并拔下那些完好無損的門牙,揣入口袋,其動作的敏捷和專業(yè)令許多專業(yè)牙醫(yī)都驚嘆不如。
從死者身上取下牙齒裝到活人口中這種做法并不新鮮,但這次的規(guī)模是空前的。流入市場的牙齒多得像潮水一樣,以至于這種用舊牙齒制成的假牙有了一個新的名稱:滑鐵盧牙齒。顧客并不因為其來自死人身上而望而生畏,相反,卻成了有利可圖的促銷手段。在人們看來,與那些從腐爛在墳墓里的病死人身上或被掛在絞刑架上的犯人身上得到的牙齒相比,那些死于炮火和軍刀下的健康強壯的年輕人的牙齒當然要好得多了。
18世紀后期和19世紀初葉,人們很害怕牙齒掉落。沒牙的人臉頰內陷,顯得未老先衰。沒了牙齒,說話口齒也不清。上流社會那些牙齒不全或掉光的人,寧愿整天閉口不言,也不愿讓自己光禿禿的牙床暴露在人前,對那些出得起價錢的人來說,最好的選擇當然是搞一副假牙。
但是一副假牙要配得合適卻不容易,假牙與真牙畢竟不同,有時它們也裝得不夠牢固,吃東西時得分外小心,一副假牙有時是用整塊象牙或獸骨雕刻出來的。獸骨和獸牙最大的缺點是其表面沒有琺瑯質,裝上以后很快就會朽壞,結果是口中產生異味。當時上流社會流行手拿扇子搖晃的風氣因遮掩壞牙或異味的需要而更為盛行。而用人的牙齒制成的假牙卻沒有這樣的缺憾,人牙看起來漂亮,耐磨損,能在較長時間里保持其色澤,但是它們同樣會壞,到后來,還是需要用新的假牙將它們換下來。
牙醫(yī)們最需要的是源源不斷地人牙供應,由于牙源總是供不應求,其價格一直不菲。有時,窮人會被勸說賣掉他們自己的好牙。1783年,有個牙醫(yī)在紐約的報紙上刊登廣告,出價兩幾尼一顆求購完好的牙齒。只有那些走投無路的人才會出售他們自己的牙齒,當然,如果是盜取死人的牙齒,則不必費事游說了。
對那些精明有眼力的需要牙齒的人來說,從戰(zhàn)場上獲得的牙齒是再理想不過的了,fH他們并不總能如愿。許多二手牙來自停尸間、解剖室和絞刑架。最大的牙齒供應者是那些盜竊尸體后賣給醫(yī)學院的人,即使所掘得的尸體高度腐爛不能供解剖之用,他們把牙齒取下另賣還能得到相當可觀的一筆收入。
阿斯特禮·庫珀是19世紀早期的一位著名的外科醫(yī)生。他從那些掌握著一批掘墓盜尸者的人手上買到尸體,而牙齒則流向別處。根據他侄子布蘭斯貝,庫柏所著的《阿斯特禮·庫珀生平事跡》中所述,那些盜尸出售供解剖之用的掘墓盜尸人有時并不想大費周章將尸體帶走。書中這樣寫道:“盜尸人有時并不想得到整個尸體,因為在那時,僅靠出售牙齒所得,就足以與盜尸掘墓這一行的風險和麻煩相抵了。那時,倫敦的牙醫(yī)都從這些人手中購買牙齒?!碑斎?,不用說,牙醫(yī)們是絕對不會承認這一點的,他們信誓旦旦地向病人保證,他們手中的牙齒來自最安全可靠的途徑——戰(zhàn)場。
滑鐵盧戰(zhàn)爭之前,半島戰(zhàn)爭(1808—1814年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拿破侖戰(zhàn)爭)已提供了大量的牙齒來源,那些虎視眈眈的獵牙者追蹤在軍隊后面,一俟活著的人撤離戰(zhàn)場,他們就進入戰(zhàn)場收集陣亡者的牙齒。《阿斯特禮·庫珀》一書中引用一位獵牙者的話:“只要有人打仗,就不怕搞不到牙齒,有人被打死,我就趕快取下牙齒?!币粫r之間,牙齒供過于求,許多牙齒被裝進桶里漂洋過海去尋找新的財路。1819年,美國的牙醫(yī)L·S·帕姆勒——潔牙線(用以保持牙縫清潔的扁形軟線)的發(fā)明者曾說過,他就擁有千余顆牙齒,“它們都是從死在戰(zhàn)場上的人身上取下來的,老老少少的都有?!?/p>
在這個時候,最早的瓷質牙齒已經出現(xiàn),早期的瓷牙太白,也太脆,咀嚼時會發(fā)出刺耳的聲音。后來,在1837年,倫敦的假牙制造者克萊迪斯·阿希出于對人牙交易的深惡痛絕,完善了瓷牙的制作工藝,發(fā)展了瓷牙的商品化生產。
即便如此,人牙交易還是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下半葉。19世紀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期間,人牙交易量急劇上升。1865年,據當時的《蓓爾美爾報》報道,倫敦的一些牙醫(yī)仍然不愿轉而使用瓷質牙齒,因為他們又有了一個新的人牙來源:在大西洋彼岸,牙齒掠奪者們正忙得不亦樂乎。他們跟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雙方軍隊的后面,忙著“打掃戰(zh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