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必去參觀的地方。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一處仿宮殿式建筑群,占地約一萬多平方米,除有正館展覽大樓和圖書文獻大樓外,還有至善園、至德園供觀眾游賞。另外還有行政大樓、上林賦餐廳、后樂園、汽車停車場等行政后勤服務設施。圖書文獻大樓配有圖書館供查閱資料。應該說,規(guī)模相當之大。這個建筑群1962年開始建設,1965年落成使用,歷時三年多。
正館展覽大樓平面似個寶鼎。樓高四層,前為展廳,后為文物貯藏庫。白墻綠瓦,頗有些江南風味及民族特色。但仔細觀望,總感到缺少點什么,后認真與我曾參觀過的北京故宮、沈陽故宮相比,好像是缺少了點帝王氣勢和皇家風韻。白墻綠瓦雖然淡雅,但不如紅墻金瓦威嚴;樓頂上的小樓閣雖然使建筑具有了起伏,但沒有正陽門樓、箭樓宏偉。只有樓前廣場上六根白石柱組成的牌坊還有點氣勢和特色。
眾多建筑之中,我們只參觀了正館展覽大樓的各個主要陳列室。這里的陳列室分常設陳列室和特展陳列室兩類。常設陳列室有“商周青銅器”、“漢至五代陶器”、“宋元明清瓷器”、“中國歷代玉器”等,不定期的有“圖書文獻”主題特展和“書法繪畫”特展。
在一層,我們參觀了華夏文化與世界文化依時代次序排列、對比的展覽,了解了人類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參觀了商周1500年間具有代表性的青銅器,其中有盛名遠揚的“毛公鼎”;參觀了西周金文特展,看到了西周銅器及銘文,了解了西周金文在中國古文字中的地位。在二層,我們參觀了漢至五代的陶器展,展品中有珍貴的漢代釉陶、魏晉南北朝的青陶和唐三彩等精品;在鈞窯瓷器特展中,有不少稀世之寶;參觀了宋元明清瓷器展,見到了稱為世界之冠的官窯瓷器精品;參觀了每季換展的書畫特展,當時展出的是清代劉墉書法和祖籍福建漳州的林宗毅、林誠道父子捐贈的書畫。在三層,我們參觀了明清時期工藝精湛的竹雕、木雕、象牙雕、犀角雕;參觀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清代的玉器,看到了形姿、色澤均可亂真的絕世無雙的“翠玉白菜”;參觀了設計精巧的“多寶格”展。多寶格是收藏各式珍玩的一種小櫥柜,展品中不乏做工小巧的精品,形狀和所用材料也是多種多樣的。
在各個展室,展品琳瑯滿目,精美無比,然而,這些展品僅是臺北故宮收藏中的一小部分。臺北故宮收藏的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器、文玩等多達7萬件;書法、繪畫、織繡等近1萬件;圖書文獻近57萬余件,其中包括四庫全書和善本圖書等,共計64萬余件。這許許多多的國寶,都是蔣介石南逃時從北京故宮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館和承德避暑山莊等地運去的。
我們在展廳里看到了許多外國人也在參觀,解說者有講北京普通話的,有講聽不懂的閩南話的,也有講日語和英語的。展廳里很干凈,展品布置大方有序,每個展廳都放有中文和英文兩種文字的活頁說明書,參觀者可自行拿取。這些說明書有講展品的說明,也有論述評薦的論文,對參觀者了解展品、增長知識都有幫助。在我所取的十幾張說明書中,有“商周青銅禮器”、“魏晉至五代陶器”、“明清雕刻”等展覽的文字說明,還有題為《筆有千秋業(yè)》論說我國書法發(fā)展的文章和講解我國瓷器發(fā)展的文章。很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篇題為《文存周金》的文章中,詳細講述了青銅器銘文對漢字發(fā)展的影響,介紹了500字的“毛公鼎”舉世最長銘文的價值。還有一頁說明文字是講述殷墟遺文——甲骨文的,不僅介紹了甲骨文的發(fā)現和研究情況,還在“甲骨文小百科”中通俗淺顯地解答了“甲骨文是什么”、“甲骨文的內容”、“甲骨文的時代與地點”、“甲骨占卜的習俗是商代特有的嗎”等問題,同時還配有實物畫圖,介紹閱讀甲骨文的方法??吹贸?,這里的管理很好,也感覺這里管理人員的業(yè)務水平很高、工作很出色。
參觀回來,心里又悲又喜,悲是由于祖國的領土被人為地分割開,使故宮的瑰寶也被分割兩地;喜的是在這里看到的這些傳世之寶保管得還很完好。同時也真誠地希望祖國盡早和平統(tǒng)一,使祖先們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能夠統(tǒng)一管理,合為一家。就是將來分展于兩地,作為中國人,也都可以隨心參觀和欣賞。
(責編 張愛國)
(題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谷威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