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幅反映晉西南黃河岸邊的勞動人民世代與大自然抗?fàn)?、?zhàn)勝自我、生生不息的風(fēng)情畫卷。這幅畫卷至今已畫了1800余年,而且還將繼續(xù)畫下去。它的作者就是匼河人。
匼河村位于晉西南端的芮城縣風(fēng)陵渡鎮(zhèn),因北、西、南三面環(huán)繞黃河水而得名。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村里有個節(jié)日,民間俗稱\"背冰\"、\"亮膘\"、\"三社廟會\"。新聞媒體稱它是\"中國的狂歡節(jié)\",\"黃河岸邊的奧林匹克\"。別看匼河僅是黃河拐彎處的一個村莊,地方雖小,名字卻撂得很響,這是因了下面幾個原因:
匼河背冰的民俗已沿襲了1800余年,每年這天,為了一睹廟會盛況,從中央到省、地、市的新聞媒體及晉、秦、豫三省交界處十里八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都從四面八方朝這里涌來;
1993年,我省學(xué)者發(fā)現(xiàn)并確認匼河北垣為春秋早期秦晉交戰(zhàn)的羈馬古城遺址,距今大約已有3000年的歷史;
1957年,我國考古學(xué)家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砍斫器、刮削器,大、小三棱器等石器及動物化石,代表了一種文化性質(zhì),稱\"匼河文化\",它上承西侯渡文化,下與丁村文化有一定淵源,距今已有60萬年歷史;
匼河西北二里許,是聞名世界的西侯渡遺址,距今約有300萬年的歷史,比云南的元謀猿人還早。
據(jù)考證,匼河背冰始于東漢光武帝年間。民間傳說,那時黃河水泛濫成災(zāi),居民流離失所,幸虧東岳大帝(泰山神)黃飛虎神威顯靈,迫使黃河水后退數(shù)十里,百姓才得以安居樂業(yè)。為紀念功勛卓著的泰山神,匼河及附近的陰賢、西陽村民集資,于建武二年二月二日修成了一座泰山神廟,并改村名為永寧堡,希望永遠安泰平順。每年這天,三社村民大興祭祀活動,期盼神靈保佑,怯災(zāi)降福,人壽年豐,世代沿襲至今。
匼河廟會從正月二十八日,即泰山神圣誕之日開始,由三社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祭祀慶典。
圣誕這天,從獻殿至大殿門前,要擺設(shè)三排供桌,有二、三十張之多,陳列的祭品有養(yǎng)了三年的全豬、全牛,山珍美饈,佳茗名品,祭禮活動一直延續(xù)到二月初四。期間,神廟大殿內(nèi)外,鼓樂之聲不斷,并有戲班伴隨演唱。民間二月二龍?zhí)ь^之日,為慶典全盛之時,俗稱\"背冰\",即謂此日。
匼河背冰具有非常傳奇的地方色彩。按照傳統(tǒng)程序,最前面是龍鳳方旗,由三社內(nèi)年歲最高的老者持舉。隨后是持長桿三眼土槍的土炮隊開路。再后為東岳大帝的儀仗隊,第一匹鞍座華貴且雄偉威武,稱之曰神馬,一武士牽引,不準騎人,只插一令旗,據(jù)說專供泰山神騎乘;第二匹名為丁馬,供一品官員騎乘;第三匹為弓馬,騎一挎弓武士。儀仗隊有鑼鼓伴隨。
緊接著是小傘和背花,各有五名童男搭舉。小傘和背花上皆綴列著金銀首飾,如珍珠、瑪瑙及寶玉、翡翠之類,名為\"亮寶\",系三社村民爭相捐獻之薈萃,以示心誠,祈求上天消災(zāi)賜福。其后是包著棗紅頭巾,著緊身衣褲的精干士卒,他們身背大鑼,數(shù)步一敲,顯得莊重肅穆。再后是兩頭大馬隨行,名為圣旨馬和玉印馬。隨之是兩列四十八對執(zhí)事,即華蓋、香幡、日月旗、金瓜、鉞斧、朝天登等,井然有序,浩浩蕩蕩,宏偉壯觀,儼然一派圣駕出京之勢。尾從是一隊背花鑼鼓,花團錦簇,艷麗奪目。其后是\"背信子\"方隊,即大人們肩背一長棍,上立一小孩,裝扮成古戲中各種角色,表現(xiàn)民間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
再后是三節(jié)鑼鼓。開頭是\"龍鳳扇\",由童女化妝為宮娥執(zhí)搭,分列左右。相隨是一位身強力壯的后生搭一面大型七彩\"萬人傘\",亦名\"黃羅傘\",周圍懸掛各種顏色的絹布幔,書寫廟會布施的人名和金額,昭示村民對神靈的虔誠,褒揚其功德。最后是抬護神駕上廟。神駕內(nèi)是東岳大帝黃飛虎塑像,數(shù)十名三社精壯強健的后生輪流抬護,一班六人,四人抬兩人護。值班抬護者,闊步英發(fā),龍騰虎躍,以展現(xiàn)東岳大帝黃飛虎的赫赫神威,一直抬護到廟內(nèi)大殿歸座。至此,全盛大典結(jié)束。
我的老家距匼河僅十余華里路,有幸首次目睹這一民間盛典,已是1988年的春天。其時我剛到山西日報社工作不久,回晉南探親,打算農(nóng)歷二月初二從風(fēng)陵渡乘火車返回太原。當(dāng)天上午,當(dāng)我乘坐的公共汽車行至風(fēng)陵渡鎮(zhèn)附近時,路上擠滿了前來趕廟會的人,車已無法向前行駛,司乘人員招呼乘客:今日是匼河背冰,路上人太多,請大家在此下車。于是我跳下車,擠在人群中觀望。
正午12時,隨著幾聲震天土炮轟轟作響,匼河背冰開始了。但見彩旗獵獵,遮天映目,儀仗肅然,節(jié)制有序。三社族長當(dāng)首,大型彩車隨行,三眼土炮凌空震響,鑼鼓聲驚天撼地。隨后是一節(jié)節(jié)方隊,背花鑼鼓,背信子,跑旱船,跑走馬,雜耍等,宛如一字長蛇陣,五花八門,多姿多彩,令人眼花繚亂,煞是壯觀!
近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的改善,匼河背冰已大大異于往昔,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出匼河人銳意進取的開拓風(fēng)采。新編排的節(jié)目有《雞彩車》,上面大書\"聞雞起舞\";有宣傳國策的《優(yōu)生優(yōu)育奔小康》,有教育晚輩敬老的《墻頭記》;還有提倡老年人喪偶另婚的《花甲戀》,以及具有極強的經(jīng)濟意識的《下海闖市場》諸多花樣,令觀者耳目一新,精神振奮。
匼河背冰的氣氛自始至終為別具一格的鑼鼓聲所渲染。鑼鼓的敲法古相奇特,即上下挑擦,擊出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俗稱\"撇鑼鼓\"。鑼不是用手提,而是用山桃木彎成弓形,用彩紙纏裹,根部系于腰際,稍端彎曲從頭部上面伸出,用五彩紙制作成枝、葉、樹狀,花叢中似懸掛著明鏡,枝杈間系掛鑼帶,鑼垂于胸部,左手護之,右手持鑼錘上下挑擦,名為\"背花撇鑼\"。
《續(xù)漢書·輿服志》記載,東漢皇后盛裝謁廟時的首飾有\(zhòng)"步搖\",其形制是山狀的基座上安裝繚繞的桂枝,枝上串有白珠,并飾以鳥雀和花朵,與匼河人\"撇鑼鼓\"的頭飾極為相似,可見有其溯源處。
背冰這天,三社村民男女老幼皆可縱情狂歡。姑娘們、媳婦們一改平日羞怯、溫順之態(tài),皆濃妝艷服,飾演傳統(tǒng)的民歌、小戲,且相互斗嘴、戲謔、耍鬧,一副詼諧滑稽的嬌憨態(tài),大有惹人發(fā)笑的潑辣丑旦模樣。年輕后生則別出心裁,或?qū)⒆约夯b成古代人最崇拜的偶像,諸如天神、圣仙、良臣、名將種種造型,或騎馬,或乘車,或坐轎,或抬杠。其中最惹眼的是這樣一群后生:腰系獸皮,著短褲衩,有的背扛大冰塊,有的扛鍘刀,有的扛大檁,有的扛門板,有的肩挑石門墩或石磨,有的代替牲畜肩扛石碌碡,每個人負重都在上百斤或幾百斤,在古樸奇特的\"背花撇鑼\"聲中,走街串巷,沿途表演,爭領(lǐng)風(fēng)騷,出盡風(fēng)頭,顯示出一派粗獷、強悍、剛毅的大無畏氣概。
背冰活動進入高潮,鑼鼓聲愈發(fā)高昂激越,環(huán)宇似的震撼中顫悠浮沉。化裝成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與傳說中的神仙、大圣們,在鼓樂聲中翩翩起舞,極像一副動人心魄的荒誕劇,又如\"天方夜譚\"般離奇,更似\"桃花園\"的飄逸仙韻,遠古與現(xiàn)實,野蠻與文明,夢幻與追求,迷信與理智,此時此刻相互撞擊,相互融合,交織成一幅幅光怪陸離的人類與大自然既和諧又抗?fàn)幍慕k麗畫面。
在觀看背冰表演過程中,我突然想到在逝去的1800年間,人世滄桑發(fā)生了多少巨變,匼河人緣何能把他們的習(xí)俗保持了這么長久而又魅力四射?我想起\"北京人\"的報告中的這么一段話:\"我們的祖先在與自然抗?fàn)幍倪^程中,生存最艱難的日子便是冬季,因為冬季的嚴寒會奪取他們當(dāng)中一部分人的生命。\"匼河人的祖先在長期的繁衍生息過程中,除了與大自然的嚴寒作斗爭外,還要與多災(zāi)多難的黃河水作斗爭,久而久之,形成了他們粗獷強悍的性格。一代一代的匼河人,他們的血管里流淌著祖先不屈的血液,所以在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春寒料峭、乍暖還寒的日子,背冰便成了他們向世人展示自己個性和魅力的最好途徑。
(責(zé)編 東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