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要:彭述圣與西安棋王趙栓柱印證棋功,因棋會友,成為忘年交,并饋贈銀兩,勸其做小買賣謀生。彭翻閱《象棋譜大全》,感觸良多。
第十九回:漫話弈林 述圣心馳神往
籌措盤纏 和生煞費思量
看了《象棋譜大全》,彭述圣不禁為謝俠遜對象棋的貢獻精神所感動,同時對全國各地的象棋活動也產生了濃厚興趣。
由于他足未出蘭州,故對外界知之甚少,但王和生先后六年在北平、南京求學,視野自然開闊多了,應師友叮囑,能說會道的王和生打開了話匣子。
北平、南京一度是歷代帝王建都之地,民國時期,這兩地更是政治文化中心,拋開大的方面不說,僅棋藝交流來看,也屬比較活躍的中心,同時也輻射毗鄰。
先看北平,從清朝末年,無論宮廷寺院、市井商賈,都有棋事活動。老輩棋手如傻貝子者,嗜棋如命,民間曾流傳他大戰(zhàn)了然僧的故事。到了近代,則有孟文軒“一手遮天”,二十年代后,張德魁、那健庭一時瑜亮,還有“三杰”、“八猛”之說。
北平的棋攤和茶館很多,幾乎每個茶館攤檔都有一二名手坐鎮(zhèn),故能經常吸引外地高手攻擂,但大都討不著便宜。
至于南京以及長江以南的棋壇則更加活躍,比較早期的鎮(zhèn)江高手巴吉人(約大彭10歲),綽號“巴不斗”與揚州人稱“索無敵”的象壇高手索萬年在好事者的撮合下,大戰(zhàn)三日,未分勝負,一度傳為佳話。
民國初期,索萬年銷聲匿跡,巴吉人投河慘死。代之而起的名家則有浙江永嘉的林弈仙(小彭5歲)、浙江平陽的謝俠遜(小彭14歲)、南京萬啟有,更有“江漢三龍”、“華東五虎”、“粵東三鳳”、“淮陽三杰”等等。
其中,謝俠遜最為出色,他于民國初期即進入上?!稌r事新報》編輯象棋專欄。借工作之便,大量搜集并整理各種棋譜,且大多為手抄本,日積月累終于編輯出版了《象棋譜大全》,為象棋界同仁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善事,同時也結識了眾多棋友,并得到江南棋人的普遍愛戴。
那時候,棋人各自為王,并沒有任何形式的象棋組織,由于謝俠遜表現(xiàn)出眾,也不知是誰的倡議,反正在一片熱鬧聲中,以“滑稽文章”形式成立了象棋總司令部,并推舉謝為總司令,不料此訊見報后,本地外埠棋手紛紛響應。
謝俠遜見游戲成真,也就順水推舟于1928年2月正式宣告成立“象棋總司令部”,并委任一大批名手為“前敵總指揮”、“軍長”、“師長”等等。
此舉雖屬游戲,但影響頗大,客觀上大大推動了全國各地的象棋活動。只可惜蘭州遠在邊陲,不僅未能涉足以上活動,連消息也基本閉塞,哪知道外邊世界如此精彩!
王和生洋洋灑灑說了半天,只聽得彭述圣不斷搓手,乘王和生停頓的空當,忍不住插了一句:“那你認識這些人不?”
和生答曰:“不認識,大都只聞其名而未曾謀面,僅與南京萬啟有下過一局?!豹?/p>
“那你就說說看,怎么下的?”彭述圣追問。
王和生想了想說道:“那還是民國十二年(1923年),我在南京東南大學上學期間,凡星期天喜歡外出,或去有名勝古跡的林園游逛,或去各處的棋攤觀瞧,南京棋攤很多,但水平大都一般,惟獨夫子廟棋攤的攤主比較厲害,圍觀者眾多,攤主年約二十六七歲,與人對弈,神氣活現(xiàn)。我看對方為難,情不自禁支了一招,不想卻惹火上身?!豹?/p>
和生見彭述圣用心在聽,接著說:“那攤主見有人打岔,抬頭看了我一眼,大概見我身著學生裝,便以挑釁的語言激我上場?!甭月砸活D又道:“我當時年輕氣盛,心想我也曾是北平清華學堂的象棋冠軍,何懼你這南京攤主,再說你也大不了幾歲,好在身上還有零錢,這錢可以輸,氣卻不能受,就這樣我與他睹氣下了一盤?!豹?/p>
彭述圣微微一笑,問道:“結果呢?”
王和生也苦笑一聲,說道:“那盤棋我執(zhí)先,原以為南京棋攤上的棋好對付,誰知一交上手才知遇上扎手人物,最后雖絞盡腦汁勉強成和,卻也驚出一身冷汗,總算沒有在棋攤上丟人?!豹?/p>
事后才知道,那盤棋給對方的震動更大,等我下個星期天再去時,攤主已然易人,經我詢問才得知上次與我對弈者叫萬啟有,乃南京城的頭版,我倆糊里糊涂下了一盤,還不知對方是誰,卻也可笑。從那以后,萬啟有也結束了棋攤生涯,開始弈游江南諸鎮(zhèn)與華北各地,遍會各路英雄,成為弈海游龍。
我自此接受教訓,不再輕涉棋攤,誰說棋攤上不藏龍臥虎!我開始注意報刊棋欄,從棋欄里和茶館里知道了許多棋壇秘聞。才知江南一帶與京津方面棋事頻繁,高手眾多……
王和生見彭述圣默然不語,知道已被他介紹的全國棋訊撥動心弦,遂試探問道:“老師若想東征南下,學生當全力促成。”
彭述圣怦然心動,立馬追問:“你真有辦法?”
和生坦然答曰:“不瞞老師,北平、南京我都有些關系,辦法應該不難。至于資費,我在蘭州找找老關系,估計也無大礙。只是老師年事已高,這路途遙遙、車馬不便,恐怕要受罪了。”
彭述圣聞言,呵呵大笑:“和生啊!別看我今年五十有七,卻耳不聾、眼不花,腿腳有勁,只要你有辦法助我成行,路途之苦算得了什么!有幸能會天下高手,余愿已足,死亦無憾?!豹?/p>
和生見老師心志彌堅,說話也擲地有聲:“那好,學生開始聯(lián)系籌集,若無變故,明年開春即可成行?!豹?/p>
在那困難年月,王和生真的有辦法嗎?
我們知道王和生天資聰穎,博學多才,交友廣泛,僅他講授英文課的蘭州大中學校與軍警界內如尋求幫助,似乎不費什么氣力,但他卻繞過了這個圈子,想到了一個父輩人物——世伯劉爾。
王和生本是世家子弟,且多才多藝,很受學者賞識。在清華求學時,曾多次受到學者梁啟超的賞識,和生喜作詩,任分(梁啟超之號)多次為其修改詩句,并笑慰和生:“泰,汝今又失靈矣!”(和生乃字,學名王毓泰)
畢業(yè)回蘭教學,其才能又受到當地另一位學者劉爾忻的賞識。但他們還有另一層關系——王和生之父王樹中與劉爾忻均為光緒年間進士,只不過王樹中放了外任(安徽泰和縣知事,毫州、潁州府并后新合肥道),而劉爾忻則授輸林院庶吉士、編修等職。他倆都從蘭州去,又先后回到蘭州來。
劉爾忻不愿為官,早早于1897年辭官返蘭,在五泉書院設帳授徒并擔任主講。而王樹中亦于1907年離皖返蘭,1911年,民國建立后,出任甘肅督軍署參謀長兼省教育會會長。
此期間,劉爾忻亦被公推為省臨時議會副議長,可他仍不愿為官,不到半年又辭去副議長之職,從此謝絕官事,從事其藝術生涯,并對發(fā)展地方文化教育事業(yè)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yè)傾注了大量心血。
他先后創(chuàng)辦了甘肅省公立圖書館、蘭州興文社、主持修建五泉山工程、舉辦儒醫(yī)精舍和醫(yī)學講習所等一系列文化、教育、福利社團。
當時作為主管省教育工作的王樹中會長曾給予很大支持,二人心意相同,彼此敬重,可惜天不假年,王樹中——這位當年的“王青天”不幸于1917年病逝,劉爾忻挽聯(lián)長嘆“更從何處覓斯人”,可知用情之深。
王和生學成歸來,助兄舌耕,并拜望了劉爾忻世伯,劉見故人之子博學多才,心里暗暗高興,再三囑之,汝若有難,務必找我。
一晃八年過去了,王和生從沒有給劉世伯添一絲麻煩,這次為助彭述圣東征,這才想起了曾許過諾的劉爾忻世伯。
劉爾忻一生倡導文化教育,愛才惜才,當得知王和生為彭高棋助行之事,大為贊賞。且不說和生之求,既使獨為彭壯行也屬善舉,故滿口應允,任由和生安排外地聯(lián)系與行程。
提到劉爾忻,還須說幾句。他不但是一位著述甚豐、治學嚴謹的學者,還是一位語言幽默,飽含哲理的騷人墨客。
五十歲后,他與友好結為詩社,常常分韻賦詩,作詩酒之會。他的詩樸素自然,往往以俚語闌入詩篇、直抒胸臆。他的白話對聯(lián),寫得更為絕妙,僅在修建五泉山時,就根據每座殿宇樓閣的不同情景,揮毫題寫了一百三十多幅對聯(lián),大部分寫得生動風趣、意境高遠。游人觸景品味,往往忍俊不禁,給人以美的享受??上陝觼y“破四舊”,大部分被毀,令人心疼。
這里摘錄幾例:
“青云梯”聯(lián):高處何如低處好,
下來還比上來難。
“臥佛殿”聯(lián):還不起來么?此等功夫怕是懶人都籍口,何妨睡著了!這般時代倘成好夢亦歡心。“摸子泉”聯(lián):(洞內幽暗無光,傳說婦女摸石生子、摸瓦生女)
糊糊涂涂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
明明白白把石頭拿去,說是兒女。“小洞天”休息茶座聯(lián):
在何處尋安樂窩,快進來歇歇;
請大家服清涼散,都坐下嘗嘗。
門額橫批:風味如何?
真可謂妙趣橫生,耐人品味,只可惜幸存者寥寥,目前只有山門牌樓上的“五泉山”三個大字還保留了他的真跡,以上幾例就權作紀念吧!
再說王和生得到劉世伯的支持,心中大定,眼下該考慮外地聯(lián)絡了,先去哪兒呢?
考慮到一位叔父在北平皋蘭會館工作,還是先去北平吧!起碼那兒吃住方便。
說到這位叔父,還有一段小故事。當年(1919)王和生在清華上學,因參加游行并反抗軍警而遭拘捕,被釋放的當天晚上,他跑到位于北平太仆寺街大中府胡同的皋蘭會館找他叔父,卻看到叔父正打麻將。叔父見他一身泥土,斥責說:“搞成這種泥蛋狼狽相,何苦來!”
他正一肚子火沒處發(fā),聞言氣得一腳踢翻牌桌,丟下一句:“甘當亡國奴!”摔門而去。
事后,叔父也體諒和生侄兒年輕氣盛,愛國心切,遂不以為怪。王樹中去世后,叔父也不時照顧王和生,及至清華畢業(yè)返蘭,叔父囑之曰:“以后但凡北平有事,只管找我。”
所以,一提北平,王和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位叔父,并立即修書聯(lián)系,告以原委。不久,便接到叔父回信,同意接待彭述圣,王和生將信息報于彭,彭也被這位亦徒亦友的真情感動,諸金剛對這位大師兄的能量與熱情欽慕不已。
說話間已到了嚴冬季節(jié),黃河水面漂起了浮冰,此時出行當然不宜,反正一切就緒,索性待來年春暖花開再說吧!
欲知彭述圣如何東征北平,下回再暄。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