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濤
據《武漢晚報》報道,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qū)衛(wèi)生院給葡萄園附中的學生注射乙腦疫苗。注射1小時后,一些學生相繼出現胸悶、氣短、麻木、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其中126名癥狀較重的學生住院治療。
奇怪的是,醫(yī)生對出現癥狀的學生詢問和體檢后發(fā)現,除少數學生為接種疫苗出現的正常反應外,絕大多數學生沒有任何陽性體征。
一支小小的預防針,為什么導致眾多學生產生了群體反應——集體“暈針”?
原來這是“流行性癔癥”在作怪。
“流行性癔癥”,又稱為“癔癥的集體發(fā)作”,是癔癥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該病暴發(fā)時,能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波及數十人,甚至數百人,不明真相的人會以為是一種怪病在流行,因此它被形象地稱為“流行性癔癥”。
由于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頭昏、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相似的患者,所以該病易被懷疑為食物中毒、急性傳染病或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其實,只要弄清該病的特點就不難將其與食物中毒等病區(qū)分開來。本病具有群體反應的特點,即集體出現類似的精神、軀體障礙癥狀,經檢查無相應的陽性體征,患者們也沒有共同的飲食和特殊環(huán)境接觸史,而且經積極處理后,多數患者的癥狀可以很快減輕、消失,預后較好。
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流行性癔癥”的發(fā)生呢?這是緊張的情緒氛圍惹的禍!
精神緊張,特別是焦慮、恐慌是該病發(fā)生的導火索,人體的視覺、聽覺和嗅覺器官為該病的傳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該病易在文化相對落后的人群中發(fā)生,發(fā)病人群有共同生活、學習和工作的經歷,思想觀念也較相似。發(fā)病者以女性多見。發(fā)病時通常會有一個或一部分人先起病,出現精神、軀體的不適,如痛苦表情、嘔吐、呻吟、大聲叫喊等,周圍的人看到這樣的情形或聽到呻吟、喊叫,通過聯想或自我暗示,也不明不白地出現類似的癥狀。就這樣,疾病迅速流行開來。
出現“流行性癔癥”怎么辦呢?首先要早診斷。盡快弄清患者有無共同的飲食和特殊環(huán)境接觸史,一旦排除了這些因素,要根據患者的癥狀特征,盡早作出“流行性癔癥”的診斷。其次是早處理。盡快隔離、疏散病人,穩(wěn)定病人及家屬的情緒,采取心理治療,引導患者認識病因,幫助病人分析病因與癥狀、病因與治療的關系,同時通過暗示療法,消除病人的癔癥性感覺障礙。對那些有興奮、抽搐等精神發(fā)作表現的患者,還需注射氯丙嗪25~50毫克或安定10~20毫克。通過以上處理,“流行性癔癥”癥狀能迅速得到控制,暴發(fā)亦可迅速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