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來個八擒八縱
1953年,貴州省捉住巨匪程蓮珍,在當?shù)匾疝Z動。
說起程蓮珍,頗有些來歷。她出身于貴州省中宛寨一貧困的布依族家庭,由于姿容俊秀,被大地主的兒子陳正明搶作小老婆。1947年陳正明暴病身亡,只剩下程蓮珍和三歲女兒掌管陳家萬貫家產(chǎn)。不少社會惡棍覬覦她的姿色和財產(chǎn)。她家中的貪財者怕家財旁落,竟多次雇用殺手對她行刺。而程蓮珍為護身保家,早已學會騎馬打槍。幾經(jīng)較量,刺客近身不得,\"陳大嫂\"威名遠揚,婦孺皆知。
1949年冬,貴州解放,但在中部山區(qū)匪患嚴重,土匪司令曹紹華活動猖獗,到處騷擾。同年,他強拉程蓮珍入伙,使其淪為巨匪。直到1952年,貴州基本肅清匪患。但程蓮珍一股,還在到處流竄為害。她曾任匪部大隊長、團長,出沒于山洞,活動于密林,同解放軍對抗,多次給部隊造成傷亡。當時的公安機關(guān)在通緝令中這樣寫道:\"該匪首狡詐多變,行動敏捷,槍法甚精,捉捕時務(wù)必提高警惕。\"
匪首再狡猾也逃不脫人民的法網(wǎng),通緝令發(fā)出不久,剿匪部隊終于將程蓮珍緝拿歸案。貴州報刊曾在顯著地位發(fā)布這一消息,轟動一時,軍民多要求處死她。
貴州軍區(qū)黨委把程蓮珍的情況上報到西南軍區(qū),這時正值西南軍區(qū)參謀長李達啟程赴朝訪問。他指示將此案暫時擱一下,留待歸國后處理。
8月中旬,李達由朝鮮訪問歸來。在京期間,他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交談中,李達匯報到西南地區(qū)的剿匪工作,當談到程蓮珍一案的處理意見時,李達匯報說:\"這個女匪首,下面要求殺!\"
毛澤東當即果斷表示:\"不能殺!\"
稍停,他又半莊半諧地說:\"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女匪首,又是少數(shù)民族,殺了豈不可惜?\"
李達一時沒有理解毛澤東的指示,他遲疑著問:\"主席的意思是......\"
毛澤東說:\"人家諸葛亮擒孟獲,就敢于七擒七縱,我們擒了個陳大嫂為什么不敢來個八擒八縱?連兩擒兩縱也不行?總之,不能一擒就殺。應(yīng)采取七擒七縱的辦法。\"
毛澤東根據(jù)貴州剿匪雖已接近尾聲,但情況仍很復(fù)雜,尤其是有些地方土匪與民族問題交織在一起的特殊情況,對程匪蓮珍的處理,作出了將功贖罪教育改造的決策。
這一指示很快傳達到貴州?;菟h召開數(shù)千人大會,宣布上級決定,當場釋放了程蓮珍。不久,當?shù)卣謳退一亓耸⒍嗄甑呐畠?。程蓮珍心悅誠服,感激涕零,幡然悔悟,并決心努力報答,走新生之路。她多次返身深山,勸說山內(nèi)土匪投誠。一個多月內(nèi),20多名匪徒攜槍來降,使惠水、長順一帶匪患迅速消除。程蓮珍在后期清匪反霸斗爭中發(fā)揮了特殊的作用,她立功受獎,受到政府表彰。1958年后,她成為惠水縣政協(xié)委員和常委。
好好讀一讀這副對聯(lián)
1958年,毛澤東來到諸葛亮戰(zhàn)斗工作過的地方四川。他當然沒有忘這位\"軍師\"平定南中七擒孟獲的故事,而且推而廣之,擴而大之,把他介紹給那么多高級干部。
這年3月,春暖花開。毛澤東來到四川,主持成都會議。
會前閑暇時間,毛澤東參觀了武侯祠。武侯即諸葛亮。武侯祠始建于公元6世紀,在成都南郊。
毛澤東參觀武侯祠,先到碑亭詳察了石碑,隨后觀看了二門和劉備殿的楹聯(lián)。他對陪同的負責同志說:\"你們走在前面,你們年輕,應(yīng)該多看些。\"一行人來到正殿,只見楹柱上掛著清人趙藩稱頌諸葛亮文治武功業(yè)績的對聯(lián):
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zhàn);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趙藩這副對聯(lián),對仗工整,含義深刻。毛澤東仔細地品味起來。
武侯祠有楹聯(lián)80多副,多是對諸葛亮一生事業(yè)的\"蓋棺論定\",可為后世之鑒。
愛好詩詞韻語的毛澤東看了大部分楹聯(lián),回頭囑咐隨行人員把武侯祠楹聯(lián)都抄錄起來,以備查閱。
趙藩的上聯(lián),是根據(jù)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概括而成,稱贊了孔明用兵時注重\"攻心\",使彝族首領(lǐng)孟獲心悅誠服,稱贊諸葛亮是嫻于知兵而反對窮兵黷武的軍事家;下聯(lián)總覽了諸葛亮治蜀善于\"審勢\"的特點,贊揚他能夠根據(jù)不同情況實行寬嚴相濟的施政策略。
據(jù)傳,趙藩寫此聯(lián)時,確有所指,意在警省四川的當局者。趙藩為清光緒時舉人,后任四川代理鹽茶道使。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九月,他的學生岑春煊任四川總督。此人一上任就大肆鎮(zhèn)壓,萬民痛恨,但趙藩不便正面勸阻,乃作此聯(lián)懸于諸葛亮祀殿前,待岑春煊上香武侯祠之機,再當面點破。不料,趙藩的一番好意反而惹惱了岑春煊,而將他撤職。后來岑春煊任兩廣總督時,嚴政苛察,民眾不滿,觸怒清廷貴戚,結(jié)果受誣而被削職為民,此時他才悟出趙藩楹聯(lián)精義所在。
趙藩此聯(lián)發(fā)人深省,它語意明白,頗富哲理,懷古喻今,感時嘆世,有評論,有警誡,概括了\"攻心\"和\"審勢\"兩個頗有見地的為政之要,揭示用兵治政的深刻道理,被歷代有眼光的政治家視為做官的警語,施政的箴言。
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為與會者挑選了一部分有關(guān)四川的歷史資料和文學作品,印發(fā)給大家,其中就包括《武侯祠、杜甫草堂全部對聯(lián)》。
毛澤東欣賞和推薦趙藩的楹聯(lián),其目的也在于引導各級干部借鑒諸葛亮治蜀的軍謀政略,做事理政要深思縝想,善于\"攻心\"服人,善于審時度勢,以提高決策水平和領(lǐng)導藝術(shù)。
只剩下趙子龍老邁年高
生老病死,自然之理。勇將趙云終有老去那一天。但三國紛爭,正當用人之際,況且\"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將帥之才十分匱乏。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計點將校軍兵,不免發(fā)生浩嘆。
毛澤東也曾有此嘆息。
1973年12月12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八大軍區(qū)司令員互相對調(diào),并且提議鄧小平參加軍委領(lǐng)導工作,這是穩(wěn)定大局的重要舉措。周恩來隨即部署有關(guān)事宜,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軍委會議。
12月20日,毛澤東在中南海的書房里,接見了參加中央軍委會議的46位高級將領(lǐng)。
此時,毛澤東已年屆八旬。
毛澤東即席講話的開場白出人意料,他說:\"送君送到陽關(guān)路,你也苦,我也苦,手中鑼兒敲的苦。\"不知引用的哪一段戲文。
毛澤東并不理會那些面面相覷的將軍們,繼續(xù)沿著自己的思路說下去,不過這回他引用的是\"三國戲\"中的一段戲文:
\"‘這一班五虎將俱都傷了,只剩下趙子龍老邁年高?!夷昀狭?,也要去‘賣年糕‘,要到福州去賣年糕。南京不去,南京太熱了。\"
毛澤東在講話中流露的傷感和無奈的情緒,使與會的將領(lǐng)們感到震驚。
一生叱咤風云扭轉(zhuǎn)乾坤的毛澤東已近暮年,他自身那轟轟烈烈赫赫揚揚的功業(yè)已近尾聲。林彪事件的沉重打擊,\"文化大革命\"越搞越亂久拖不決,跟隨自己鐵馬金戈南征北戰(zhàn)的\"五虎將\"們或被打倒或被囚禁,在崗在位的也早已鬢白如霜......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也具備常人凡人感情的毛澤東沒有理由不傷感。他甚至由\"老邁年高\"聯(lián)想到\"老了\"去\"賣年糕\",這個靠諧音的詼諧話語,今天說來,卻失去了往日的幽默,\"只剩下\"蒼涼心境的獨白了。
\"五虎將\"是關(guān)、張、趙、馬、黃,此時其他幾名都已謝世,獨剩趙云也已年邁。這段戲文在《三國演義》中是有所本的。趙云,于馬超故后,是\"五虎將\"中僅存者,可他\"虎老雄心在\",請命出征,誓當先鋒;毛澤東年屆八旬,然亦\"人壽志猶存\"。盡管此時人的意志難于抵抗走向衰老的自然法則,盡管他看到自己的瑰麗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反差,因而情緒中充溢著憂患和悲壯,但是他還是像那位老邁年高的趙子龍請纓出征一樣,為他的事業(yè)做著最后的奮爭:對調(diào)八大軍區(qū)司令員,把鄧小平安排到最重要的軍事領(lǐng)導崗位上......這是否是他詠唱《三國演義》戲文時深層心境呢?如果是,那么,此時的他仍然執(zhí)著于瑰麗的理想,執(zhí)著于激昂的挑戰(zhàn)。
但是,在他大腦的熒光屏上,老邁年高的趙子龍畢竟不是那個大鬧長坂坡的趙子龍了,不是那個威震江東的劉備的\"保鏢\"了,趙子龍身上已經(jīng)滲透著抹不去的英雄暮年的凄涼情感。△
(林明華薦自《中外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