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養(yǎng)毅
最近上市的新書《西學東漸與中日兩國的對應——中日西學比較研究》是一部引人注目的學術專著。該書在以下四方面頗具新意:其一,內(nèi)容涉及人們所感興趣的問題,即異質(zhì)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問題;其二,以16世紀中葉~19世紀中葉西方文化向東方滲透的過程為背景,將中日兩國對異質(zhì)文化的反應作為課題進行比較研究,探其源流、論其得失;其三,對科學技術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予以充分重視,并將中日兩國在近代史上的落差歸于兩國對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的認識和運用程度的差異;其四,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一些歷史問題提出新見解,如對早期東來的耶穌會士的評價、對日本“鎖國論”的評價等。
該書較為詳盡地介紹了流布東方的西學源頭,充分肯定了那些把天文歷算、地理學、力學、光學、水利、兵器、測量儀器等西方科學技術介紹到中國來的耶穌會士,如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認為他們是傳播西方文化的使者。
作者大體以1720年康熙御批禁教和德川幕府對漢譯西書開禁為標志,把16世紀中葉~19世紀中葉這一歷史時期劃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來華傳教的耶穌會士所攜西方文化除了天主教的教義外還有當時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中國對之取舍分明,即重實用、輕教理。明代的學人提倡“經(jīng)世致用”汲取西學中的科學技術,將之與所推崇的實學風尚相結合,“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學習西方科學的高潮”(見該書《序》),并取得了累累碩果。清初之時,許多有科學知識的傳教士被收為御用,成為新王朝的倚重的工具??偟恼f來,這一階段天主教的傳播在中國舉步維艱,而中國在吸納西方科學方面則是成功的。同是在第一階段,赴日傳教的天主教耶穌會在日本卻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以至遭禁后幾近絕跡。在第二階段,由于清廷采取排他性的文化政策和科學技術上的固步自封,使西學在中國陷于萎落。及至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倚仗堅船利炮叩中國國門時,中國竟舉國昏昏然不知域外世情。作者認為:“中國早期西學的先天不足,決定性地延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成為近代中國落后的一個關鍵癥結”(見該書255頁)。在這一階段,日本的德川幕府雖然仍厲行旨在禁教的鎖國政策,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網(wǎng)開一面,允許與荷蘭通商,由此產(chǎn)生了介紹西方科學知識的“蘭學”。蘭學以其務實的內(nèi)涵深受日本知識分子的青睞,并通過各種形式的“蘭學塾”而融入日本社會。經(jīng)過綿延百年的浸潤,到列強叩關時日本對西方社會已經(jīng)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才有了近代日本的崛起。
一般說來,異質(zhì)文化間的接觸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的:沖突與融合。當然,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并不是絕對的,總是沖突之中有融合,融合之中也有沖突。一種文化體系的構建和形成需要漫長的積累和演進過程,其核心部分必然是它的社會價值觀。任何憑借這種社會價值觀維系的組織、政權都必然以維護這種價值觀為己任。當兩種互為異質(zhì)的文化體系發(fā)生接觸時,既成的社會價值觀就成了衡量對方的尺度。在不涉及自身社會價值觀的領域,易于對異質(zhì)文化持寬容態(tài)度,如書中談到的中日對其西方實學的吸納、器物的使用等。中日兩國學人在不同時期提出的所謂“經(jīng)世致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魂洋才”也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但是,一旦異質(zhì)文化間的社會價值觀發(fā)生碰撞,那么沖突就是不可避免的。無論耶穌會士有多么淵博的科學知識,掌握多少技能,都不過是為了服務于他們東來的目的即“為基督征服全世界”。他們與西方商人和殖民主義者相比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商人追逐的是利益,殖民者要擴張地盤,而傳教士攫取的是人的靈魂。因此,耶穌會教士的傳教行為對當?shù)厣鐣r值觀構成威脅或潛在的威脅時,必然引發(fā)強烈的排異與拒斥。本書中所列舉的“仇教者的破邪風潮”、天主教在日本遭禁、康熙與羅馬教廷的“禮儀之爭”都是如此。
該書以豐富詳實的資料、細致嚴謹?shù)姆治鰧χ袊缙谖鲗W和日本蘭學分別進行了專題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兩者進行對比,理清脈絡、指明得失,并深刻剖析了西學和蘭學產(chǎn)生差異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
《西學東漸與中日兩國的對應》趙德宇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6定價: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