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畢業(yè)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的陸幼青,在深知自己身患重疾,不久于人世的事實后,以驚人的毅力寫下《死亡日記》(即《生命的留言》),坦然面對死亡,安撫悲痛的家人。其無畏之舉轟動了海內外。
現在,臺灣也出了一個陸幼青式的勇者——臺北《中國時報》駐美記者冉亮。她在生命彌留之際,化死亡威脅為殘生努力的動力,完成了她的“死亡日記”《愛是永不止息》,獻給親人和所有活著的人們,鼓勵人們珍惜今生。
首位登上《讀者文摘》封面的亞洲女性
冉亮于1952年生在臺北,她人如其名,性格開朗,短短一生亦如流星般閃亮。1975年,她以第一名成績畢業(yè)于臺灣政治大學外交系,并進入政大外交研究所,同年進入中國時報系工作。由于表現杰出,1977年她被派任駐美特派記者,迄于辭世(2001年1月),報道了許多和美國、中國大陸、臺灣三地有關的重大新聞。
冉亮1994年2月得知自己患了乳癌,當時已是第三期,經化療、切除及骨髓移植手術痊愈。她曾將這段與癌癥搏斗的過程,寫成《風聞有你,親眼見你》一書,《讀者文摘》特以她作封面人物刊登書摘,亞洲女性獲此殊榮的,她是首位。冉亮稍后回臺,呼吁婦女注重乳癌的防治。
身患癌癥期間,冉亮仍心系工作。發(fā)現乳癌翌日,仍采訪CNN總裁泰德·特納,并曾于癌癥療養(yǎng)期,獨自譯完8000多字的《美國五角大廈——近程的中國》報告全文,為報社搶到獨家消息。完成化療療程后,她又馬上采訪曾任美國參謀總長聯席會議主席、目前擔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這種在新聞工作上不甘人后、甚至忘掉病痛的精神,為同業(yè)中罕見,但這或許也是刺激癌細胞再度突襲冉亮的原因。
1999年秋,冉亮的癌病復發(fā),轉成卵巢癌。她接受臺北電臺的越洋采訪時表示,卵巢癌比乳癌更難纏,她雖堅持化療,但自知痊愈無望。
2000年10月,她在報端撰文,與婦女同胞懇談抗癌感受,認為“恐懼本身正是最大的恐懼”。
一向樂觀開朗的冉亮,將個人的生死,坦然交給上帝,她最割舍不下的就是一雙貼心的兒女,每每想起總久久無法平息。去年6月,冉亮開始在《中國時報》“浮世繪”版撰寫“眺望——在癌癥的窗口”專欄,《愛是永不止息》收的主要就是該欄內容。
《愛是永不止息》雁過留聲
冉亮這些“以筆磨心、以心磨筆”寫出的文字,包括32篇文章。原先計劃是40篇,但因她病情急轉直下,來不及寫完。
冉亮說,寫作是為了給兒女留下一些東西,讓他們知道她一生或許相當辛苦,但始終熱愛生命。而生命是一場值得全力以赴去學習愛的經歷。書中寫道,篤信基督教的她曾詢問兒子最喜歡的圣經金句,兒子給了她“愛是永不止息”這句恒古名言。這句話也成了最貼切呈現冉亮遺作旨意的書名。
冉亮的專欄在報紙連載期間,回響不斷,有人交換經驗,有人感謝她啟示人生,也有人純粹為她加油打氣。冉亮自己選擇了若干篇收入附錄。但是,這些回響并未因她去世而停止,“浮世繪”在刊完冉亮文章后,繼續(xù)刊載源源不絕的讀者來信,這種作者與讀者的熱烈互動,超越編者的想象,可能也是冉亮生前沒有預料到的。
冉亮化死亡的威脅為今生努力的動力,因而是超越了死亡。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愛是永不止息》不只是一本逝者預知死亡的紀事,更是一本有益于生者的勵志書。G(赫 本)
海外星云 200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