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央視對《射雕英雄傳》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了,這不,第一稿已誕生,只是不盡如人意罷了。我們成千上萬的金庸迷,還有更加強大陣容的崇拜英雄主義者,總是難以忘懷那段射雕時光,總是想重溫一份不老的武俠情結(jié)。于是全心渴盼電視劇“國家隊”為我們展示一個全新的超越了1983年首播港版的《射雕英雄傳》??蛇z憾的是《射雕》劇組已計劃向香港編劇求援,此“引狼入室”之舉,弄不好室內(nèi)大亂殃及室主。
緣于央視版《笑傲江湖》的改編令金庸迷和金大俠本人都很不滿意,這對《射雕》劇組造成很大的壓力,對該劇的改編就不得不謹慎小心。為此,該劇組已向香港影視界兩位資深武俠編劇求援,這個理由似乎還象個理由。至于劇組稱,之所以向香港同仁求援,是因為香港編劇將中國功夫發(fā)揚光大并成功推向了世界,對武俠劇的操作有一整套辦法。這時我忍不住要說,臺灣乃至國際級的大導演李安,他讓《臥虎藏龍》走向世界,更一路狂獲奧斯卡10項提名,他更有資格指點《射雕英雄傳》,怎么不干脆租架飛機盛邀李安過來,為《射雕》劇捉刀執(zhí)導呢?
一部好看的電視劇最重要的是劇本,觀眾是隨故事走的,如何改編劇本為更關(guān)鍵,然而大為不幸的是,我們要求援于香港影視界兩位資深武俠編劇了,他倆越資深,就越使號稱“內(nèi)地版”的新《射》劇,在演員、武打、編劇等諸多方面滲入了港臺色彩。正宗的內(nèi)地版一旦散發(fā)出了濃濃的港臺味兒,就像裝貓卻扮出了狗樣,盡管這只狗也很美麗,但變質(zhì)變性的美麗直教人更惡心想嘔吐。如果說首播于1983年的港版《射雕》是一只可愛、神勇、極討主子歡心的貓,即使這狗是捕鼠高手,而失去了看家護院,逗人開心的寶貴的狗性,主人會罵它:狗逮老鼠多管閑事,不僅再也接受不了它,反而對它不屑一顧,嗤之一鼻。
首播于1983年的港版《射雕》,在當時眾多武俠片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最具轟動效應(yīng),也絕對是金庸武俠電視化的上乘之作,既然這個版本幾乎停駐在幾代人的心中,成為定格了的經(jīng)典版;既然翁美玲、黃日華分別扮演的黃蓉、郭靖的形象已深深地銘刻在觀眾的記憶中。又何必拿著滲透了港臺色彩的內(nèi)地版《射雕》跟經(jīng)典又不老的港版《射雕》自討無趣地瞎拼。
要么,“內(nèi)地版”新《射雕》不必在乎金大俠的壓力,也別指望他指點迷津;堅決拒絕向香港資深武俠編劇求援;徹底擺脫香港武俠片的固有模式。而是聚集內(nèi)地所有生氣、靈氣,發(fā)掘我們一切優(yōu)勢、潛力,以全新的劇情,全新的人物造型,異樣的情節(jié),高科技的參與,不同凡響的攝制效果等等諸多方面的大膽嘗試,去從根本上突破那個舊時的射雕英雄的傳奇歷史,拍他個空前絕后的新《射雕》。即使失敗,也是以自我的性格,失敗地轟轟烈烈!
可如今,《射雕》劇組既想突破港版,又迫于金庸迷及其本人的壓力,幻想向香港編劇求援,博得觀眾幾絲同情的認可,只怕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已拿起弓的“射雕英雄”,你可知彎弓射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