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慶市南區(qū)第一職工醫(yī)院(163414)
關鍵詞眩暈,頸性手法治療脊柱整復
眩暈癥在臨床上常見,多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成因較復雜,許多眩暈是由于頸椎病變引起,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應用脊柱手法在頸椎部位治療,療效較滿意,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5例病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齡50~65歲之間,病程1~10年。15例病例均有頭暈頭痛,眼花,耳鳴,有時會有復視,記憶力減退或神經(jīng)衰弱癥狀,特別是有發(fā)作性頭暈伴惡心、嘔吐,休息數(shù)小時或數(shù)日可恢復;多數(shù)患者有轉頭的因素,偶一轉頭引起發(fā)作,伴有頸部酸脹不適、板滯感。X線頸椎片上看到鉤椎關節(jié)增生,頸2、3棘突多有旋轉,張口位片上可見兩側側塊不對稱。
2治療方法
患者取坐位,囑患者微屈頸以放松頸部后伸肌群,以上頸段為主;術者站于其身后,一手托住患者下頜,另一手拇指定位在第二頸椎棘突與橫突之間結節(jié)狀物上,囑患者頭前傾,先在患者頸部無抵抗狀態(tài)下緩慢引導其向患側旋轉至緊張限制位;然后可輕輕活動其頸部,乘患者思想不備,突發(fā)有控制地作一快速、短促的加力推扳動作,加大頸椎運動幅度3°~5°,隨即迅速將頸部放松,恢復中高位。若加力推扳后,患者頸部癥狀與體征有顯著的改善,即是手法成功的標志。
3治療結果
15例病例,其中8例病人1次治療后眩暈癥狀消失,其余7例病人經(jīng)過5~10次的治療均明顯改善,隨訪1年,8例病人中4例復發(fā)。
4典型病例
劉某,男,57歲。就診日期1997年4月15日。因反復發(fā)作眩暈1年多,加重3天,前來就診;發(fā)作時天旋地轉,惡心,嘔吐,耳鳴,轉頭時明顯加重,多方治療療效不明顯,查體:頸兩側肌張力明顯增高,左頸2棘突旁壓痛(+)。X線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3、4鉤突關節(jié)變尖,張口位示:齒狀突向左偏移。診斷:頸椎病(椎動脈型)。運用脊柱推拿手法治療,1次后眩暈癥狀消失,前后共治療10次,癥狀完全消失,隨診1年,無復發(fā)。
5體會
椎動脈自鎖骨下動脈分出進入第六頸椎橫突孔,此為第一段;沿椎體旁穿過第六椎的橫突孔到第一頸椎橫突孔此為第二段;向上穿出入顱前為第三段。此三段出孔后向后彎,繞頸,側塊和后弓上方切跡而進入枕大孔,再左右連合起來成基底動脈。頸椎退行性變后,頸長度縮短,則椎動脈相對增長,動脈硬化收縮力減弱,又使椎動脈相對變長,相對增長的椎動脈在頸后仰等體位下容易受曲,或受鄰近骨贅壓迫,引起癥狀,如眩暈,耳鳴,眼花,惡心,嘔吐等等;呈間歇發(fā)作性,尤其頭轉向健側時,癥狀容易發(fā)作,第二段椎動脈在椎旁行走,受橫突孔限制,當椎間盤變性狹窄時,鉤椎關節(jié)向外突出,刺激、壓迫椎動脈,使椎動脈產生扭曲、痙攣或受壓,使血液不足,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出現(xiàn)顱腦缺血的各種癥狀,正常情況下,頭旋轉時寰樞椎間移動較大,擠壓椎動脈,頸性眩暈病因多為寰樞關節(jié)移位,擠壓椎動脈引起,及鉤突關節(jié)向外突出刺激壓迫椎動脈引起。運用脊柱推拿手法可整復寰樞關節(jié)的移位,改善椎動脈的擠壓,放松手法,可促進頸部的血液循環(huán),可改善鉤突關節(jié)向外突出刺激椎動脈,從而減輕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