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爭論,其實很可笑。雖然就我自己而言,也曾寫過一篇《不與八十年代人網(wǎng)戀》,但那是一種反諷的游戲文字,并不代表我的觀點。我這個辯解,不是不愿意承擔寫那篇文章的責任,而純粹是不想讓別人認為我是一個愚蠢的人。
因為關于這兩個“時代”的所有認真的討論,都像一個故事說的那么可笑。這個故事相信兩個“時代”的人耳熟能詳。它是金庸伯伯在《神雕俠侶》最后一章中講的:一群武林屑小,在華山腳下,像模像樣地爭論誰是天下第一高手。
時代變了,現(xiàn)在他們不比劍法或內功,他們現(xiàn)在爭論的是“誰的時代更好”。但是,沒變的是真正的高手在一旁看著,無語。
只有兩個“時代”,才讓人尊敬。
其一是“大時代”?!按髸r代”這個專用名詞,隨著蔣介石被打跑以后,它也藏在歷史的字典里,偶爾一現(xiàn)。它是指北伐、“五四”一段時期,一個中華民族睜眼看世界,動手改變世界的時代。近百年來,再也沒有一個時代的年輕人,從整體上能夠達到“大時代”的年輕人的高度和影響力。這里插話一句,現(xiàn)在有的“80年代人”以為自己是最年輕的,最新的,因此就是最好的。這種幼稚觀點,已經(jīng)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后來的不一定比先前的好,歷史的邏輯不是那么簡單的直線思維。
文革中的年輕人,能和“大時代”的年輕人比較嗎?切!
關于“大時代”,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個時代,最優(yōu)秀的年輕人都去了延安,然后他們經(jīng)歷“整風”、“反右”、“文革”、“改革”,然后他們就老了;在那個時代,不那么優(yōu)秀的年輕人都去留洋,然后他們如老黃牛一樣默默無聞地做學問,然后他們熬成了愛國華人,回國觀光,然后他們也老了。
所以歷史還證明,優(yōu)秀的人不一定會有一個更美好的人生。
第二個值得尊敬的“時代”是80年代以來的思想啟蒙時代。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一般出生于60年代,他們續(xù)傳了“大時代”的薪火,并更有“文革”的沉痛反思,所以,他們思考的深度遠超他們的隔代師長。遺憾的是,由于“文革”的陰影,他們的勇氣比較“大時代”的人卻遠遠不如。
對于60年代人的結局——雖然他們現(xiàn)在還正年富力強,但是我已經(jīng)猜中了他們的結局:他們會永遠沉默,永遠懷戀自己的青春。
所以,有“大時代”和“60年代”人的存在,所謂“70年代”和“80年代”的爭論,難道不像一場滑稽的“新華山論劍”嗎?一語以蔽之,“70年代”是可以被忽略的一代,“80年代”是更可以被忽略的一代,因為“80年代”人還有一種“原罪”:
“80年代”人的父輩,正好是文革中“造反有理”的“紅衛(wèi)兵”。陳毅曾經(jīng)痛心地說,文革影響的將不是一代人,而是幾代人。信哉!所以,當“80年代”人標榜自己是“現(xiàn)實主義”的時候,我總想笑。因為他們的“現(xiàn)實主義”,和他們父輩滿臉正義地喊“造反有理”一樣——都TMD一樣響亮,一樣理直氣壯,一樣無知無畏。
所以,歷史第三次證明:太陽底下,沒有新東西。
作為我個人,關于“時代”其實只有一個最深的記憶:1989年秋天,我剛上大學。在校園食堂的門外,一些校園社團正在招收新會員。其中,一個宣傳板上,黃紙紅字寫著兩個大字“猛士”,旁邊一行小字“猛士文學社”——這個文學社,是由一群“60年代”人搞的。
“猛士”兩個字很鮮艷,像血一樣。
摘自 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