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丁
奈保爾語錄
身著校服的無知之徒對美國的危險遠甚于石油禁運。
我是那種人們以為別人都在讀的作家。
奈保爾不懈追求觀察和敘述的新方式,在他為小說作出的墓志銘體現(xiàn)了他一貫的逆向思維。在推出一系列也許用“文學(xué)性自傳”這樣的術(shù)語更為貼切的虛構(gòu)作品(《到達者之謎》,《世道人心》)后,他說,小說作為一種文學(xué)樣式已經(jīng)死亡,當(dāng)代小說除了炒冷飯已無事可做,這一說法在文學(xué)圈內(nèi)轟動一時。兩年后,他又平靜地宣布自己將回到這樣一種藝術(shù)形式。
2001年9月《半生》的出版,也許可視作是對文學(xué)批評家的戲弄。
一、新聞短缺時期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奈保爾與文學(xué)大師
僅數(shù)周前,奈保爾的死對頭保羅·塞羅克斯在《衛(wèi)報》評論前者的最新小說《半生》時譏誚道:“要是書上不署奈保爾的名字,《半生》只是曇花一現(xiàn)。當(dāng)然,因為書上寫了他的名字,它自然會留下一個軌跡:大量的評論,可憐的銷量,加上一個文學(xué)獎。”塞羅克斯不幸言中,只是他不會料到這個文學(xué)獎來自斯德哥爾摩。
簡體中文版的奈保爾著作似乎只有一本《米格爾大街》,即便如此,國內(nèi)讀者也可看出他的小說的確配得上任何偉大的獎項。不過由于在剛剛過去的七八月間他是英國乃至他的祖籍印度報紙的頭版人物,得到他獲獎的消息后,我的第一反應(yīng)便是:這下,有熱鬧看了:須知奈保爾可是英國的王朔耶!
去年,奈保爾曾抨擊英國首相布萊爾在他的國家摧毀“文明的觀念”。接受豪華雜志《Tatler》采訪時,他將劍直指這位自認為是“愛好藝術(shù)”的首相,說他“可怕地”倡導(dǎo)“一種侵略性的庸俗(平民)文化并以庸俗為榮”煵⒔精英主義變成了一個臟話。雖然五十年前這場毀滅行動就已開始,但布萊爾“現(xiàn)在是畫著骷髏和交叉腿骨的海盜旗的掌管者”。他對布萊爾操縱大眾輿論和新工黨的用語亦深惡痛絕。而今年他新一輪的論戰(zhàn)更令人瞠目,因為目標(biāo)是英國那些最受尊敬的文學(xué)大師。
他大罵E.M.福斯特、毛姆、狄更斯和喬伊斯,此外還對二十世紀(jì)經(jīng)濟學(xué)的奠基人凱恩斯大加鞭撻。其中以他對福斯特的攻擊最甚,在8月2日面市的《文學(xué)評論》的訪談中,奈保爾指責(zé)這位《印度之行》的作者不但在文學(xué)上進行“偽造”而且還是個同性戀者?!八膭钊藗?nèi)鲋e。他對印度人毫無認識。他只不過認識些皇親國戚、為數(shù)不多的印度中產(chǎn)階級和他想勾引的一些花季少年而已,”奈保爾對訪員Farrukh Dhondy先生這樣說。關(guān)于《印度之行》中,福斯特對印度三種宗教的觀點,印度給福斯特留下的傷感的印象,奈保爾認為“這是欺人之談。這是偽造。這根本就是垃圾。”福斯特完完全全是個“在印度過了些日子,剝削窮人”的同性戀者?!斑@本書(《印度之行》)只有一個真實的場景,就是開頭那個愚蠢的茶會?!倍K固氐呐笥褎P恩斯尤其不堪?!皠P恩斯沒有剝削窮人;他剝削的是學(xué)院人士;他跟他們雞奸而對方則戰(zhàn)戰(zhàn)兢兢得手足無措。”
奈保爾還嘲笑毛姆(他可是得過毛姆文學(xué)獎的)如今“部分是(一般的)廢物,部分是皇家的廢物”。狄更斯“死于自我模仿”。喬伊斯和《尤利西斯》則令他不知所云:“我無法卒讀……他對這個世界毫無興趣”。
奈保爾到處樹敵的脾氣在文學(xué)圈內(nèi)是出了名的,媒體經(jīng)常猜測“這次他又會拿誰開涮?”不過,向過世的“文學(xué)偶像”開火多少有點“痛打落水狗”的意思。倒是同性戀作家們不干了,他們指責(zé)他正在妖魔化同性戀者?!锻緯r代》文學(xué)編輯彼得·波頓先生認為奈保爾的論調(diào)十分“可笑”,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近年來奈保爾因經(jīng)常發(fā)表聳動性評論而事非不斷。有人分析這反映他有一種誹謗情結(jié),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不過是一種上報紙頭條的轟動策略而已(為新書炒作)——七八月間恰是英國政客的避暑期,因此也是一年中新聞最短缺的時期,奈保爾與媒體可謂一拍即合。英國人對奈保爾的這種看法與我們對王朔的看法如出一轍,不同的是,王朔在奈保爾眼里顯然是“以庸俗為榮”的庸俗文化代表,而奈保爾的諾貝爾獎沒準(zhǔn)王朔正眼都不會瞧一下。
二、神秘的男按摩師熍當(dāng)炊文學(xué)獎+麥錢特電影——奈保爾與電影
當(dāng)今年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被宣布授予奈保爾之時,被安排在秋季檔上映的影片《神秘的男按摩師》顯然可以火上一把。因為它是根據(jù)奈保爾的第一部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更因為奈保爾是中東“哲學(xué)上的歇斯底里”的強烈批評者,人們可以從電影、從當(dāng)前的阿富汗局勢聯(lián)想到更多的東西。
本片在奈保爾的出生地特里尼達島拍攝,奈保爾童年生活的特里尼達印裔社區(qū)在鏡頭中頻繁出現(xiàn)。影片講述了土生土長的加納什·拉姆蘇麥在1940至1950年代,從作家到令人敬畏的神秘術(shù)士到殖民地政客的故事。
按奈保爾的說法,加納什的生活呈現(xiàn)了特里尼達人歷史的一個片斷。加納什起初是一名失敗的教師,但他始終保有成功的信念。回鄉(xiāng)下老家后,他遇到了一名穿著黃色袈裟的英國乞僧,后者送他一本題為《思想評論科學(xué)》的神學(xué)著作,希望他皈依東方密教。
加納什一直覺得做個按摩師挺好的,后來真的就說干就干了。不過,當(dāng)?shù)匾呀?jīng)有了太多的按摩師,“他們只好相互按摩”。
在努力成為一名作家后,他年長的姑媽最終令他相信自己具有得到神秘力量的“一種天賦”。不久,加納什和他所在的整個村莊都承認這些力量可以帶來某些好處。這是一種特殊的力量,具有特里尼達—印度人的外貌,這使加納什變成了梵文學(xué)家,神圣的神秘術(shù)士,然后是作為立法會議員的加納什,最后是殖民地的政客(外交官)G.R.謬爾。
大體上,麥錢特的電影基本尊重原著,最大的不同出現(xiàn)在結(jié)尾。奈保爾的加納什是一個繼續(xù)居住在西班牙港的成功而孤獨的政客,而麥錢特的加納什則聲稱他倦于政客空虛孤立的生活,他回到了自己村莊的家。
奈保爾一直拒絕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渡衩氐哪邪茨煛肥悄伪栐S可改編的第一部作品。六年前,同為印度血統(tǒng)的麥錢特就寫信給奈保爾的經(jīng)紀(jì)人表達改編的意愿,但好幾個月過去了仍杳無音訊。于是他直接給奈保爾寫信,這一次麥錢特總算沒有等得太久?;匦艑懙?“請別來見我。我知道你的說服力是有名的——順便說,我很高興讓你得到改編權(quán)?!?/p>
作為制片人兼導(dǎo)演,麥錢特的名字與名著改編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不過中國讀者可能只熟悉他的公司(美國麥錢特和艾弗里制片公司)出品的部分作品:得獎名片《霍華德莊園》(1992年3項奧斯卡獎)、《昔日戀情》(The Remains of the Day ,1993年5項奧斯卡提名)和《看得見風(fēng)景的房間》(1986年2項奧斯卡獎)等。
奈保爾所謂“你的說服力是有名的”其來有自。早就有人開玩笑說,麥錢特具有讓暴跳如雷的大象掉轉(zhuǎn)象牙的魅力。他追逐所有他想要的東西:金錢、演員、外景……雖然工作環(huán)境有時可用悲慘來形容,而且還是出名的吝嗇鬼,但總有一大堆明星圍著他轉(zhuǎn)。正如休·格蘭特曾說過的,“他大概只付我兩便士,但我還是為出現(xiàn)在他的影片中而自豪。”而這次,自豪的是麥錢特,他一定慶幸自己在“遍地都是瘋子的特里尼達島”(奈保爾語)撿了個大錢包。
三、父子之間:家書——奈保爾與家庭
很少有作家像奈保爾那樣頻繁地冒犯他的讀者。從他在第一部游記中輕蔑地將西印度群島稱為“從未創(chuàng)造出任何東西的”“地圖上的小點”,到最近他將巴基斯坦比作一個“犯罪公司”,這位出生于特里尼達的印度裔作家一再表現(xiàn)出他的冷酷無情、偏見和傲慢。難怪前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德里克·沃爾科特曾稱奈保爾(V.S.Naipaul)為V.S.Nightfall煛盎蘋琛敝意?。司拖褚粋€背向太陽的人,通過自己的影子來觀察世界。
這種專斷和膽汁質(zhì)氣質(zhì)顯然在《父子之間:家書》中已有跡可尋。奈保爾的這部分家書始于1949年9月,不久這位十七歲的青年便以政府獎學(xué)金去牛津留學(xué),到他八年后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小說《神秘的男按摩師》為止。奈保爾發(fā)現(xiàn)“牛津的那些年輕才俊毫無激情”,他們的“談話和圈子單調(diào)乏味”,他給他姐姐卡姆拉的信中談到他的一位新交時說“我希望他不是個同性戀者。在這個國度里,我所見到的差不多所有其他男人都是同性戀者?!彪m然只是個十來歲的“青少年”,但他那自以為是的氣質(zhì)可由此一覽無遺。他告訴他姐姐,他是一張學(xué)生同仁報紙中“搞新聞搞得最棒的人”。翌年,他寫了第一部小說。他告訴家人,“我毫不懷疑它會被接受。”
這部書被退稿后,奈保爾陷入了長期的沮喪——他后來用他典型的戲劇化手法將這種狀態(tài)描述成一次“精神失?!??!叭朔遣菽尽?在給父母的信中他傷心地寫道;“唉,感悟愈多的人,痛苦愈烈?!?/p>
在這些信件中我們不但可以了解一位青年為被社會接受是如何掙扎的,也可以了解他如何哆嗦著試圖接近女人,(一位芬蘭少女用他的名字為自己的寵物海龜取名,奈保爾并無任何不快,他溫順地舉起雙手問,“我可以做點什么?”)更可看到他對家庭的愛。
拉什迪在1987年評論奈保爾的小說《到達者之謎》時便注意到:在奈保爾的那本書中找不到一個“愛”字。不過,這個與兄弟姐妹談?wù)摶橐龊徒逃哪伪枀s是溫馨、深情和有愛心的。對他所愛的父親西普塞德(1961年的作品《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的原型),他充滿感情。在牛津的最后時期,西普塞德去世,奈保爾悲痛欲絕。他給家里打電報說,“他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人”,“我的一切都歸功于他”。
這是一個悲傷的時刻——這本書充滿了這樣一些時刻。也許這些信件給人最深的印象是奈保爾牛津生活的困厄。文化上的孤立、生活的貧困、打工的疲憊和孤獨——每個青年都會帶著這樣一個陰沉的傾向離開——《大河灣》中的敘述者沙利姆說,“世界就是這樣子的;人是虛無的,是讓自己變得虛無的,在世界中找不到自己的地方”。
四、為什么朋友在朋友背后捅刀子——奈保爾與友情、愛情
1966年,保羅·塞羅克斯初遇奈保爾。塞羅克斯當(dāng)時二十四歲,在烏干達首府坎帕拉的一所學(xué)院教英國文學(xué),正暗地里希望成為一名小說家。此時奈保爾三十四歲,已是一位著名作家,來此訪學(xué)。他們在系里的一次雞尾酒會中相識。奈保爾抱怨坎帕拉太臟了。這時,塞羅克斯引用了奈保爾小說中一句話,戲謔地回道“它只是看起來臟”。奈保爾開心極了,友情從此開始了。奈保爾指導(dǎo)塞羅克斯寫作,把他領(lǐng)進了倫敦的文學(xué)圈,把自己的出版人介紹給他,在晚會中稱贊他是前途無量的文學(xué)新星。這段友情持續(xù)了三十年,在1996年走到了盡頭。
前幾年,塞羅克斯出版了一部轟動一時的回憶錄《維迪亞爵士的陰影:橫穿五個大陸的友情》,抖出了有關(guān)奈保爾的許多猛料,出現(xiàn)在塞羅克斯書中的奈保爾是個難以理喻的怪胎。
根據(jù)塞羅克斯的描述,奈保爾是一個駭人聽聞的厭世者。奈保爾曾說,“這個世界之所以令人沮喪在于它充塞著愚蠢和平庸的人,而且它只有助于愚蠢和平庸?!彼苡⒓{對岸的荷蘭人叫“土豆食客”。他還稱阿拉伯人為Woggy(阿拉伯人鄙稱)先生,在非洲旅行時,他認為非洲人只是一些“弓箭手”。他拒絕承認托馬斯·哈代、亨利·詹姆斯及簡·奧斯丁的作品有任何文學(xué)價值。他跡近心理變態(tài)地小氣。他是個冷血動物。被邀在坎帕拉的一所大學(xué)做散文比賽的評委時,他宣布參賽作品中沒有一件有資格拿一等獎和二等獎,并堅持只能設(shè)一個三等獎。(“你們正試圖讓非洲人得到他們不配有的身份”,他這樣告訴那個他所侮辱的英語系。)他十分肯定,詩人羅伯特·洛威爾只是假裝得了神經(jīng)病以便引起關(guān)注。他還相信印度女人的長發(fā)“慫恿強奸”。除了奈保爾的偏執(zhí)狂、勢利、厭惡女人、種族主義傾向,塞羅克斯還攻擊奈保爾粗暴對待自己的“秘書和書務(wù)旅行中的隨從”,甚至奈保爾的臉部也成了“臭哄哄的嘴巴”和“猛禽的尖喙”。
不過,心平氣和的評論家從奈保爾作品中的語境分析,當(dāng)他以輕蔑的口氣談到“平民”(common people熡釁接?、粗俗忠?時,實際上指的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存在的選擇方式——而不是階級差別。同樣,他堅持稱非洲人為“弓箭手”——雖然的確無禮——卻是一種有意識的激勵,一種特殊的自由主義的條件反射式的反應(yīng),這是他曾作為一個有野心的殖民地男孩的經(jīng)歷所教給他的。至于說到他那兩本關(guān)于伊斯蘭國家的書,他也曾說過他只是敘述,“阻止自己對不理解的事物作出判斷。”而在我看來,正是他所具有的冷血動物眼光,才造就了其作品遠離矯情并觸及事物的本質(zhì)。
奈保爾對塞羅克斯冷談始于奈保爾的第二次婚姻(與娜迪拉)。一般認為,塞羅克斯與奈保爾交惡的重要原因是前者感到了某種失戀的滋味(他曾把自己與奈保爾情婦瑪格麗特的相遇比做“會見一位情敵”),他曾找來娜迪拉在巴基斯坦一家報紙開的專欄,以受傷者的口吻將之評價為“粗俗、語法不通”。娜迪拉傳真給塞羅克斯的一封譴責(zé)信,使他認為既然她拼寫都有錯誤,書法如此糟糕,很難理解篤信筆跡學(xué)的奈保爾怎么會娶這樣一個女人為妻。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憤恨。不過,關(guān)于奈保爾是個冷酷無情、憤世嫉俗的作家是文學(xué)界公認的,塞羅克斯的書并未夸大其辭。
奈保爾的第一任夫人帕特與他在牛津大學(xué)時相識,1955年結(jié)婚,死于1996年。結(jié)婚時他非常貧窮,但帕特毫無怨言,反而受到粗暴對待。奈保爾后來承認在婚姻存續(xù)期間多次嫖妓,并長期與一名阿根廷裔情婦廝混。無論從哪種意義上說,這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總之,就像奈保爾在談到法國作家斯湯達時曾說過的,“在那位有缺陷的作家斯湯達身上有一些很有趣的東西”。奈保爾同樣是“有缺陷的”。他不是一個圣人——作家這樣一個職業(yè)從未有過這樣的要求,何況誰也無法成為一個圣人——但無論怎么說,他都是一個從不隱瞞自己觀點的坦率的人,更是有趣的人。而只有了解了奈保爾是怎樣一個人,才有助于全面理解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