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景春
暑天是傳染病、特別是胃腸道疾病的多發(fā)季節(jié)。在此推薦幾款價廉物美并有良好養(yǎng)生和防病作用的佳品。
一、苦瓜??喙嫌置\荔枝、賴葡萄。清代名醫(yī)王孟英在其《隨息居飲食譜》中說:“青者除熱,清心明目;熟者養(yǎng)血滋肝,潤脾補腎?!边@里所說的青、熟,是指其生長期的長短。青者指其未成熟時皮呈青色,熟者指其成熟后皮色轉黃。食用時,若用以解暑清心,則選皮青的;若用以補益,則選皮黃的。
苦瓜含有苦瓜甙、葡萄甙、5-羥基色胺和多種氨基酸,不僅能清心解暑,且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夏日常吃苦瓜,其治療痱子的功效,遠遠超過痱子水。
,
祖國醫(yī)學有夏季“以苦為補”的說法,認為苦味食物不僅有瀉火清暑作用,而且有健胃消食的功能。每至夏季,正是心火易旺、汗多傷體,有的人食欲減退。常食苦瓜既可清火,又能開胃,真是一舉兩得。增進了食欲,便能吸取更多的營養(yǎng),這就是夏季“以苦為補”的意義所在。
用苦瓜做菜時,可先切成絲,在沸水中燙一下,以減少苦味。食時可以涼拌,亦可炒熟。胃寒、便溏者勿服。
二、馬齒莧。因其對痢疾、腸炎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故名安樂菜。性寒,味微酸。《滇南本草》說它“益氣,清暑熱,寬中下氣”。《本草綱目》說它能“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chǎn)后虛汗”?,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它對大腸桿菌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可治細菌性痢疾。對腸功能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泄瀉者能止,便秘者能通。因此有人又稱它為“通腸草”。夏季常以馬齒莧做菜肴,可有效地防止腸道病的發(fā)生。還可以和其他菜蔬配合煮炒,亦可涼拌。若用以防治腸道病,每次干者用50克,鮮者100~150克,量少無效。凡脾胃虛寒、便溏(非菌性腸炎)者和孕婦勿服。
三、生姜。有老姜、嫩姜之分。若用于防治疾病多用老姜。性微溫,味辛。《本草綱目》稱之:“益脾胃,散鳳寒”,并有良好的解毒作用。民間有“秋食蘿卜夏食姜,不用醫(yī)生開藥方”的諺語。夏日食姜,除了具有解毒作用外,更可補充體內(nèi)陽氣的不足,有效地保護胃腸的功能。
除了在制做菜肴時加姜外,有些涼拌菜亦可酌加姜末或姜絲;也可將老姜切片,泡湯代茶。但到秋季,即宜停飲。因秋天天氣偏干燥,生姜辛溫,食之更傷體液。肝炎病人不宜食姜。
四、大蒜。性溫,味辛。具有暖胃健肝、行氣消積、解毒殺蟲、宣竅通閉等功效,對胃腸炎、痢疾等有很好的預防作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大蒜的藥效成分為揮發(fā)性大蒜素,以及由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等組成的硫醚化合物。,夏季每天可食生蒜3~4瓣。亦可用生蒜搗成蒜泥,與其他菜肴拌食。但大蒜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凡陰虛火旺、目赤多眵以及吐血、鼻出血者均忌服。
大蒜中有獨頭紫皮者最為上品。好發(fā)凍瘡者,在夏季可將蒜去皮摩擦好發(fā)處,每日2~3次,以皮膚有熱辣感為度。